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盛行于南北朝时代。斋会,在开始的意思是布施饮食的活动,后来演变成僧众和一般人修行的集会。之后又与《法华经》为中心的法华齐等并举,于是产生以《华严经》为中心的华严斋。根据法藏《华严经传记》记载,最初的华严斋始于南齐的文宣王。

  这样的斋会以盛大规模来举行的是华严经的结社。据《佛祖统纪》记载,唐代杭州龙兴寺僧南操,发愿劝化道俗十万人,令其受持《华严经》一部,又让这十万人再劝化千人读诵《华严经》。

  (三)其次,华严的重要信仰形态有菩萨信仰。此华严的菩萨信仰大多是文殊菩萨信仰和普贤菩萨信仰。另外,和华严信仰相关的某些人,他们盛行观音信仰、弥勒信仰也是事实(15)。

  建立文殊信仰、完成《华严经》研究的人,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是刘谦之。据《华严经传记》记载,他心祈文殊,由于得到冥祐,而彻达《华严经》之妙旨,显示他的实践立场(16)。

  在修学《华严经》的文殊信仰的传统上,由唐朝的解脱(17)及其弟子明曜(18)再继承下去。其后,文殊信仰主要以五台山为中心,普贤信仰主要以五台山为中心,普贤信仰以峨眉山为中心,蓬勃地开展。还有,在中国以普陀山为中心的浙江,更扩及福建省,至今仍留有普贤、观音、文殊的信仰,以及菩萨像。

  其他,依照卢舍那佛过去的菩萨愿行为准则的世界(19)。莲华藏世界的信仰和华严信仰都是华严经信仰的重要形态之一。

  (四)如上所述,简单探讨了华严经信仰、齐会以及菩萨信仰,而一般人认为华严信仰的中心一定是毘卢遮那佛。有关毘卢遮那佛的信仰,在中国的敦煌、宝泉寺石窟,及韩国、日本等地区,及毘卢遮那佛的造型,可以得知。但是,并未发现它形成民间信仰运动的记载。另外,在思想上被确立的是澄观的[三圣圆融观],就某种意义来说,可以感觉到密教的大日如来有比较完善整理成为信仰体系。

  这里想以《六十华严经》为中心对照《八十华严经》,对于在《华严经》中所出现的毘卢遮那佛的特质,作一番考察。

  首先看看〈世间净眼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当时,佛被普贤等诸多菩萨所共围绕,并对诸菩萨说道:[皆是毘卢遮那佛宿世善友,一切成就功德大海。](20)间接地示现此佛是毘卢遮那佛。

  接著,看看〈卢舍那佛品第二〉,本品的佛是毘卢遮那佛。其中最能显示出〈卢遮那佛品〉的特质部分,其内容如下。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即于面门及一一齿间,各放佛世界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照十佛土、微尘等刹,彼诸菩萨见此光已,得睹莲华藏庄严世界海。(21)

  这里的世尊是成正觉之后,与毘卢遮那法身一致的法身佛(22)。事实上,毘卢遮那佛在《华严经》中几乎是保持沉默,即使是《华严经》的教主,其自身并不说法。毘卢遮那佛只在必要时,从眉间的白毫、或齿间、或手、或足端,放大光明,以光的世界遍照十方世界全体。如此一来,说法者是谁?那是普贤菩萨。这里的菩萨是毘卢遮那佛的分身,也就是被拟人化的毘卢遮那法身。因此,说法之前必定会进入三昧而取代毘卢遮那佛说法的菩萨,不能离毘卢遮那佛而存在,所以应该是存在于毘卢遮那佛的海印三昧之中。

  普贤菩萨宣说的毘卢遮那佛的世界,其流出的过程可以设定三个阶段。第一是毘卢遮那佛自身的景象,这是毘卢遮那佛自身的沉默世界,即言语道断的世界。第二是毘卢遮那化藉著发出无数的光明,展开毘卢遮那佛的世界,从而拓宽了我们的眼界。第三是普贤菩萨所宣说莲华藏庄严世界。由此显示,所有出现的菩萨虽然不是沉默的毘卢遮那佛自身,但仍然是依据毘卢遮那佛而显现。可以预想菩萨活动的全部过程系出自于毘卢遮那佛,又回归于毘卢遮那佛。

  菩贤菩萨从三昧出来代替毘卢遮那佛,宣说毘卢遮那佛的世界,即是莲华藏庄严世界的情景。普贤说法的内容,主要以十种事来展开世界海。

  十种海中的第一种因缘世界海是总论,如果整理其中八项的因缘,其一是毘卢遮那佛的世界是由无限的因缘所成立,二是此世界由毘卢遮那佛所庄严、净化,三是此毘卢遮那佛的世界并非另外独立的世界,正是菩萨和众生的世界。(23)。

  因此,这里所谓的因缘,并非指所有事物是互相依持、结合而存在的因缘,而在于说明事物本身即是毘卢遮那佛的神通力,是法的如实相。

  其中,在信仰上较重要的是第七项[如来出世世界海]的内容:

  佛的法身不可思议,无光、无相、无与伦比;为众生示诸种形态,随应众生心而显现。(24)

  法身无光亦无形相,经常为了众生、因应众生而显现形相。这是说明法身的本来佛,因为众生的缘故,依本愿力而显现化身。

  与此相关而值得注目的是〈卢舍那佛品〉最后的普庄严童子的故事。这庄严的莲华藏世界是由于毘卢遮那佛的因位修行而开显的,它为众生指出因位修行所需要具备的资粮显现了毘卢遮那佛慈悲的一面(25)。

  (五)毘卢遮那佛的思想,以思想为主整理出来的是澄观的[三圣圆融观]。这是华严经这上首的卢遮那佛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称为三圣(26),并以三圣代表总别智悲法门。文殊和普贤是因分,遮那是果分,因果不二,所以说三对互相融通圆满(27)。

  澄观将其作为观法来掌握,但是如果看他的[三圣圆融观]的特徵,则普贤、文殊和毘卢遮那佛三圣的特质说明,就不是人格上的把握,而是以法界的不同面来理解。文殊和普贤是因分,遮那是果分,因果不二,所以说三圣圆融。虽然如此,但是假使果位的佛是以因位的菩萨来显现,其特质是理和智、能信和所信的话,则是遮那之佛果的如实显现。

  此与澄观在《华严经疏》中说明〈如来出现品〉的内容是相通的: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说此法门加性起称。此释无违大理,以文殊大智为能显,普贤法界为所显,共成毘卢遮那之出现故,亦是解行满故,佛出现也。(28)

  遮那的果佛是[体],以文殊、普贤菩萨[起]于十方一切法界,及充满法界的智慧来表现,而将此作为圆融的最初关系来把握的是三圣圆融观。

  这是了解华严信仰体系和特质非常重要的部分。三圣圆融,众生也是圆融。所以,为了众生的缘故,将毘卢遮那佛形象化、概念化的一定是菩萨。

  (六)那么,毘卢遮那佛思想对生于现代的我们有何意义?

  一是,对于现代的民众,特别是受到基督教强力挑战的韩国,毘卢遮那佛思想成为信仰上重要的代替方案。基督教的教义,说一切的存在是由神所创造,由神来支配,在神的摄理之下而存在。因此,一般认为,人是被创造者,神是创造者,故与绝对者的神是远远地被隔开,是断绝性的存在。因为这样的断绝,所以出现二元的思考。二元的思考是把所有的存在都用对立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强调邻人爱,宣扬对神的信顺等这类的说法,同时也强调对恶魔的憎恶。神和恶魔,无始以来被固定在永远的对立和斗争的关系中。

  华严的毘卢遮那佛和莲华藏世界可以拟为基督教的神和天国。但是,毘卢遮那佛的世界并非依对立和斗争进入的,而是经由不可思议的毘卢遮那佛所庄严、净化的世界,同时也只为众生示现的世界。那是一元的世界、慈悲的世界,依照毘卢遮那佛的因位修行,在任何人面前均开显出调和与平等的世界。

  像这样华严的毘卢遮那佛不但不可思议,且充满着慈悲,甚至还具备了菩萨看得到的传达体系,使现代人在宗教上有充分的归依感。这使得华严的毘卢遮那佛思想更具有充分的内涵,得以取代基督教的二元化、对立的信仰观等因素。

  因此,一方面整理到目前为止华严信仰的类型,另一方面的提示现代人适合新信仰体系是重要的。

  第二,根据二元化的信仰体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的结果,像今日的环境破坏等,在《华严经》中重覆出现新的伦理,能克服自然环境之类的问题。

  一切诸佛国土中,普贤菩萨常依住,十方世界无不见,无量功德智慧海。此世界是清净之佛海,能于一一微尘中,普皆映现一切国土。(29)

  诸佛国土是普贤菩萨驻锡之处,其世界充满着智慧,是清净的佛的世界,同时也是现今我们众生的世界。[佛一毛孔中,入一切世界,见一切世界,知佛一毛孔(30)。]像这样,若试看这段在《华严经》中多次重覆出现的内容,便能感受到同体意识。

  我们的世界是佛的世界,是佛的一毛孔,而不是以征服自然和斗争为对象。根据华严的世界观建立的新自然观而建立调和与相生的世界观,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均是非常重要的。四、法界缘起的现代认识

  作者:

  (一)法界缘起说是华严教学中代表性的教学,首先萌芽于初祖杜顺,之后由智俨明确化。这说明了华严的存在论之同时,也具备了世界观的意义。可是,在会严宗的传统教学以前,地论南道派的法上、慧远的教学早就提出法界缘起说。因此,不得不认为是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潮流上,建立了华严教学的法界缘起说。

  此外,对于法界缘起说的见解,在华严教学者之间也不一致。所谓以事事无碍法界为顶点的四法界说,在法藏时还没看到,这是至澄观开始才完成的教学。另一个问题是,四法界说果真可以如实地代表法界缘志说吗?事实上,被认为正确的看法是,法界缘起说是在调和四法界说以外的十玄缘起说或六相圆融义等的世界(31)。

  在此,我想止于以四法界为中心,直至澄观的思想流派,以及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加以考察。

  (二)具有法界缘起思想渊源地位的人物是法上(四九五-五八O)。他第一、以[大法界]为佛性的异名。第二、他举出二种法界,即法界自身可分成声闻所知的事法界以及大法界的真实法界,并高唱后者的究极性、绝对性。第三、根据证道、不住道、助道之三道来明确法界的实践意义(32)。

  其次到了慧远,他以相对的观念来看待[法…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