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即成妄尽还源观。
此观为圆教之绝对观门。系祖述杜顺之「法界观门」,题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本书之大纲依《大乘起信论》之所明,增数约立六门,又于其六门中别开总为二十一门。83(注63)
《华严经游心法界记》
全一卷。约一万余字,唐西崇福寺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四二)。
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阐明华严宗之观门,今粗陈纲要,总以五门,随自所宜。前四门均以入法界之妙轨为方便,后一门华昧,乃究竟真实,且针对法华经之方便门,展开真实相,而显示权实。
其五门为: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
即依五门之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之观门,并示其浅深之相状。84(注64)
《华严经关脉义记》
全一卷。约四千余字。唐法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五六)。
「……但起听习数年,弥增爱乐,依傍师训,有少见闻,故私记为篇,名为关脉义记也。今略断简此经,上下文意,乃有多势不同,且以四势明之,余者准思取解。」言四势者,整理如下表:85(注65)
一展转无尽势
有二门,一展一为多,二类结成本。
二卷摄相无势
有三门,一摄广就略,二以义圆收,三摄末归本。
三卷展无碍势
有二:先明展,后明卷。
卷中有五门:一以位统收,二摄会从人,三以人明法,四境智圆融,五泯同果海。
四问答取文势
亦二:一、问答会违,二、结劝修学。
《华严发菩提心章》
一卷,七千余字。唐魏国西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651)。
文分四段:发心第一,简教第二,显过第三,表德第四。智俨大师的《法界观门》内容和(表德第四)中第一至第三门相同。
* 云何发菩提心。答曰依信论有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
直心
具有十心:一者广大心。二者甚深心。三者方便心,四者坚固心,五者
无间心,六者折伏心,七者善巧心,八者不二心,九者无碍心,
十者圆明心。
深心
亦具有十心:一者广大心,二者修行心,三者究竟心,四者忍苦心,五者
无厌足心,六者无疲倦心,七者常心,八者不求果报心,九
者欢喜心,十者不颠倒心。
大悲心
亦有十心:一者广大心,二者最胜心,三者巧方便心,四者忍苦心,五者
无厌足心,六者无疲倦心,七者常心,八者不求恩报心,九者欢喜心,十者不颠倒心。
* 简教第二 通辨此有十类众生。……
* 显过第三 问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答二门。一显过。二表德。
* 第四表德,自有五门: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
第二理事观法:谓理事融存亡逆通有十门
第三周遍含观者:谓事如理融遍无碍交参自在,略辨十门
第四色空章:十门止观者:一、会相归性门。二、依理起事门者,三、理事无碍门者,四、理事双绝门者,五、心境融通门者,六、事事相在门者,七、彼此相是门者,八、即入无碍门者,九、帝网重现门者,十、主伴圆备门者。
第五理事俱融义者,亦有十门:
1. 理事俱融门,事虚理实相摄全收融成十义。
2. 理法隐显门,理性随事隐显融通亦有十义。
3. 事法存泯门,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
4. 事事相在门,诸法缘起力用相收亦有十义
5. 一事隐现门,一事望多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
6. 多事隐现门,多事望一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
7. 事事相是门,缘起事法展转相成体互相无彼此相。是亦有义
8. 一多存泯门,然一望多有摄他废自。相是存泯有十义
9. 多事存泯门,然多望一既摄他废自。相是存亡有十义
10. 圆融具德门,然上法门并同大缘起无障碍圆明自在,亦有十义。86(注66)
智俨大师的《法界观门》内容和《华严发菩提心章》中的(表德第四)第一至第三门(即第一真空观法、第二理事观法、第三周遍含观者)相同。
《华严金狮子章》
一卷。唐长安大荐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六三) 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章文会入《金师子章云类解》(宋释净源)述。
三祖专为武则天演说的华严宗教理思想。系藉金狮子之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
全文大别为十门,即:
(一) 明缘起,谓金无自性,但随匠人之巧工为缘,便有狮子形相展现。此即形相依缘而显现之意。
(二) 辨色空,谓「空」无相状,狮子体性虽空,然不碍其狮子形相之显现。
(三) 约三性,以师子情有、师子似有、金性不变,分别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1)师子情有,谓狮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观构想。(2)师子似有,谓狮子之存在系依外缘而虚假展现。(3)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样态之狮子,然其金之性质永不变易。
(四) 显无相,谓就体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则无狮子乃至狮子之相状可言。
(五) 说无生,谓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无生。
(六) 论五教,就狮子之缘起,一一阐论华严五教(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之旨。
(七) 勒十玄,「勒」,统率之意。藉狮子之各种本质、相状,分别比喻华严宗用以描述法界缘起「十玄门」之一一法门。
(八) 括六相,以狮子之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阐论「六相圆融」之理。
(九) 成菩提,谓经由上述法门而彻见狮子之时,即彻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并远离取舍,入萨婆若海(指一切智,意谓佛所具有之智深广如海)。更进而得一切种智而悟道。
(十) 入涅槃,谓若能彻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则不生烦恼,永离苦源,而证入涅槃。87(注67)
法藏于洛阳佛授记寺为则天武后宣讲华严经,讲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之时,武后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遂成此金师子章。华严宗之体系庞杂,艰深晦涩,而金师子章堪称简明扼要,遂成华严学之入门书。
陆 结论
三祖之教学,乃由传统,即承法顺、智俨之思想、组织教理体系而集大成的。法顺之法界观门组织:摄于《发菩提心章》;以智俨的《五教止观》,纳入《游心法界记》; 又依二祖「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法之组织体系,即成《妄尽还源观》。但整然的形式,依《起信论》而来的。
判教学说是法藏学说的重要方面,也是法藏创立华严宗的重要标记。就十宗创说而言,初祖五教止观之第一门虽有「法有我无门」之小乘教,但未配宗。到三祖方开五教为十宗。所十宗为三祖所首创。尤以其中第(8)、(9)、(10)此三宗为华严特有之判法。
从佛教发展史,大师的判教的贡献在于相当的完备性。
1以天台四教为判教蓝本,并吸取法相唯识宗的判教使华严五教十宗更胜于前。
2华严宗的判教沿着大乘有宗的思想途径进而融摄大乘空宗的学说,并加以创造的结果。(注68)
法88法法藏的法界缘起论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缘起论。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人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创立的,且经历多人的努力而完成的。法藏继二祖智俨所著《一乘五玄门》法界缘起思想,在《探玄记》卷一中,强调《华严经》是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89(注69)为宗,强调因果缘起(现象)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理实法界(本体),大师更进一步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及《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中,有系统的阐发了法界缘起的理论。就《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义理分齐)将法界缘起的理论分四门论述。
义理分齐者有四门: 一、三性同异义,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三、十玄缘起无碍法,四、六相圆融义。90(注70)
前二门是论证为什么说是法界缘起(法界缘起的原因),后二门是说明法界缘起是什么(法界缘起中心内容)?此两个方法是大师的法界缘起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由于本文仅浅探,所以关于法藏详细判教思想,将留待另文再深入探讨。
年表
西 元
中国朝代(唐)
重 要 事 迹
643
太宗贞观十七年
法藏出生于长安
645
太宗贞观十九年
玄奘抵长夹,得经论657部,置「弘福寺」
648
太宗贞观二二年
玄奘移居长安「慈恩寺」翻译
649
太宗贞观二三年
五月太宗往生
656
高宗显庆元年
十一月皇太子中宗出生,踰月请玄奘受戒
657
高宗显庆二年
为孝敬太子病愈,建西明寺,道宣:上座,圆测:寺主
又于东教建敬爱寺
658
高宗显庆三年
法藏16岁,炼一指于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玄奘于西明寺,其弟子普光主持慈恩寺
659
高宗显庆四年
法藏辞别双亲,赴太白山求法
661
高宗显庆四年
返长安,得遇智俨为师
新罗义湘来华,从智俨为师,与法藏同学
662
高宗龙朔二年
沙门道宣始撰集《大唐内典录》
663
高宗龙朔三年
十月,玄奘译成600卷《大般若经》,历时4年
664
高宗麟德元年
玄奘卒。沙门道宣始所撰《大唐内典录》讫
667
高…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