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

  壹 前言

  「华严」,就经典而言,系指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明代憨山大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因此要研究华严。而《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国成立,方才发扬其真义。法藏虽为华严宗三祖,但就其对华严宗今日崇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要研究华严就要研究法藏。法藏被认定为华严宗三祖乃依据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  

  《法界观门》京终南山释杜顺集。姓杜,名法顺。唐初时行化,神异  

  极多,传中有证,验知是文殊菩萨应现身也。是华严新旧二疏之祖师。俨尊者为二祖,康藏(法藏)国师为三祖。此是创制,理应云作。今云集者,以师约自智,见华严中一切诸佛、一切众生,若身心、若国土,一一是此法界体用,如是义境,无量无边。遂于此无量境界,集其义类,束为三重,直书于纸,生人观智,不同制述文字,故但云集,此则集义,非集文也。1(注1)  

  法藏致力于学习、钻研、讲《华严经》,史载:「……前后讲新旧两经三十余遍」2。(注2) 又参加八十卷华严的翻译,在翻译过程当中,又对华严义理进行发挥,法藏的佛教判教思想以及表述方首先来源于《华严经》,此经为法藏创立华严宗的思想基础。3(注3) 所以要了解及研究《华严经》和华严宗就要研究三祖的作品。  

  又因法藏善于利用善巧法门解释《华严经》(如以下引文),引发笔者研究三祖的动机和目的。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对于三祖深奥的判教思想似乎是较困难了些,因此本文就先从研究祖师的生平及其著作文献上着手入门。  

  《宋高僧传》卷五(周洛京佛授记法藏传)说:「藏为则天讲新《华严  

  经》,至天帝网义、十懂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4(注4)5  

  本文分成六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为法藏三祖的生平略传,再叙三祖的译经,讲学;本文重点是整理法藏之主要著述文献,总结为法藏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地位。  

  6  

  贰 法藏生平  

  华严宗三祖──释法藏,梵言达摩多罗(dharmakara),唐朝人,太宗贞观十  

  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十一月二日「母梦吞日光而孕」(注5) 7生于唐都长安。西域康居(今苏联乌孜別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侨裔,系照东汉以来的习惯,凡来华的译师和侨民均在名字前冠以原国名称,所以又称康法藏、康藏。8(注6)法藏高祖、曾祖蝉联为康居国的丞相,他的祖父来长安侨居,父亲康谧,唐朝赠左卫中郎将。9(注7)  

  法藏幼年、少年的生活情况无从考。史籍记载始自十六岁,那年曾到岐州法门(陜西扶风县)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此为法藏决心信仰佛教的重要标志。次年(六五九),法藏开始了离家游学活动,入太白山学道多年,一方面学道家神仙道术食法,另一方面阅读佛教《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唐大荐福寺故主翻经大德法藏传)记载:  

  「于太白山饵朮数年,敷阅方等」、「云栖朮食,久玩《杂华》」  

  后因母亲患病而下山回到长安。法藏得知当时智俨和尚(六0二──六六八,后尊为华严二祖)于京城云华寺讲《华严经》,即去该寺拜为师。智俨及法藏初见面时,就提出了一些问题,皆言出意表,深得智俨所赞赏:「比丘义龙辈,尚罕古斯端,何计仁贤,发皇耳目?」,10(注8)两人相见有如:「泻水置瓶之受纳,以乳投水之因缘」。(注911) 法藏事师智俨,确立其专攻华严、弘扬华严、振兴华严事业的开始。  

  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法藏二六岁)智俨二祖自恃法藏为华严接班人,所以临终前念念不忘法藏仍是在家身分,特嘱道成、薄尘二大德为授戒法。「此贤者注意于《华严》,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其稚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剃度。」12(注10)  

  咸亨元年(六七0),则天武后因母亲荣国夫人逝世,为广植福田,遂于长安舍宅建太原寺,道成、薄尘二大德因受智俨和尚之嘱托,连状荐举法藏,由是奉敕削发于太原寺,时法藏二十八岁。13(注11) 四年后,上元元年(六七四)又降旨,  

  命京都十位佛教大德为法藏受具足戒,赐号「贤首」。自此,法藏方成为正式的比丘僧,复诏师于太原寺讲《华严》,端午时,武后遣使送衣五事,以符端午之数。14(注12) 15然于(唐大荐福寺故主翻经大德法藏传):「三祖法藏,字贤首,帝赐别号国一法师」,16(注13)此谓贤首为法藏原有的字。  

  法藏于讲《六十华严》时,疑缺而不全,高宗调露之际(公元六七九、六七○)中天竺高僧地婆诃罗(日照三藏)赍此梵本来京,法藏遂亲自与日照校对,果得二处脱文(将于下一章:「译经」再叙),于是请共译补缺,依此六十卷本为定。17(注14)  

  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法藏和三藏于西太原寺翻经之暇,请教日照三藏有关那烂陀寺的戒贤(立法相宗)及智光(立法性宗)二论师的教判思想。18(注15)  

  据史载法藏三祖著述三十多部百余卷,且于讲经时曾多次有异相发生并多次参与译场,均将于以下各章节探讨。  

  中宗景龙二年(七0八)奏请于两都(洛阳、长安)及吴、越、清凉山五处造华严寺,因此有「大乘法师华严和尚」称号。19(注16)三祖持戒严谨:虽贵为五帝门师(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武后)且中宗和睿宗礼其为菩萨戒师,「……王臣并皆礼事,然犹粪扫其衣,禅悦其食。」20(注17)  

  三祖自知时至,所以于阐释《八十华严》,只解到(妙严品)第六行文,就直接释《十定品》,只到了九定就吉祥而逝于西京大荐福寺,世寿七十。21(注18)当年是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三祖辞世诗曰:「西方净域俗尘,千叶莲华如车轮,不知何时成佛身。」22(注19)玄宗赐赙,赠以鸿胪卿位,绢一千二百匹,葬事准僧例,余皆官供,当月二十四日葬于华严寺南之神禾原。送葬之仪,均用追宠典,属国三品格式礼。23(注20)略举六位法藏三祖较著名的门下从学者:释宏观、释文超、东都华严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静法寺慧苑、经行寺慧英。24(注)  

  25262728  

  参 译经  

  法藏创宗活动主要分为理论活动及实际活动两个方面。理论活动方面以译经如著述两顼为最重要。法藏原籍西域康居,懂得梵文,又生长在中国,精通汉诺,所以具有梵译汉的优势;且理解力又强,又擅于文字表达,因此在当时的确是一位杰出的佛经翻译家。  

  一、 《华严经》  

  《六十华严》之补译:  

  如前所述,三祖于高宗调露之际,亲自与中印度日照三藏勘校梵本《六十华严》遗缺经文,果然有二处脱文,于是请译补缺。《华严经文义纲目》于第一门则有明列──《六十华严》补译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西太原寺。29(注22)  

  译出(入法界品)内二处脱文:  

  (一) 「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脱天主光等十善知识。」  

  (二) 「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脱文殊申手过一百十一由旬按善财顶。」,依此六十卷本为定,30(注23)  

  《六十华严》共三十四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又称《晋经》、《旧华严》。  

  《八十华严》:  

  始译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六九五),历时五年,完成于圣历二年(六九九)。武则天即位后,以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华严经》未备,于是遣使赴于阗求索《华严》梵本,并迎实叉难陀(喜学)来朝主持译事,法藏应诏为笔授。  

  「证圣元年(六九五)三月诏于东都大遍空寺,同实叉难陀再译华严。弘景、圆测、神英、法宝诸德共译,复礼缀文,……,复移译,……圣历二年十月八日译毕」。3132(注24)  

  实叉难陀原于东都大遍空寺开译八十华严,武则天时至该亲受笔削,施供食馔,后移佛授记寺译,共成八十卷。此实叉难陀之译本虽比以往译本增加了九千偈,但仍缺日照三藏所补脱文,法藏又将脱文补上,为第四译本,即今日之现行本《八十华严》。  

  兹列实叉难陀新译《八十华严》新增加的内容如下:  

  1. (现相)-即(如来现相品第二)卷六  

  2. (普贤)-即(普贤三昧品第三)卷七  

  3. (世界)-即(世界成就品第四)卷七  

  4. (华藏)-即(华藏世界品第五)卷八,卷九,卷十  

  5. (十定)-即(十定品第二七) 卷四0  

  仍缺「日照所补文殊按善财文」,法藏三祖遂以新旧两经勘对梵本,将脱文补齐,即今之《八十华严》33(注25)。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册。  

  为了与《六十华严》区分,所以《八十华严》又称《新华严》、《唐经》;前者又称《旧华严》、《晋经》。《八十华严》有四译本:东晋译本,日照补遗本,唐译本(实叉难陀之译本),法藏校补本(今日之现行本)。  

  东晋佛驮跋陀罗与实叉难陀之译本均缺日照所的脱文,有可能梵文原经典就有两种。由法藏参与翻译过程看来,其对此经是极有研究,且对该经的翻译和补遗是有其贡献。  

  二、 其它佛典  

  法藏除了参与《华严经》之翻译之外,还参加了其它重要佛典之译事,如下所叙:。  

  (一) 继《六十华严》补译后,又奉诏和地婆诃罗(日照三藏)及道成、薄尘、大乘基法师等,同译《密严》等经、《显识》等论,共成十余部、二十四卷。34(注26)  

  (二) 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七00),法藏应诏在东都三阳宫和实叉难陀三…

《浅探华严宗三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