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P5

  ..續本文上一頁宗幹封二年  

  沙門道宣卒  

  668  

  高宗總章元年  

  二祖智俨卒  

  670  

  高宗總章叁年  

  鹹亨元年  

  武則天之母榮國夫人逝世,武後舍宅爲太原寺。法藏奉  

  敕削染于太原寺並爲住持。  

  法藏承旨于所配寺講《華嚴經》,端午時,武後遣五使送衣裳五事,以符端午之數  

  671  

  高宗鹹宗二年  

  高宗因病與則天往東都洛陽。新羅義湘返國。沙門義淨往西天竺求法。  

  674  

  高宗鹹宗五年  

  上元元年  

  帝旨命京城十大德爲法藏受滿分戒,賜號賢首。  

  诏法藏于太原寺講《六十華嚴》  

  675  

  高宗上元二年  

  禅宗五祖弘卒  

  679  

  高宗調露元年  

  法藏因疑六十華嚴經缺而不全,遂往問日照叁藏,並與之校對梵文原經  

  682  

  高宗開耀二年  

  窺基卒  

  687  

  武則天垂拱叁年  

  應诏于西明寺立壇求雨,未七日,雨水沾足  

  691  

  武則天天授二年  

  應曹州牧宰之請,講華嚴經  

  692  

  武則天長壽元年  

  與彌陀山共譯《無垢淨光羅尼經》  

  694  

  武則天延壽元年  

  講華嚴經于雲華寺  

  695  

  武則天證聖元年  

  始譯八十華嚴  

  696  

  武則天登封元年  

  西明寺圓測卒  

  697  

  武則天神功元年  

  契丹犯邊,诏法藏依經咒法,配合出兵。  

  699  

  武則天聖曆二年  

  八十華嚴譯畢  

  700  

  武則天聖曆叁年  

  和彌陀山同譯《大乘入楞伽經》  

  702  

  武則天長安二年  

  和實叉難陀譯《文殊師利授記經》  

  703  

  武則天長安叁年  

  和義淨等華梵十四人同譯《金光明最勝王經》  

  705  

  中宗神龍元年  

  武則天卒  

  708  

  中宗景龍二年  

  中夏缺雨,集百法師于薦福寺,設壇誦經求雨,近七日,降雨。七月又旱,法藏又依法祈雨  

  中宗禮法藏爲菩薩戒師,賜號國一。  

  法藏于五處造華嚴寺  

  又應诏和義淨叁藏同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710  

  中宗景龍四年  

  睿宗景雲元年  

  應诏和著提流支續譯《大寶積經》  

  中宗卒  

  711  

  睿宗景雲二年  

  冬不雪,法藏結壇作法,寫咒語。未十天大雪。後又六出遍四方祈雪。  

  兩度降雪,冬旱遂解  

  712  

  玄宗先天元年  

  法藏往生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類  

  1《華嚴學講義》賢度法師編著。臺北:華嚴蓮社,八十六年四月七日五版。  

  2《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賢度法師編著。臺北:華嚴蓮社,四年十二月初版。  

  3《華嚴文獻目錄》賢度法師編著。臺北:華嚴專宗學院,民國八五年四月一日  

  版。  

  4《法藏》方立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  

  5《隋唐及五代佛教史》湯字彤。臺北:慧炬出版社。  

  6《大藏會閱》會性法師。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  

  7《華嚴思想史》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  

  8《中國華嚴思想史》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臺北:東大圖書  

  公司,一九九六年初版。  

  二、 外文類  

  1木村清孝:《初期中國華嚴思想

  研究》,日本:春秋社,昭和五二年十月叁一  

  日  

  2木村清孝:《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井上四郎,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叁、 工具書  

  1《佛光大辭典》  

  2《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唐.崔致遠,《大正藏》第五0冊,頁  

  二八0-二八六。  

  3《大唐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唐.閻朝隱,《大正藏》第五0冊,頁  

  二八0。  

  4《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清.續法,《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  

  二七叁-二七五。  

  5《宋高僧傳/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宋.贊甯,《大正藏》第五0冊,頁  

  七叁二。  

  6《佛祖統記卷二十九》,《大正藏》第四九冊,頁二九叁。  

  7《佛祖統記卷叁十九》,《大正藏》第四九冊,頁叁七0。  

  注1 [1] 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八叁下  

  注2 2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 頁二八一下。唐.閻朝隱:《大唐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0中。  

  注3 3 參考賢度法師編著:《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民國八六年四月七日五版。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頁33;  

  注4 《大正藏》第五0冊,頁七叁二上、中。  

  [1]  

  注5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 頁二八一上。[1]  

  注6 [1]方立夫:《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頁00四。  

  注7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 [1]  

  注8 [1]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 頁二八一中。  

  注9 閻朝隱:《大唐福寺大德藏法師之碑》,《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五二一。[1]  

  注10 12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 頁二八一中  

  注11 13參考賢度法師編著:《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民國八六年四月七日五版,頁七九。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 頁二八一上。  

  注12 14參考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下。  

  15  

  16  

  注13 參考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一上。  

  注14 17見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上,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二上。  

  注15 18對答內容詳見續法:(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上,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二上、284下。  

  注16 19見續法:(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注17 20續法:(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下。  

  注18 21續法:(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五上  

  22  

  注19 閻朝隱:(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0下。  

  注20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23《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五中。  

  注21 24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五上。  

  [1][1]  

  [1]  

  [1]  

  [1][1]  

  [1]  

  注22 29 法藏:《華嚴經文義綱目》,《大正藏》第叁五冊,頁四九叁中  

  注23 30 30見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上,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二上。  

  注24 31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32  

  注25 33 參考33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下,  

  注26 34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上,  

  注27 3535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下,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二中。  

  注28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下36。  

  注29 37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下,  

  注30 38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注31 3939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注32 40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注33 41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  

  注34 42 閻朝隱:《大唐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0中。  

  注35 43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下。  

  注36 44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下。44  

  注37 45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叁下。  

  注38 46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二中、下。  

  注39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上。參考宋.贊甯:《宋高僧傳/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大正藏》第五○冊,頁七叁二。  

  注40 48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大正藏》第五0冊,頁二八一下。  

  注41 49《佛祖統記卷叁十九》,《大正藏》第四九冊,頁叁七0下。  

  50  

  注42 51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卍續藏》第一叁四冊,頁二七四下。  

  注43  呂澄:《中國佛學思相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叁版,頁叁九叁。[1]  

  注44 參考賢度法師:《華嚴文獻目錄》,臺北:華嚴專宗學院,民國八五年四月一日版,頁四叁-七六。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晝公司,民八十年七月初版,頁一一-一叁。  

  [1]  

  注45 [1]《 佛光大辭典》,頁四四九六。  

  注46 [1] 參考會性法師著:《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初版,頁四一叁; 《佛光大辭典》,頁五二四0。  

  注47 《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四八一中。[1]  

  注48 賢度法師編著:《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民國八六年四月七日五版[1],頁一叁二。  

  注49 [1]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頁六七。  

  注50 《大正藏》第叁五冊,頁四九叁上。  

  注51 [1] 《大正藏》第叁五冊,頁四九叁中。  

  [1]  

  [1]  

  [1]  

  [1]  

  注52 [1] 《佛光大辭典》,頁五二二0[1][1][1]  

  [1]  

  注53 [1] [1] 參考《大正藏》第叁五冊,頁一0七中; 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0七-四0八;《佛光大辭典》,頁五二五二  

  注54 [1] 參考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頁一叁六-一叁九。  

  注55 [1] 《探玄記》,《大正藏》第叁五冊,頁一二二下。  

  注56 [1] 《探玄記》,《大正藏》第叁五冊,頁四八四下。  

  注57 [1] 參考《大正藏》第叁五冊,頁一一一下。  

  注58 [1] 參考《大正藏》第四五冊,頁五八九下。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  

  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一0。  

  [1][1][1]  

  [1]  

  注59  見[1]《大正藏》第四五冊,頁五九七上。參考 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二四。  

  [1]  

  注60 見[1]《大正藏》第四五冊,頁五九八上。 參考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二四。  

  注61 [1]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一叁上-六二六。 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二二。  

  注62 [1]  參考《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二七上/中。 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二二-四二叁。  

  注63 83 參考《佛光大辭典》,頁四0 四七。  

  注64 84參考《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四二下。  

  注65 85參者《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五六上。會性法師:《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社,民國六七年十一月一日版,頁四二四。  

  注66 86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五一。  

  注67 87 見《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六六叁。  

  注68 88 參考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頁七叁、七四。  

  注69 89 《大正藏》第叁五冊,頁一二0上。  

  注70 90 《大正藏》第四五冊,頁四九九上。  

   PAGE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