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前言
二、華嚴經的形成及其核心
叁、毘盧遮那佛與華嚴信仰
四、法界緣起的現代認識
五、華嚴菩薩道的意義
六、結論
[注釋]
一、前言
作者:
鄧舜日
韓國圓光大學教授
永智 譯
(一)所謂佛教思想的現代意義,對于已經成爲世界宗教的佛教,它是否提示了在現代多種思想中該給予怎樣的位置?或者對于諸種的問題要如何回答?因此,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這個主題,在也在十幾世紀前,尤其是東亞地域興盛的華嚴思想,對于我們的現代生活能帶來什麼意義,應該給予怎樣的方向性?這些將成爲我們的中心課題。
所謂華嚴思想,指的是從《華嚴經》的翻譯開始,直至華嚴完成立和發展過程,其一貫的思考以及教理體系。如果更具體地說,第一是透過《華嚴經》的編篡過程所涵蓋的思想;第二是依照《華嚴經》的解釋所呈現的華嚴宗的思想;第叁是華嚴教學影響後世的思想等。
雖然以各自的獨立形態來闡明這叁種思想史的觀點很重要,但是,因爲叁者是在互相有機的關連下,各自展開的,所以站在綜合的立場來把握,也是很重要(1)。
(二)向來華嚴思想是大乘佛教,進而是東洋思想的精華,形成人類最高的哲學體系,對于這種評價雖然沒有異論,卻必須反省下列幾點。
1·華嚴思想形成高度的哲學體系的另一面,是它成爲少數優秀的哲學體系,而被傳承、被深化,並沒有落實于民間信仰以及宗教。若考慮到這點,則盡管華嚴具有以毘盧遮那佛爲中心所展開的豐富宗教內涵,其結果卻止于文殊、普賢等的菩薩信仰,或是華嚴經信仰等的層面,而無法契機深化到毘盧遮那佛的信仰。
2·華嚴雖然有觀法的實踐修行體系,但與天臺的觀法不同,缺乏清楚的具體方法和階段,而是強烈傾向于真理的觀想。因此,被舉爲宗教實踐而的弱點。于此,或許華必須將席位讓給在實踐性和宗教性都有強烈思想的禅或淨士。
3·《華嚴經》的內容中約占叁分之一的〈入法界品〉,象徵著華嚴菩薩行,盡管持有重要的比例,卻未能落實于民衆宗教實踐運動的菩薩行。
4·華嚴思想雖然開始于中國,隨後遍及東亞全域,卻被用來作爲政治的意識形態。唐朝封建體製的思想基礎,以及最近日本的政治全體主義,都采用了華嚴思想等的事實。
以上的反省,我們不能不注意,對于未來仍是以華嚴思想的新義作爲創造的動機。
(叁)今日的佛教學者與一世紀以前的情況相比,隨著資料和實踐方法論的開放,累積了卓越的學問成果。在不斷地增廣而且極共細密的研究下,實際地擴展了知識,可以說是學問的基本物質。不過,若從佛陀的根本精神看來,如此的態度未必是正確的。因爲從一個世代到下一個世代累積研究,雖然便佛教學術壯大起來,但對于人類窮究自身的目標和意義而言,這絕不是我們佛教學者所能貢獻出來的。
華嚴的研究,特別是近代以後活躍地展開,在教學上進行深廣的研究。但是具體說來,卻很少考慮對于我們人類的現實和未來,該給予什麼意義?
因此,本論的研究,想一面注意這種情況,一面探討華嚴思想對于我們現代生活,具有什麼意義?
二、華嚴經的形成及其核心
作者:
(一)一般而言,稱爲華嚴經的有叁種,其中二種是漢譯本,各由六十卷(2)和八十卷(3)所構成。另一種是西藏譯本(4),至今未發現梵文原本。其他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一品,有唐朝的般若譯本,又名《四十華嚴》,但不是大經。
據說《華嚴經》的成立年代,約在西元叁五O-四OO年前後,于中亞地區(5)。不過,看得出這部華嚴經是集合了各種單本經,同時也不是一次的編集,而是經過多少年修正增補而成的。由此亦可得知,爲何現行的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卷華嚴經》須由唐初的地婆诃羅(日照)補譯一部的原因。此外,也可看見實叉難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之整體構成變化(6)。
(二)像這樣,華嚴經從開始到策盡,都在統一的體系下進行,它並非作爲一部經來敘述,而是由各式各樣的單本經合成,且經過長時間才成立,由此可以得知它是在什麼樣的用意下成立的。這裏所謂的用意,指的是具有各自獨特性諸品之原理的這種標准。
此原理當然是複合性的,而此複合的用意可能使部分的統合和全體的成立成爲可能,並具有決定構想的內容和排列的順序的作用。遠有,此複合性在構想的內容中以各自的特徵存在,而一定性則可以把握形成排列順序的共通點(7)。
爲了推測出這樣的用意,有必要對《華嚴經》全體進行分科,産對各單本經的成立時期,以及成立背景等廣大範圍做個考察。可是,這樣的作業與本論文的方向不一致,所以還是依據前輩的研究,僅止于整理《華嚴經》成立的母體及其相關的華嚴經集成之用意。
(叁)華嚴大經將動機放在《菩薩本業經》,而將《十地經》配置于頂點,以說明菩薩因行的根本。又將《如來興顯經》的〈如來性起品〉置于後部,則是說明佛陀果德的代表。其前後所配置的諸品構成前半部。此外,置于後半的〈入法界品〉,則把前半部複雜的因行果德,整然有序地統合爲現在形態的語句,如此地集成華嚴大經(8)。
又《華嚴經》中重要的諸品和諸經都有各自獨特的位置,以全體來說,在互相關連下,依各自的作用發揮其特性。如果站在思想史的觀點來看,可以說是根據般若所發展出來的大乘教理的菩薩行之階位思想,以及統合其他各種層面,並以因行果德的順序合量地排列,使其秩序化,如此一來華嚴菩薩道體系化是集成《華嚴經》的目的。
(四)如果從因行果德這種結構來看,則《華嚴經》的果,其主題是佛。這是借用經名,來問[如來出現]的意義(9)。或許佛是普遍性佛身的毘盧遮那(Vairocana),若從菩薩行的因行一面來看則是報身佛。一般認爲,如果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爲描寫如來出現的新義和毘盧遮那如來,而附加的是大經的序分,即《六十華嚴》的〈世間淨眼品〉以及〈盧舍那佛品〉。不過,此新序分非常具有如來出現的最初意義,因爲以成正覺爲前提,所以嚴格的意思是報身,成爲因位修行的前提(10)。而此序分,特別是〈盧舍那佛品〉是說明毘盧遮那佛的重要根據,成爲本論研究的核心之一——以毘盧遮那佛爲信仰的對象。
另一方面,因位的修行,一般爲發心之後而修的菩薩行。其具體的例子是大經後半的〈入法界品〉。就所構成的內容而言,〈入法界品〉是被稱爲毘盧遮那佛的法界,充滿著真實的道場,依照普賢菩薩的願望是想對衆生說明其真理,于是由文殊菩薩指導善財童子尋求菩薩道之師,善財童子不斷地遍曆,向南方尋師訪道,與[住灌頂地的諸佛之長子]——彌勒菩薩相遇,而達成其求法的目地。
若站在贊佛文學或佛傳文學的層面,則與〈十地品〉的軌迹相同(11)。〈十地品〉地理論上是解明菩薩的修行階段,相對地,〈入法界品〉則是通過比喻和曆程來描寫菩薩道,兩者形成對比。
如來出現的地方是法界。而法界到後來被解釋爲[聖法出生之因],成爲證悟佛陀教說根源之法,即指深奧的緣起,成爲大乘佛教中共通性的理解,此法界因證悟而開始顯現。不過,法界並非世間衆生所看不見的真實,或是存在于世間法之外。必然是因爲佛陀成正覺之後,這個世界成爲如實的法界。在這種情形之下法界是真實的法界。在這種情形之下法界是真實所顯現的領域,這也是華嚴教學中所指的法界緣起、性起的領域。
像這樣,我根據《華嚴經》的構成,也包含華嚴教學在內,將被認爲最重要的毘盧遮那佛、菩薩行,還有法界緣起提出來,以探討其現代意義。
叁、毘盧遮那佛與華嚴信仰
作者:
(一)舉個例子說,西方所意味的宗教(Religion)信仰,與東方的佛教信仰並不一致。關于這點,重要的是無論是教理上的考察,還是涵蓋多種的問題,宗教一般都意指著信仰,也就是站在信奉者的立場,有歸依感、一體感等的宗教意識。因此,我們了必須回答現代人佛教是如何的形態。此外,我們必須提示一般民衆,對于接觸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思想和信仰的現代人,佛教具有能與之相對應的要素。
(二)在華嚴信仰上重要的部分,首先舉出華嚴經信仰和菩薩信仰。
中國的華嚴思想可以說上部構造是哲學的形成,所形成的下部構造則是《華嚴經》的信仰。
表現中國《華嚴經》信仰之一的有《華嚴經》的讀誦和書寫。藉由經典的反覆讀誦,一種能體現神通力的奇迹出現,這種信仰得到廣泛普及。
中國的一般民衆剛開始接觸佛教時,無法理解高深難懂的佛教哲學,佛教對他們的宗教生活而言是無緣的。與其如此,不如展現神通力,展現出各式各樣不可思議的行徑,他們反而會尊敬僧伽,在當時的情況,這似乎是當然的(12)。
法藏在《華嚴經傳記》裏設有《華嚴經》的諷誦、轉讀、書寫叁部,其中[諷誦]十一人、[轉讀]八人、[書寫]六人。
普圓(13)(六世紀後半),傳說他舍離貪執,立志于頭陀行,是個徹底利他的人。最後,普圓按照惡人所要求的,挖出眼睛、截下手腳四肢給他,而痛苦倒下死亡。普圓潛隱音聲,誦持《華嚴經》,並經常修行禅坐。
法念(14)(生年不詳),叁十九歲披剃出家,個性粗率簡傲,喜遊樂,一日夢見身受楚毒,因而洗心革面,由此處誦《華嚴經》。經過叁年之後,忽然眉毛脫落,瘡疾遍身。法念心喜攀境寬現,欣然接受本身已經轉輕了的病苦業報,遂大設施會,勤加轉讀。又經過叁年,身體的瘡疾漸漸痊愈。從此之後,他廣勸世人諷誦《華嚴經》。
此外,還有不少人,諸如尉遲逈、普安、德圓等,因讀誦《華嚴經》而有不可思議的體驗。
《華嚴經》信仰的其他形態是華嚴齊,此齋會…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