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P4

  ..續本文上一頁系,即成妄盡還源觀。  

  此觀爲圓教之絕對觀門。系祖述杜順之「法界觀門」,題爲《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本書之大綱依《大乘起信論》之所明,增數約立六門,又于其六門中別開總爲二十一門。83(注63)  

  《華嚴經遊心法界記》  

  全一卷。約一萬余字,唐西崇福寺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四二)。  

  本書系基于華嚴宗初祖杜順之《五教止觀》,闡明華嚴宗之觀門,今粗陳綱要,總以五門,隨自所宜。前四門均以入法界之妙軌爲方便,後一門華昧,乃究竟真實,且針對法華經之方便門,展開真實相,而顯示權實。  

  其五門爲:法是我非門、緣生無性門、事理混融門、言盡理顯門、法界無礙門。  

  即依五門之次第說明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觀門,並示其淺深之相狀。84(注64)  

  《華嚴經關脈義記》  

  全一卷。約四千余字。唐法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五六)。  

  「……但起聽習數年,彌增愛樂,依傍師訓,有少見聞,故私記爲篇,名爲關脈義記也。今略斷簡此經,上下文意,乃有多勢不同,且以四勢明之,余者准思取解。」言四勢者,整理如下表:85(注65)  

  一展轉無盡勢  

  有二門,一展一爲多,二類結成本。  

  二卷攝相無勢  

  有叁門,一攝廣就略,二以義圓收,叁攝末歸本。  

  叁卷展無礙勢  

  有二:先明展,後明卷。  

  卷中有五門:一以位統收,二攝會從人,叁以人明法,四境智圓融,五泯同果海。  

  四問答取文勢  

  亦二:一、問答會違,二、結勸修學。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一卷,七千余字。唐魏國西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651)。  

  文分四段: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叁,表德第四。智俨大師的《法界觀門》內容和(表德第四)中第一至第叁門相同。  

  * 雲何發菩提心。答曰依信論有叁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依此叁心各曲開十門:  

  直心  

  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二者甚深心。叁者方便心,四者堅固心,五者  

  無間心,六者折伏心,七者善巧心,八者不二心,九者無礙心,  

  十者圓明心。  

  深心  

  亦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二者修行心,叁者究竟心,四者忍苦心,五者  

  無厭足心,六者無疲倦心,七者常心,八者不求果報心,九  

  者歡喜心,十者不顛倒心。  

  大悲心  

  亦有十心:一者廣大心,二者最勝心,叁者巧方便心,四者忍苦心,五者  

  無厭足心,六者無疲倦心,七者常心,八者不求恩報心,九者歡喜心,十者不顛倒心。  

  * 簡教第二 通辨此有十類衆生。……  

  * 顯過第叁 問色空,空色,爲相即耶?爲不相即耶?答二門。一顯過。二表德。  

  * 第四表德,自有五門:  

  第一真空觀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門  

  第二理事觀法:謂理事融存亡逆通有十門  

  第叁周遍含觀者:謂事如理融遍無礙交參自在,略辨十門  

  第四色空章:十門止觀者:一、會相歸性門。二、依理起事門者,叁、理事無礙門者,四、理事雙絕門者,五、心境融通門者,六、事事相在門者,七、彼此相是門者,八、即入無礙門者,九、帝網重現門者,十、主伴圓備門者。  

  第五理事俱融義者,亦有十門:  

  1. 理事俱融門,事虛理實相攝全收融成十義。  

  2. 理法隱顯門,理性隨事隱顯融通亦有十義。  

  3. 事法存泯門,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  

  4. 事事相在門,諸法緣起力用相收亦有十義  

  5. 一事隱現門,一事望多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  

  6. 多事隱現門,多事望一有攝有入。隱顯自在亦有十義  

  7. 事事相是門,緣起事法展轉相成體互相無彼此相。是亦有義  

  8. 一多存泯門,然一望多有攝他廢自。相是存泯有十義  

  9. 多事存泯門,然多望一既攝他廢自。相是存亡有十義  

  10. 圓融具德門,然上法門並同大緣起無障礙圓明自在,亦有十義。86(注66)  

  智俨大師的《法界觀門》內容和《華嚴發菩提心章》中的(表德第四)第一至第叁門(即第一真空觀法、第二理事觀法、第叁周遍含觀者)相同。  

  《華嚴金獅子章》  

  一卷。唐長安大薦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六叁) 又作《金師子章》、《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章文會入《金師子章雲類解》(宋釋淨源)述。  

  叁祖專爲武則天演說的華嚴宗教理思想。系藉金獅子之譬喻,解說華嚴法界緣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叁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義了然而明。  

  全文大別爲十門,即:  

  (一) 明緣起,謂金無自性,但隨匠人之巧工爲緣,便有獅子形相展現。此即形相依緣而顯現之意。  

  (二) 辨色空,謂「空」無相狀,獅子體性雖空,然不礙其獅子形相之顯現。  

  (叁) 約叁性,以師子情有、師子似有、金性不變,分別配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唯識叁性:(1)師子情有,謂獅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觀構想。(2)師子似有,謂獅子之存在系依外緣而虛假展現。(3)金性不變,謂巧匠雖以黃金打造成固定形狀樣態之獅子,然其金之性質永不變易。  

  (四) 顯無相,謂就體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則無獅子乃至獅子之相狀可言。  

  (五) 說無生,謂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無生。  

  (六) 論五教,就獅子之緣起,一一闡論華嚴五教(愚法聲聞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一乘圓教)之旨。  

  (七) 勒十玄,「勒」,統率之意。藉獅子之各種本質、相狀,分別比喻華嚴宗用以描述法界緣起「十玄門」之一一法門。  

  (八) 括六相,以獅子之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闡論「六相圓融」之理。  

  (九) 成菩提,謂經由上述法門而徹見獅子之時,即徹見一切有爲法本來寂滅之理,並遠離取舍,入薩婆若海(指一切智,意謂佛所具有之智深廣如海)。更進而得一切種智而悟道。  

  (十) 入涅槃,謂若能徹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則不生煩惱,永離苦源,而證入涅槃。87(注67)  

  法藏于洛陽佛授記寺爲則天武後宣講華嚴經,講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叁昧、六相和合之時,武後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獅子爲喻,解說法界構造,遂成此金師子章。華嚴宗之體系龐雜,艱深晦澀,而金師子章堪稱簡明扼要,遂成華嚴學之入門書。  

  陸 結論  

  叁祖之教學,乃由傳統,即承法順、智俨之思想、組織教理體系而集大成的。法順之法界觀門組織:攝于《發菩提心章》;以智俨的《五教止觀》,納入《遊心法界記》; 又依二祖「海印叁昧」思想,攝入觀法之組織體系,即成《妄盡還源觀》。但整然的形式,依《起信論》而來的。  

  判教學說是法藏學說的重要方面,也是法藏創立華嚴宗的重要標記。就十宗創說而言,初祖五教止觀之第一門雖有「法有我無門」之小乘教,但未配宗。到叁祖方開五教爲十宗。所十宗爲叁祖所首創。尤以其中第(8)、(9)、(10)此叁宗爲華嚴特有之判法。  

  從佛教發展史,大師的判教的貢獻在于相當的完備性。  

  1以天臺四教爲判教藍本,並吸取法相唯識宗的判教使華嚴五教十宗更勝于前。  

  2華嚴宗的判教沿著大乘有宗的思想途徑進而融攝大乘空宗的學說,並加以創造的結果。(注68)  

  法88法法藏的法界緣起論是一種重要的佛教緣起論。法界緣起論是華嚴宗人基于《華嚴經》的義旨而創立的,且經曆多人的努力而完成的。法藏繼二祖智俨所著《一乘五玄門》法界緣起思想,在《探玄記》卷一中,強調《華嚴經》是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89(注69)爲宗,強調因果緣起(現象)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理實法界(本體),大師更進一步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及《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中,有系統的闡發了法界緣起的理論。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義理分齊)將法界緣起的理論分四門論述。  

  義理分齊者有四門: 一、叁性同異義,二、緣起因門六義法,叁、十玄緣起無礙法,四、六相圓融義。90(注70)  

  前二門是論證爲什麼說是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的原因),後二門是說明法界緣起是什麼(法界緣起中心內容)?此兩個方法是大師的法界緣起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由于本文僅淺探,所以關于法藏詳細判教思想,將留待另文再深入探討。  

  年表  

  西 元  

  中國朝代(唐)  

  重  要  事  迹  

  643  

  太宗貞觀十七年  

  法藏出生于長安  

  645  

  太宗貞觀十九年  

  玄奘抵長夾,得經論657部,置「弘福寺」  

  648  

  太宗貞觀二二年  

  玄奘移居長安「慈恩寺」翻譯  

  649  

  太宗貞觀二叁年  

  五月太宗往生  

  656  

  高宗顯慶元年  

  十一月皇太子中宗出生,踰月請玄奘受戒  

  657  

  高宗顯慶二年  

  爲孝敬太子病愈,建西明寺,道宣:上座,圓測:寺主  

  又于東教建敬愛寺  

  658  

  高宗顯慶叁年  

  法藏16歲,煉一指于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玄奘于西明寺,其弟子普光主持慈恩寺  

  659  

  高宗顯慶四年  

  法藏辭別雙親,赴太白山求法  

  661  

  高宗顯慶四年  

  返長安,得遇智俨爲師  

  新羅義湘來華,從智俨爲師,與法藏同學  

  662  

  高宗龍朔二年  

  沙門道宣始撰集《大唐內典錄》  

  663  

  高宗龍朔叁年  

  十月,玄奘譯成600卷《大般若經》,曆時4年  

  664  

  高宗麟德元年  

  玄奘卒。沙門道宣始所撰《大唐內典錄》訖  

  667  

  高…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