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前言
二、华严经的形成及其核心
三、毘卢遮那佛与华严信仰
四、法界缘起的现代认识
五、华严菩萨道的意义
六、结论
[注释]
一、前言
作者:
邓舜日
韩国圆光大学教授
永智 译
(一)所谓佛教思想的现代意义,对于已经成为世界宗教的佛教,它是否提示了在现代多种思想中该给予怎样的位置?或者对于诸种的问题要如何回答?因此,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主题,在也在十几世纪前,尤其是东亚地域兴盛的华严思想,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能带来什么意义,应该给予怎样的方向性?这些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
所谓华严思想,指的是从《华严经》的翻译开始,直至华严完成立和发展过程,其一贯的思考以及教理体系。如果更具体地说,第一是透过《华严经》的编篡过程所涵盖的思想;第二是依照《华严经》的解释所呈现的华严宗的思想;第三是华严教学影响后世的思想等。
虽然以各自的独立形态来阐明这三种思想史的观点很重要,但是,因为三者是在互相有机的关连下,各自展开的,所以站在综合的立场来把握,也是很重要(1)。
(二)向来华严思想是大乘佛教,进而是东洋思想的精华,形成人类最高的哲学体系,对于这种评价虽然没有异论,却必须反省下列几点。
1·华严思想形成高度的哲学体系的另一面,是它成为少数优秀的哲学体系,而被传承、被深化,并没有落实于民间信仰以及宗教。若考虑到这点,则尽管华严具有以毘卢遮那佛为中心所展开的丰富宗教内涵,其结果却止于文殊、普贤等的菩萨信仰,或是华严经信仰等的层面,而无法契机深化到毘卢遮那佛的信仰。
2·华严虽然有观法的实践修行体系,但与天台的观法不同,缺乏清楚的具体方法和阶段,而是强烈倾向于真理的观想。因此,被举为宗教实践而的弱点。于此,或许华必须将席位让给在实践性和宗教性都有强烈思想的禅或净士。
3·《华严经》的内容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入法界品〉,象徵著华严菩萨行,尽管持有重要的比例,却未能落实于民众宗教实践运动的菩萨行。
4·华严思想虽然开始于中国,随后遍及东亚全域,却被用来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唐朝封建体制的思想基础,以及最近日本的政治全体主义,都采用了华严思想等的事实。
以上的反省,我们不能不注意,对于未来仍是以华严思想的新义作为创造的动机。
(三)今日的佛教学者与一世纪以前的情况相比,随著资料和实践方法论的开放,累积了卓越的学问成果。在不断地增广而且极共细密的研究下,实际地扩展了知识,可以说是学问的基本物质。不过,若从佛陀的根本精神看来,如此的态度未必是正确的。因为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累积研究,虽然便佛教学术壮大起来,但对于人类穷究自身的目标和意义而言,这绝不是我们佛教学者所能贡献出来的。
华严的研究,特别是近代以后活跃地展开,在教学上进行深广的研究。但是具体说来,却很少考虑对于我们人类的现实和未来,该给予什么意义?
因此,本论的研究,想一面注意这种情况,一面探讨华严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二、华严经的形成及其核心
作者:
(一)一般而言,称为华严经的有三种,其中二种是汉译本,各由六十卷(2)和八十卷(3)所构成。另一种是西藏译本(4),至今未发现梵文原本。其他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一品,有唐朝的般若译本,又名《四十华严》,但不是大经。
据说《华严经》的成立年代,约在西元三五O-四OO年前后,于中亚地区(5)。不过,看得出这部华严经是集合了各种单本经,同时也不是一次的编集,而是经过多少年修正增补而成的。由此亦可得知,为何现行的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须由唐初的地婆诃罗(日照)补译一部的原因。此外,也可看见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之整体构成变化(6)。
(二)像这样,华严经从开始到策尽,都在统一的体系下进行,它并非作为一部经来叙述,而是由各式各样的单本经合成,且经过长时间才成立,由此可以得知它是在什么样的用意下成立的。这里所谓的用意,指的是具有各自独特性诸品之原理的这种标准。
此原理当然是复合性的,而此复合的用意可能使部分的统合和全体的成立成为可能,并具有决定构想的内容和排列的顺序的作用。远有,此复合性在构想的内容中以各自的特徵存在,而一定性则可以把握形成排列顺序的共通点(7)。
为了推测出这样的用意,有必要对《华严经》全体进行分科,产对各单本经的成立时期,以及成立背景等广大范围做个考察。可是,这样的作业与本论文的方向不一致,所以还是依据前辈的研究,仅止于整理《华严经》成立的母体及其相关的华严经集成之用意。
(三)华严大经将动机放在《菩萨本业经》,而将《十地经》配置于顶点,以说明菩萨因行的根本。又将《如来兴显经》的〈如来性起品〉置于后部,则是说明佛陀果德的代表。其前后所配置的诸品构成前半部。此外,置于后半的〈入法界品〉,则把前半部复杂的因行果德,整然有序地统合为现在形态的语句,如此地集成华严大经(8)。
又《华严经》中重要的诸品和诸经都有各自独特的位置,以全体来说,在互相关连下,依各自的作用发挥其特性。如果站在思想史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根据般若所发展出来的大乘教理的菩萨行之阶位思想,以及统合其他各种层面,并以因行果德的顺序合量地排列,使其秩序化,如此一来华严菩萨道体系化是集成《华严经》的目的。
(四)如果从因行果德这种结构来看,则《华严经》的果,其主题是佛。这是借用经名,来问[如来出现]的意义(9)。或许佛是普遍性佛身的毘卢遮那(Vairocana),若从菩萨行的因行一面来看则是报身佛。一般认为,如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为描写如来出现的新义和毘卢遮那如来,而附加的是大经的序分,即《六十华严》的〈世间净眼品〉以及〈卢舍那佛品〉。不过,此新序分非常具有如来出现的最初意义,因为以成正觉为前提,所以严格的意思是报身,成为因位修行的前提(10)。而此序分,特别是〈卢舍那佛品〉是说明毘卢遮那佛的重要根据,成为本论研究的核心之一——以毘卢遮那佛为信仰的对象。
另一方面,因位的修行,一般为发心之后而修的菩萨行。其具体的例子是大经后半的〈入法界品〉。就所构成的内容而言,〈入法界品〉是被称为毘卢遮那佛的法界,充满著真实的道场,依照普贤菩萨的愿望是想对众生说明其真理,于是由文殊菩萨指导善财童子寻求菩萨道之师,善财童子不断地遍历,向南方寻师访道,与[住灌顶地的诸佛之长子]——弥勒菩萨相遇,而达成其求法的目地。
若站在赞佛文学或佛传文学的层面,则与〈十地品〉的轨迹相同(11)。〈十地品〉地理论上是解明菩萨的修行阶段,相对地,〈入法界品〉则是通过比喻和历程来描写菩萨道,两者形成对比。
如来出现的地方是法界。而法界到后来被解释为[圣法出生之因],成为证悟佛陀教说根源之法,即指深奥的缘起,成为大乘佛教中共通性的理解,此法界因证悟而开始显现。不过,法界并非世间众生所看不见的真实,或是存在于世间法之外。必然是因为佛陀成正觉之后,这个世界成为如实的法界。在这种情形之下法界是真实的法界。在这种情形之下法界是真实所显现的领域,这也是华严教学中所指的法界缘起、性起的领域。
像这样,我根据《华严经》的构成,也包含华严教学在内,将被认为最重要的毘卢遮那佛、菩萨行,还有法界缘起提出来,以探讨其现代意义。
三、毘卢遮那佛与华严信仰
作者:
(一)举个例子说,西方所意味的宗教(Religion)信仰,与东方的佛教信仰并不一致。关于这点,重要的是无论是教理上的考察,还是涵盖多种的问题,宗教一般都意指著信仰,也就是站在信奉者的立场,有归依感、一体感等的宗教意识。因此,我们了必须回答现代人佛教是如何的形态。此外,我们必须提示一般民众,对于接触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思想和信仰的现代人,佛教具有能与之相对应的要素。
(二)在华严信仰上重要的部分,首先举出华严经信仰和菩萨信仰。
中国的华严思想可以说上部构造是哲学的形成,所形成的下部构造则是《华严经》的信仰。
表现中国《华严经》信仰之一的有《华严经》的读诵和书写。藉由经典的反覆读诵,一种能体现神通力的奇迹出现,这种信仰得到广泛普及。
中国的一般民众刚开始接触佛教时,无法理解高深难懂的佛教哲学,佛教对他们的宗教生活而言是无缘的。与其如此,不如展现神通力,展现出各式各样不可思议的行径,他们反而会尊敬僧伽,在当时的情况,这似乎是当然的(12)。
法藏在《华严经传记》里设有《华严经》的讽诵、转读、书写三部,其中[讽诵]十一人、[转读]八人、[书写]六人。
普圆(13)(六世纪后半),传说他舍离贪执,立志于头陀行,是个彻底利他的人。最后,普圆按照恶人所要求的,挖出眼睛、截下手脚四肢给他,而痛苦倒下死亡。普圆潜隐音声,诵持《华严经》,并经常修行禅坐。
法念(14)(生年不详),三十九岁披剃出家,个性粗率简傲,喜游乐,一日梦见身受楚毒,因而洗心革面,由此处诵《华严经》。经过三年之后,忽然眉毛脱落,疮疾遍身。法念心喜攀境宽现,欣然接受本身已经转轻了的病苦业报,遂大设施会,勤加转读。又经过三年,身体的疮疾渐渐痊愈。从此之后,他广劝世人讽诵《华严经》。
此外,还有不少人,诸如尉迟逈、普安、德圆等,因读诵《华严经》而有不可思议的体验。
《华严经》信仰的其他形态是华严齐,此斋会…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