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

  壹 前言

  「華嚴」,就經典而言,系指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代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因此要研究華嚴。而《華嚴經》雖出于印度,然尚未發揮本經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國成立,方才發揚其真義。法藏雖爲華嚴宗叁祖,但就其對華嚴宗今日崇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貢獻,所以要研究華嚴就要研究法藏。法藏被認定爲華嚴宗叁祖乃依據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  

  《法界觀門》京終南山釋杜順集。姓杜,名法順。唐初時行化,神異  

  極多,傳中有證,驗知是文殊菩薩應現身也。是華嚴新舊二疏之祖師。俨尊者爲二祖,康藏(法藏)國師爲叁祖。此是創製,理應雲作。今雲集者,以師約自智,見華嚴中一切諸佛、一切衆生,若身心、若國土,一一是此法界體用,如是義境,無量無邊。遂于此無量境界,集其義類,束爲叁重,直書于紙,生人觀智,不同製述文字,故但雲集,此則集義,非集文也。1(注1)  

  法藏致力于學習、鑽研、講《華嚴經》,史載:「……前後講新舊兩經叁十余遍」2。(注2) 又參加八十卷華嚴的翻譯,在翻譯過程當中,又對華嚴義理進行發揮,法藏的佛教判教思想以及表述方首先來源于《華嚴經》,此經爲法藏創立華嚴宗的思想基礎。3(注3) 所以要了解及研究《華嚴經》和華嚴宗就要研究叁祖的作品。  

  又因法藏善于利用善巧法門解釋《華嚴經》(如以下引文),引發筆者研究叁祖的動機和目的。但對于一個初學者而言,對于叁祖深奧的判教思想似乎是較困難了些,因此本文就先從研究祖師的生平及其著作文獻上著手入門。  

  《宋高僧傳》卷五(周洛京佛授記法藏傳)說:「藏爲則天講新《華嚴  

  經》,至天帝網義、十懂玄門、海印叁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帝于此茫然未決。藏乃指殿金獅子爲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4(注4)5  

  本文分成六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爲法藏叁祖的生平略傳,再敘叁祖的譯經,講學;本文重點是整理法藏之主要著述文獻,總結爲法藏的思想影響和曆史地位。  

  6  

  貳 法藏生平  

  華嚴宗叁祖──釋法藏,梵言達摩多羅(dharmakara),唐朝人,太宗貞觀十  

  七年(公元六四叁年)十一月二日「母夢吞日光而孕」(注5) 7生于唐都長安。西域康居(今蘇聯烏孜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僑裔,系照東漢以來的習慣,凡來華的譯師和僑民均在名字前冠以原國名稱,所以又稱康法藏、康藏。8(注6)法藏高祖、曾祖蟬聯爲康居國的丞相,他的祖父來長安僑居,父親康谧,唐朝贈左衛中郎將。9(注7)  

  法藏幼年、少年的生活情況無從考。史籍記載始自十六歲,那年曾到岐州法門(陜西扶風縣)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此爲法藏決心信仰佛教的重要標志。次年(六五九),法藏開始了離家遊學活動,入太白山學道多年,一方面學道家神仙道術食法,另一方面閱讀佛教《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記載:  

  「于太白山餌朮數年,敷閱方等」、「雲棲朮食,久玩《雜華》」  

  後因母親患病而下山回到長安。法藏得知當時智俨和尚(六0二──六六八,後尊爲華嚴二祖)于京城雲華寺講《華嚴經》,即去該寺拜爲師。智俨及法藏初見面時,就提出了一些問題,皆言出意表,深得智俨所贊賞:「比丘義龍輩,尚罕古斯端,何計仁賢,發皇耳目?」,10(注8)兩人相見有如:「瀉水置瓶之受納,以乳投水之因緣」。(注911) 法藏事師智俨,確立其專攻華嚴、弘揚華嚴、振興華嚴事業的開始。  

  總章元年(公元六六八,法藏二六歲)智俨二祖自恃法藏爲華嚴接班人,所以臨終前念念不忘法藏仍是在家身分,特囑道成、薄塵二大德爲授戒法。「此賢者注意于《華嚴》,無師自悟,紹隆遺法,其稚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剃度。」12(注10)  

  鹹亨元年(六七0),則天武後因母親榮國夫人逝世,爲廣植福田,遂于長安舍宅建太原寺,道成、薄塵二大德因受智俨和尚之囑托,連狀薦舉法藏,由是奉敕削發于太原寺,時法藏二十八歲。13(注11) 四年後,上元元年(六七四)又降旨,  

  命京都十位佛教大德爲法藏受具足戒,賜號「賢首」。自此,法藏方成爲正式的比丘僧,複诏師于太原寺講《華嚴》,端午時,武後遣使送衣五事,以符端午之數。14(注12) 15然于(唐大薦福寺故主翻經大德法藏傳):「叁祖法藏,字賢首,帝賜別號國一法師」,16(注13)此謂賢首爲法藏原有的字。  

  法藏于講《六十華嚴》時,疑缺而不全,高宗調露之際(公元六七九、六七○)中天竺高僧地婆诃羅(日照叁藏)赍此梵本來京,法藏遂親自與日照校對,果得二處脫文(將于下一章:「譯經」再敘),于是請共譯補缺,依此六十卷本爲定。17(注14)  

  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法藏和叁藏于西太原寺翻經之暇,請教日照叁藏有關那爛陀寺的戒賢(立法相宗)及智光(立法性宗)二論師的教判思想。18(注15)  

  據史載法藏叁祖著述叁十多部百余卷,且于講經時曾多次有異相發生並多次參與譯場,均將于以下各章節探討。  

  中宗景龍二年(七0八)奏請于兩都(洛陽、長安)及吳、越、清涼山五處造華嚴寺,因此有「大乘法師華嚴和尚」稱號。19(注16)叁祖持戒嚴謹:雖貴爲五帝門師(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武後)且中宗和睿宗禮其爲菩薩戒師,「……王臣並皆禮事,然猶糞掃其衣,禅悅其食。」20(注17)  

  叁祖自知時至,所以于闡釋《八十華嚴》,只解到(妙嚴品)第六行文,就直接釋《十定品》,只到了九定就吉祥而逝于西京大薦福寺,世壽七十。21(注18)當年是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叁祖辭世詩曰:「西方淨域俗塵,千葉蓮華如車輪,不知何時成佛身。」22(注19)玄宗賜赙,贈以鴻胪卿位,絹一千二百匹,葬事准僧例,余皆官供,當月二十四日葬于華嚴寺南之神禾原。送葬之儀,均用追寵典,屬國叁品格式禮。23(注20)略舉六位法藏叁祖較著名的門下從學者:釋宏觀、釋文超、東都華嚴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靜法寺慧苑、經行寺慧英。24(注)  

  25262728  

  參 譯經  

  法藏創宗活動主要分爲理論活動及實際活動兩個方面。理論活動方面以譯經如著述兩顼爲最重要。法藏原籍西域康居,懂得梵文,又生長在中國,精通漢諾,所以具有梵譯漢的優勢;且理解力又強,又擅于文字表達,因此在當時的確是一位傑出的佛經翻譯家。  

  一、 《華嚴經》  

  《六十華嚴》之補譯:  

  如前所述,叁祖于高宗調露之際,親自與中印度日照叁藏勘校梵本《六十華嚴》遺缺經文,果然有二處脫文,于是請譯補缺。《華嚴經文義綱目》于第一門則有明列──《六十華嚴》補譯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西太原寺。29(注22)  

  譯出(入法界品)內二處脫文:  

  (一) 「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脫天主光等十善知識。」  

  (二) 「從彌勒菩薩後,至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脫文殊申手過一百十一由旬按善財頂。」,依此六十卷本爲定,30(注23)  

  《六十華嚴》共叁十四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冊。又稱《晉經》、《舊華嚴》。  

  《八十華嚴》:  

  始譯于武則天證聖元年(六九五),曆時五年,完成于聖曆二年(六九九)。武則天即位後,以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之《華嚴經》未備,于是遣使赴于阗求索《華嚴》梵本,並迎實叉難陀(喜學)來朝主持譯事,法藏應诏爲筆授。  

  「證聖元年(六九五)叁月诏于東都大遍空寺,同實叉難陀再譯華嚴。弘景、圓測、神英、法寶諸德共譯,複禮綴文,……,複移譯,……聖曆二年十月八日譯畢」。3132(注24)  

  實叉難陀原于東都大遍空寺開譯八十華嚴,武則天時至該親受筆削,施供食馔,後移佛授記寺譯,共成八十卷。此實叉難陀之譯本雖比以往譯本增加了九千偈,但仍缺日照叁藏所補脫文,法藏又將脫文補上,爲第四譯本,即今日之現行本《八十華嚴》。  

  茲列實叉難陀新譯《八十華嚴》新增加的內容如下:  

  1. (現相)-即(如來現相品第二)卷六  

  2. (普賢)-即(普賢叁昧品第叁)卷七  

  3. (世界)-即(世界成就品第四)卷七  

  4. (華藏)-即(華藏世界品第五)卷八,卷九,卷十  

  5. (十定)-即(十定品第二七) 卷四0  

  仍缺「日照所補文殊按善財文」,法藏叁祖遂以新舊兩經勘對梵本,將脫文補齊,即今之《八十華嚴》33(注25)。共八十卷,叁十九品,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冊。  

  爲了與《六十華嚴》區分,所以《八十華嚴》又稱《新華嚴》、《唐經》;前者又稱《舊華嚴》、《晉經》。《八十華嚴》有四譯本:東晉譯本,日照補遺本,唐譯本(實叉難陀之譯本),法藏校補本(今日之現行本)。  

  東晉佛馱跋陀羅與實叉難陀之譯本均缺日照所的脫文,有可能梵文原經典就有兩種。由法藏參與翻譯過程看來,其對此經是極有研究,且對該經的翻譯和補遺是有其貢獻。  

  二、 其它佛典  

  法藏除了參與《華嚴經》之翻譯之外,還參加了其它重要佛典之譯事,如下所敘:。  

  (一) 繼《六十華嚴》補譯後,又奉诏和地婆诃羅(日照叁藏)及道成、薄塵、大乘基法師等,同譯《密嚴》等經、《顯識》等論,共成十余部、二十四卷。34(注26)  

  (二) 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七00),法藏應诏在東都叁陽宮和實叉難陀叁…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