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P3

  ..续本文上一页52)  

  《华严经探玄记》  

  二十卷,约五十八万余字,唐魏国西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记》。本书为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  

  * 内容:将释此经,略开十门如下:68  

  1. 辨能诠教体  

  2. 明教起所由  

  3. 约藏部所摄  

  4. 显立教差别  

  5. 简教所被机  

  6. 随文解释  

  7. 明所诠宗趣  

  8. 具释经题目  

  9. 明部类传译  

  10. 辨文义分齐  

  1. 明教起所由,先总辨,后别显。别中有十。  

  谓:由法尔故,愿力故,机感故,为本故,显德故,显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  

  2. 约藏部所摄,略显十义,以明收摄:  

  (1)明三藏、(2)显所摄、(3)辨二藏、(4)释相违、(5)开种类、(6)定所摄、(7)一部收、(8)三破摄、(9)或九部、(10)具十二。  

  3. 显立教差别,略提十类:  

  (1)叙古说,(2)辨是非,(3)述西域,(4)会相违,(5)明现传,  

  (6)定权实,(7)显开合,(8)教前后,(9)就义分教,(10)以理开宗。  

  * 就义分教,,教类有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 以理开宗,宗乃有十:法我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具德宗。   

  4. 简教所被机,通有十位,前五简非器,后五显所为  

  * 前五者:违真,背正,乖实、狭劣,守权  

  * 后五显所为正为一乘不共教中普机菩萨,兼为遗法中见闻信句向此无尽法金刚种,引为共教菩萨,转为二乘,远为凡愚、外道、阐提。  

  5. 辨能诠教体:通论教体,从浅至深,略有十门:言诠辩体门,通摄所诠门,  

  遍该诸法门,缘起唯心门,会缘入实门,理事无碍门,事融相摄门帝网重  

  重门,海印炳现门,主伴圆备门。  

  6. 明所诠宗趣,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曰趣。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    

  7. 具释经题目,略释十名:数名,法名,喻名,义名,德名,事名,开名,具名,合名,品名  

  8. 明部类传译,亦有十义: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论释,翻译,支流,感应。  

  9. 文义分齐,略举十门:  

  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   

  微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10. 随文解释:今此三万六千偈经,有七处八会,谓:人中三处,天上四处,  

  为七;重会普光,为八会。(注53)  

  69  

  * 《探玄记》中「新十玄」有别于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的「旧十玄」  

  法藏将名称上修改的有四法门:  

  「因陀罗网境界门」改为「因陀罗网法界门」,如此更符合了法界缘起说。  

  「秘密隐显俱成门」,改成「隐密显了俱成门」,文字更确切了。  

  「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理由是将十玄归到事事无碍的根本原则,避免与理事无碍相混淆,所以改变了名称。  

  「唯心回转善成门」是说一切诸法无论是善或恶,均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变显,离此如来藏后心无别自性。由于此门是阐明事无碍的原因,并非显示事事无碍的相状,为了避免泛泛讲唯心,显出一切事物自性本具,因此以「主伴圆明具德门」取代。为了便于解读,特别用图表后兹参考。70(注54)  

  * 《探玄记》著作年代:应为大师四二年代-五0年代所撰  

  所持理由为三:其一为依《探玄记》卷一(页一二二下) 和卷二(页四八四下)均有旧译六十华严补译完成之文字,所以推断是公元684(大师42岁)之后的作品。  

  「……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唐言日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亲共勘至此阙文,……」71(注55)  

  「大唐永隆年,西京西歹原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云日,共京十大德道成律等奉敕译补。沙门复礼礼亲从笔受。……」72(注56)  

  再者,《探玄记》中记载:于文明元年中(即公元六八四)法藏与日照于西太原寺译经时,得知「戒贤」、「智光」二位论师之教判论.。所以认定是684(大师42岁)以后的著作。73(注57)  

  于公元六九九年,法藏致书新罗义湘,并托新罗归国僧胜诠法师其撰的著作,  

  据高丽僧一然《三国遗事》卷四(胜诠髑髅)载,法藏赠义湘书有《探玄记》  

  二十卷,两卷未成。由以上理由,得知其著述年代应为四十年代-五十年。  

  《华严经旨归》  

  全一卷,约一万余字。唐西崇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略述华严经之大纲。开为十义;撮其机要,故曰旨归。  

  内容分为说经处、说经时、说经佛、说经众、说经仪、辩经教、显经义、释经意、明经益、示经圆等十门。各门皆设十例辩之,总成百门,以一经所说之法门,尽显圆融无碍之义。74757677(注58)  

  《华严策林》  

  一卷,约千余字,唐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华严宗旨,总明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以法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回转,镕达有空。随智鉴用,即说多门;随体湛宗,即说一义。若论玄旨,一多不可。……今就要义,略申问答。但述大意。余属经文。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辨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78达色空。(注59)  

  79《华严经问答》  

  分为上下二卷,约一万八千余字。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又称《华严问答》。  

  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经义概要,共有一百六十余条。诸先德皆依用本书。80(注60)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凡二卷(卷上/卷下),约二万余字。唐魏国西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如下:81(注61)  

  三宝章  

  三宝之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用,八、明次第。  

  流转章  

  生灭流转,略作十门:明违顺,断常,一异,有无,生灭,前后,时世,因果,真妄,成观。  

  法界缘起章  

  略以四门指陈其要:缘起相由门,法性融通门,缘性双显门,  

  理事分无门。  

  圆音章  

  圆音义略作四门:举义、决择、会违、辨释。  

  法身章  

  法身之义,四门分别:释名,体性,出因,业用。  

  十世章  

  十世义,二门:建立,相摄。  

  玄义章  

  十门:缘起无碍门,染净缘起门,拣理异情门,药病对治门,理事分无门,因因果果门,二谛无碍门,真妄心境门,诸佛所化融作门,入道方便门。  

  《华严经义海百门》  

  一卷,约一万四千余字,唐大荐福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627)  

  ……今者,统收玄奥,囊括大宗;出经卷于尘中,*轮于毛处。……辄于一尘之上,显其实德,穷兹性海,览彼行林,总举十门,别开百义。参而不杂,一际皎然。……  

  十门中均各略分十义,其内容如下:  

  缘生会寂门第一  

  一、明缘起,二、入法界,三、达无生,四、观无相,五、了成坏,六、示隐显,七、发菩提,八、开涅槃,九、推去来,九、推去来,十、鉴动静。  

  实际敛迹门第二  

  一、二无我,二、明遮诠,三、如虚空,四、不生灭,五、无自他,六、无分别,七、入不二,八、无差别,九、明一味,十、归泯绝。  

  种智耀门第三  

  一、显如量,二、分六通,三、明难思,、四、生佛家,五、示圆音,六、辩依正,七、会机感,八、施佛事,九、开五眼,十、分三智。  

  镕融任运门第四  

  一、会理事,二、达色空,三、通大小,四、收远近,五、明纯杂,六、融念劫,七、了一多,八、会通局,九、明卷舒,十、总圆融。  

  体用显露门第五  

  一、显光明,二、了境智,三、明生了因,四、明佛境,五、辨因果,六、明佛性,七、表性德,八、自心现,九、出世间,十、托生解。  

  差别显现门第六  

  一、明止观,二、开二谛,三、出入定,四、通性起,五、辨六相,六、显帝网,七、鉴微细,八、通逆顺,九、定主伴,十、登彼岸。  

  修学严成门第七  

  一、法供养,二、弘六度,三、修解行,四、常庄严,五、明智慧,六、崇善根,七、了梦幻,八、晓镜缘,九、达五蕴,十、不共法。  

  对治获益门第八  

  一、观十二因缘,二、修四威仪,三、明三性,四、显教义,五、示*轮,六、知无常,七、入真如,八、出魔网,九、消药病,十、离解缚。  

  体用开合门第九  

  一、显人法,二、世流布,三、观体用,四、五分法身,五、开三藏,六、即不即,七、异不异,八、明本末,九、会三乘,十、毕竟空。  

  决择成就门第十  

  一、简正见,二、辨染净,三、显无知,四、佛出世,五、辨四依,六、除业报,七、定权实,八、明顿渐,九、入佛海,十、证佛地。  

  82(注62)  

  《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全一卷。唐大荐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637)。又称《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华严还源观》、《还源观》。  

  「妄尽还源」意为妄尽心澄,还复清净圆明之自性、本源,即约观成之利益而立名。将二祖之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法之组织体…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