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共同翻译《大乘入楞严经》。35(注27)
(三)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七0二),又于西京清禅寺与实叉难陀共 译《文殊师利授记经》。法藏又为礼部荥阳郑公作《般若略疏》36(注28)
(四) 长安三年(公元七0三),诏与义净三藏等华梵十四人共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注2937)
(五)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0五),法藏被诏和弥陀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38(注30)
(六) 神龙二年(公元七0六),诏与菩提流支于西崇福寺共译《宝积经》,法藏命为证义。39(注31)
(七) 景龙二年(公元七0八),召法藏与义净三藏译《药师琉光七佛本愿功德经》。40(注32)
(八) 景龙云元年(公元七一0),与菩提流支同译《大宝积经》。41(注33)
肆 讲学
法藏一生致力于宣讲《华严经》,从二十八岁于太原寺出家开始讲《六十华严》算起,,一直到讲解译出新的《八十华严》,「前后讲《华严经》三十余遍。」(注34)42
关于三祖讲经有明确史载的资料如下:
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中载:高宗上元元年(六七四)诏法藏于太原寺讲《华严》,此为三祖讲经的开始。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师又于京都慈恩寺讲华严;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法藏应曹州牧宰之请,再讲《华严经》。43(注35)
关于法藏讲经有许多神奇异象记载,长寿年间(六九二、六九三),在云华寺讲《百千经》(即《华严经》)时,「有光明从口出,须臾成盖,众所具载。」44(注36)武则天延载元年(六九四),法藏讲到(十地品)时,「天华四散,五云凝空,崇朝不辍,香彩射人。」45(注37),又「香风四合,瑞雾五彩,崇朝不散,萦空射人。」46(注38)
圣历二年(六九九),《八十华严》译毕,师于华授记寺开讲《八十华严》,讲到第八卷《华藏世界品》时,「讲堂及寺宇忽震吼,道俗数千叹未曾有。」47(注39)
、「讲室及寺院欻然震吼,听众稻麻叹未曾有。」48(注40)
再说法藏讲学擅长于利用譬谕,因而更能吸引听众对法藏的讲经说法的兴趣。法藏为武则天讲新华严,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则于此茫然未决,法藏乃指顉殿金狮子为比喻,则天豁然悟解,即后来写成的《金师子章》。依《佛祖统记》是于圣历二年,「即日引对长生殿,敷宣玄义,招殿隅金师子为譬……」,4950(注41)但依清
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则为长安四年(七○四)的事情。51(注42)
为了讲解华严宗的「无尽缘起」,即用十面镜子置于八隅上下,镜子面面相对,中间安放一尊佛像,点然蜡烛照射镜面,如此镜子互相对照,镜里所现影像交互含摄,形成重重交叉的景象,三祖以此来说明重重无尽的道理。所以法藏的讲学的生动活泼、善巧譬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伍
著述
一、 著述目录
由于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年间的社会动乱,法藏的著作大量的散失,
一度在国内几乎绝迹,一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由杭州慧因寺的义天从高丽(今韩国)送回国,重新雕版流通,法藏的著述作品才得以续见,52(注43)多数的著述年代已无从者考证,只有少数可推断出时限。关于其现存的著作,现依各种资料,整理如下:(注44)53
(一) 收录于《大正藏》
1. 《华严一乘教义章》 四卷
第四五册
*
2. 《华严经文义纲目》 一卷
第三五册
*
3. 《华严经探玄记》 二十卷54
第三五册
*
4. 《华严经旨归》 一卷
第四五册
*
5. 《华严策林》 一卷
第四五册
x
6. 《华严经问答》 二卷
第四五册
*
7.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二卷
第四五册
*
8. 《华严经义海百门》 一卷
第四五册
x
9. 《修华严奥旨妄尽源观》 一卷
第四五册
x
10. 《华严游心法界记》 一卷
第四五册
x
11. 《华严经关脉义记》 一卷
第四五册
*
12. 《华严发菩提心章》 一卷
第四五册
*
13. 《华严金师子章》 一卷
第四五册
*
14. 《华严经传记》 五卷
第五一册
#
1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一卷
第三三册
x
16. 《入楞伽心玄义》 一卷
第三九册
x
17.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三卷或六卷
第四0册
x
18.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二卷
第四二册
x
19.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一卷
第四四册
x
20. 《大乘起信论义记》 五卷
第四四册
x
1-14都是关于《华严》的著述。15-20则是解说其它经、律、论的著述。
(二) 收录于《卍续藏》有以下二著作。
1.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一卷
第一0三册
2. 《大乘密严经疏》
三卷(原有四卷)
第 三四册
公元690
其中《大乘密严经疏》第一卷已散失,本书为地婆诃罗所译《大乘密严经》之注释书,约撰于唐武后则天天授元年(690)。(注45)
55
(三) 见于金陵刻经处印经目
1. 《流转章》
一卷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包含此
六章相同的内容
2. 《法界缘起章》
一卷
一卷
一卷
一卷
一卷
3. 《圆音章》
4. 《法身章》
5. 《十世章》
6. 《玄义章》
*
7. 《华严三昧章》
一卷
*
内容与《华严发菩提心章》相同
8. 《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
一卷
xx
法藏诸作品之分类,以内容而言,可以分为──
1、 对《华严经》的直接解说 (作品如上图表的记号「●」者) 2、 关于华严宗基本学说的著作(如以上图表列有「*」记号者)
3、 传记 (「#」记号的作品)
4、 解说其它经、律、论的著作(如以上图表标「x」者)
二、 重要著述简介
本文就以有关华严的法藏著述作简介。
《华严一乘教义章》
或称《华严五教章》,略称《五教章》。4卷,约四万余字。唐大荐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华严宗之教判论著,将释迦佛创教以来之不同流派与教义分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在圆教中,以法华经为包含诸教之同教一乘;主张华严经为超越诸教之别教一乘,亦即最胜经。此章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
第一建立一乘 (即叙述一乘之意义,即华严独特之一乘与融合三乘
于一乘之意义。)
第二教义摄益 (叙述一乘与三乘之教义及其利益。)
第三古今立教 (叙述古今立教,列举菩提流支至玄奘等古今十师之
教相判释。)
第四分教开宗 (整理佛教各种见解,以作价值之判断,此即五教十
宗之教判。)
第五乘教开合 (叙论五教相互之关系。)
第六起教前后 (论佛教各种经典在时间上之顺序及其理由。)
第七决择其意 (论佛教各种经典在时间上之顺序及其理由。)
第八施设异相 (分十项说明一乘与三乘相异之点。)
第九所诠差别 (论华严教学与其它佛教教学之关系,并考察意识、
佛性、修行等问题。)
第十义理分齐 (论华严教学内容上之问题,并论及十玄门与六相之
说。)(注46)56
法藏以五教十宗判释后代佛教。关于五教(小、始、终、顿、圆),《华严一乘教义章》卷一言:「就法分教,教类有五」。(注47) 大师阐明一乘教义的分齐,以及三乘、一乘教义的悬殊,使人了解在三乘外,犹有一乘圆顿大法,并将圆教分
为「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注48)5758强调《华严经》超越诸教而说圆融无碍义理,完全有别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特的思想,称为「别教一乘」(注49) 建立此一乘之完整乃法藏之卓越成就。59
大师更在(义理分齐章)中,集中阐述别教一乘法界缘起的理论,笔者将于后面结论再叙.。
《花严经文义纲目》
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大方广佛华严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全一卷,约一万多字。唐代贤首大师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内容系开立十门以述说《华严经》七处九会事义差别,即
(一)辨教起所因
(二)释经题目
(三)明经宗趣
(四)说经时处
(五)辨定教主
(六)明众数差别
(七)请说分齐
(八)所入三昧
(九)佛光加持
(十)正说品会
(注50)6061 关于撰述年代:据本书十门之第一辨教起所因之条记载,系法藏三十八岁〔永隆元年(680)〕之作品。62(注51)63646566 即在《华严一乘教分记》之草本撰述之后,《华严经探玄记》及《大乘起信论义记》撰述之前(法藏五十一岁前后之作品)。然其全盘继承智俨之十玄门,为探玄记撰述前概述华严经之大纲及要点,当无疑问。67(注…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