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P2

  ..續本文上一頁藏共同翻譯《大乘入楞嚴經》。35(注27)  

  (叁) 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七0二),又于西京清禅寺與實叉難陀共 譯《文殊師利授記經》。法藏又爲禮部荥陽鄭公作《般若略疏》36(注28)  

  (四) 長安叁年(公元七0叁),诏與義淨叁藏等華梵十四人共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注2937)  

  (五) 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七0五),法藏被诏和彌陀山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38(注30)  

  (六) 神龍二年(公元七0六),诏與菩提流支于西崇福寺共譯《寶積經》,法藏命爲證義。39(注31)  

  (七) 景龍二年(公元七0八),召法藏與義淨叁藏譯《藥師琉光七佛本願功德經》。40(注32)  

  (八) 景龍雲元年(公元七一0),與菩提流支同譯《大寶積經》。41(注33)  

  肆 講學  

  法藏一生致力于宣講《華嚴經》,從二十八歲于太原寺出家開始講《六十華嚴》算起,,一直到講解譯出新的《八十華嚴》,「前後講《華嚴經》叁十余遍。」(注34)42  

  關于叁祖講經有明確史載的資料如下:  

  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中載:高宗上元元年(六七四)诏法藏于太原寺講《華嚴》,此爲叁祖講經的開始。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師又于京都慈恩寺講華嚴;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法藏應曹州牧宰之請,再講《華嚴經》。43(注35)  

  關于法藏講經有許多神奇異象記載,長壽年間(六九二、六九叁),在雲華寺講《百千經》(即《華嚴經》)時,「有光明從口出,須臾成蓋,衆所具載。」44(注36)武則天延載元年(六九四),法藏講到(十地品)時,「天華四散,五雲凝空,崇朝不辍,香彩射人。」45(注37),又「香風四合,瑞霧五彩,崇朝不散,萦空射人。」46(注38)  

  聖曆二年(六九九),《八十華嚴》譯畢,師于華授記寺開講《八十華嚴》,講到第八卷《華藏世界品》時,「講堂及寺宇忽震吼,道俗數千歎未曾有。」47(注39)  

  、「講室及寺院欻然震吼,聽衆稻麻歎未曾有。」48(注40)  

  再說法藏講學擅長于利用譬谕,因而更能吸引聽衆對法藏的講經說法的興趣。法藏爲武則天講新華嚴,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叁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則于此茫然未決,法藏乃指顉殿金獅子爲比喻,則天豁然悟解,即後來寫成的《金師子章》。依《佛祖統記》是于聖曆二年,「即日引對長生殿,敷宣玄義,招殿隅金師子爲譬……」,4950(注41)但依清

  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叁祖賢首國師)則爲長安四年(七○四)的事情。51(注42)  

  爲了講解華嚴宗的「無盡緣起」,即用十面鏡子置于八隅上下,鏡子面面相對,中間安放一尊佛像,點然蠟燭照射鏡面,如此鏡子互相對照,鏡裏所現影像交互含攝,形成重重交叉的景象,叁祖以此來說明重重無盡的道理。所以法藏的講學的生動活潑、善巧譬喻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伍  

  著述  

  一、 著述目錄  

  由于唐武宗會昌滅佛及五代年間的社會動亂,法藏的著作大量的散失,  

  一度在國內幾乎絕迹,一直到南宋紹興年間才由杭州慧因寺的義天從高麗(今韓國)送回國,重新雕版流通,法藏的著述作品才得以續見,52(注43)多數的著述年代已無從者考證,只有少數可推斷出時限。關于其現存的著作,現依各種資料,整理如下:(注44)53  

  (一) 收錄于《大正藏》  

  1. 《華嚴一乘教義章》  四卷  

  第四五冊  

  *  

  2. 《華嚴經文義綱目》  一卷  

  第叁五冊  

  *  

  3. 《華嚴經探玄記》  二十卷54  

  第叁五冊  

  *  

  4. 《華嚴經旨歸》  一卷  

  第四五冊  

  *  

  5. 《華嚴策林》  一卷  

  第四五冊  

  x  

  6. 《華嚴經問答》  二卷  

  第四五冊  

  *  

  7.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 二卷  

  第四五冊  

  *  

  8.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  

  第四五冊  

  x  

  9. 《修華嚴奧旨妄盡源觀》  一卷  

  第四五冊  

  x  

  10. 《華嚴遊心法界記》  一卷  

  第四五冊  

  x  

  11. 《華嚴經關脈義記》  一卷  

  第四五冊  

  *  

  12.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一卷  

  第四五冊  

  *  

  13. 《華嚴金師子章》  一卷  

  第四五冊  

  *  

  14. 《華嚴經傳記》  五卷  

  第五一冊  

  #  

  1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一卷  

  第叁叁冊  

  x  

  16. 《入楞伽心玄義》  一卷  

  第叁九冊  

  x  

  17.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叁卷或六卷  

  第四0冊  

  x  

  18.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二卷  

  第四二冊  

  x  

  19.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一卷  

  第四四冊  

  x  

  20. 《大乘起信論義記》  五卷  

  第四四冊  

  x  

  1-14都是關于《華嚴》的著述。15-20則是解說其它經、律、論的著述。  

  (二) 收錄于《卍續藏》有以下二著作。  

  1.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一卷  

  第一0叁冊  

  2. 《大乘密嚴經疏》  

  叁卷(原有四卷)  

  第 叁四冊  

  公元690  

  其中《大乘密嚴經疏》第一卷已散失,本書爲地婆诃羅所譯《大乘密嚴經》之注釋書,約撰于唐武後則天天授元年(690)。(注45)  

  55  

  (叁) 見于金陵刻經處印經目  

  1. 《流轉章》  

  一卷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包含此  

  六章相同的內容  

  2. 《法界緣起章》  

  一卷  

  一卷  

  一卷  

  一卷  

  一卷  

  3. 《圓音章》  

  4. 《法身章》  

  5. 《十世章》  

  6. 《玄義章》  

  *  

  7. 《華嚴叁昧章》  

  一卷  

  *  

  內容與《華嚴發菩提心章》相同  

  8.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一卷  

  xx  

  法藏諸作品之分類,以內容而言,可以分爲──  

  1、 對《華嚴經》的直接解說 (作品如上圖表的記號「●」者)   2、 關于華嚴宗基本學說的著作(如以上圖表列有「*」記號者)  

  3、 傳記 (「#」記號的作品)  

  4、 解說其它經、律、論的著作(如以上圖表標「x」者)  

  二、 重要著述簡介  

  本文就以有關華嚴的法藏著述作簡介。  

  《華嚴一乘教義章》  

  或稱《華嚴五教章》,略稱《五教章》。4卷,約四萬余字。唐大薦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系華嚴宗之教判論著,將釋迦佛創教以來之不同流派與教義分爲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在圓教中,以法華經爲包含諸教之同教一乘;主張華嚴經爲超越諸教之別教一乘,亦即最勝經。此章開釋如來海印叁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    

  第一建立一乘 (即敘述一乘之意義,即華嚴獨特之一乘與融合叁乘  

  于一乘之意義。)  

  第二教義攝益 (敘述一乘與叁乘之教義及其利益。)  

  第叁古今立教 (敘述古今立教,列舉菩提流支至玄奘等古今十師之  

  教相判釋。)  

  第四分教開宗 (整理佛教各種見解,以作價值之判斷,此即五教十  

  宗之教判。)  

  第五乘教開合 (敘論五教相互之關系。)  

  第六起教前後 (論佛教各種經典在時間上之順序及其理由。)  

  第七決擇其意 (論佛教各種經典在時間上之順序及其理由。)  

  第八施設異相 (分十項說明一乘與叁乘相異之點。)  

  第九所诠差別 (論華嚴教學與其它佛教教學之關系,並考察意識、  

  佛性、修行等問題。)  

  第十義理分齊 (論華嚴教學內容上之問題,並論及十玄門與六相之  

  說。)(注46)56  

  法藏以五教十宗判釋後代佛教。關于五教(小、始、終、頓、圓),《華嚴一乘教義章》卷一言:「就法分教,教類有五」。(注47) 大師闡明一乘教義的分齊,以及叁乘、一乘教義的懸殊,使人了解在叁乘外,猶有一乘圓頓大法,並將圓教分  

  爲「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注48)5758強調《華嚴經》超越諸教而說圓融無礙義理,完全有別于叁乘(聲聞、緣覺、菩薩)的特的思想,稱爲「別教一乘」(注49) 建立此一乘之完整乃法藏之卓越成就。59  

  大師更在(義理分齊章)中,集中闡述別教一乘法界緣起的理論,筆者將于後面結論再敘.。  

  《花嚴經文義綱目》       

  又稱《華嚴八會綱目章》、《大方廣佛華嚴目章》、《華嚴經綱目》、《華嚴綱目》。全一卷,約一萬多字。唐代賢首大師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五冊。內容系開立十門以述說《華嚴經》七處九會事義差別,即  

  (一)辨教起所因  

  (二)釋經題目  

  (叁)明經宗趣  

  (四)說經時處  

  (五)辨定教主  

  (六)明衆數差別  

  (七)請說分齊  

  (八)所入叁昧  

  (九)佛光加持  

  (十)正說品會  

  (注50)6061  關于撰述年代:據本書十門之第一辨教起所因之條記載,系法藏叁十八歲〔永隆元年(680)〕之作品。62(注51)63646566 即在《華嚴一乘教分記》之草本撰述之後,《華嚴經探玄記》及《大乘起信論義記》撰述之前(法藏五十一歲前後之作品)。然其全盤繼承智俨之十玄門,爲探玄記撰述前概述華嚴經之大綱及要點,當無疑問。67(注…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