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盛行于南北朝時代。齋會,在開始的意思是布施飲食的活動,後來演變成僧衆和一般人修行的集會。之後又與《法華經》爲中心的法華齊等並舉,于是産生以《華嚴經》爲中心的華嚴齋。根據法藏《華嚴經傳記》記載,最初的華嚴齋始于南齊的文宣王。
這樣的齋會以盛大規模來舉行的是華嚴經的結社。據《佛祖統紀》記載,唐代杭州龍興寺僧南操,發願勸化道俗十萬人,令其受持《華嚴經》一部,又讓這十萬人再勸化千人讀誦《華嚴經》。
(叁)其次,華嚴的重要信仰形態有菩薩信仰。此華嚴的菩薩信仰大多是文殊菩薩信仰和普賢菩薩信仰。另外,和華嚴信仰相關的某些人,他們盛行觀音信仰、彌勒信仰也是事實(15)。
建立文殊信仰、完成《華嚴經》研究的人,在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名字是劉謙之。據《華嚴經傳記》記載,他心祈文殊,由于得到冥祐,而徹達《華嚴經》之妙旨,顯示他的實踐立場(16)。
在修學《華嚴經》的文殊信仰的傳統上,由唐朝的解脫(17)及其弟子明曜(18)再繼承下去。其後,文殊信仰主要以五臺山爲中心,普賢信仰主要以五臺山爲中心,普賢信仰以峨眉山爲中心,蓬勃地開展。還有,在中國以普陀山爲中心的浙江,更擴及福建省,至今仍留有普賢、觀音、文殊的信仰,以及菩薩像。
其他,依照盧舍那佛過去的菩薩願行爲准則的世界(19)。蓮華藏世界的信仰和華嚴信仰都是華嚴經信仰的重要形態之一。
(四)如上所述,簡單探討了華嚴經信仰、齊會以及菩薩信仰,而一般人認爲華嚴信仰的中心一定是毘盧遮那佛。有關毘盧遮那佛的信仰,在中國的敦煌、寶泉寺石窟,及韓國、日本等地區,及毘盧遮那佛的造型,可以得知。但是,並未發現它形成民間信仰運動的記載。另外,在思想上被確立的是澄觀的[叁聖圓融觀],就某種意義來說,可以感覺到密教的大日如來有比較完善整理成爲信仰體系。
這裏想以《六十華嚴經》爲中心對照《八十華嚴經》,對于在《華嚴經》中所出現的毘盧遮那佛的特質,作一番考察。
首先看看〈世間淨眼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當時,佛被普賢等諸多菩薩所共圍繞,並對諸菩薩說道:[皆是毘盧遮那佛宿世善友,一切成就功德大海。](20)間接地示現此佛是毘盧遮那佛。
接著,看看〈盧舍那佛品第二〉,本品的佛是毘盧遮那佛。其中最能顯示出〈盧遮那佛品〉的特質部分,其內容如下。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于面門及一一齒間,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照十佛土、微塵等刹,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海。(21)
這裏的世尊是成正覺之後,與毘盧遮那法身一致的法身佛(22)。事實上,毘盧遮那佛在《華嚴經》中幾乎是保持沈默,即使是《華嚴經》的教主,其自身並不說法。毘盧遮那佛只在必要時,從眉間的白毫、或齒間、或手、或足端,放大光明,以光的世界遍照十方世界全體。如此一來,說法者是誰?那是普賢菩薩。這裏的菩薩是毘盧遮那佛的分身,也就是被擬人化的毘盧遮那法身。因此,說法之前必定會進入叁昧而取代毘盧遮那佛說法的菩薩,不能離毘盧遮那佛而存在,所以應該是存在于毘盧遮那佛的海印叁昧之中。
普賢菩薩宣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世界,其流出的過程可以設定叁個階段。第一是毘盧遮那佛自身的景象,這是毘盧遮那佛自身的沈默世界,即言語道斷的世界。第二是毘盧遮那化藉著發出無數的光明,展開毘盧遮那佛的世界,從而拓寬了我們的眼界。第叁是普賢菩薩所宣說蓮華藏莊嚴世界。由此顯示,所有出現的菩薩雖然不是沈默的毘盧遮那佛自身,但仍然是依據毘盧遮那佛而顯現。可以預想菩薩活動的全部過程系出自于毘盧遮那佛,又回歸于毘盧遮那佛。
菩賢菩薩從叁昧出來代替毘盧遮那佛,宣說毘盧遮那佛的世界,即是蓮華藏莊嚴世界的情景。普賢說法的內容,主要以十種事來展開世界海。
十種海中的第一種因緣世界海是總論,如果整理其中八項的因緣,其一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是由無限的因緣所成立,二是此世界由毘盧遮那佛所莊嚴、淨化,叁是此毘盧遮那佛的世界並非另外獨立的世界,正是菩薩和衆生的世界。(23)。
因此,這裏所謂的因緣,並非指所有事物是互相依持、結合而存在的因緣,而在于說明事物本身即是毘盧遮那佛的神通力,是法的如實相。
其中,在信仰上較重要的是第七項[如來出世世界海]的內容:
佛的法身不可思議,無光、無相、無與倫比;爲衆生示諸種形態,隨應衆生心而顯現。(24)
法身無光亦無形相,經常爲了衆生、因應衆生而顯現形相。這是說明法身的本來佛,因爲衆生的緣故,依本願力而顯現化身。
與此相關而值得注目的是〈盧舍那佛品〉最後的普莊嚴童子的故事。這莊嚴的蓮華藏世界是由于毘盧遮那佛的因位修行而開顯的,它爲衆生指出因位修行所需要具備的資糧顯現了毘盧遮那佛慈悲的一面(25)。
(五)毘盧遮那佛的思想,以思想爲主整理出來的是澄觀的[叁聖圓融觀]。這是華嚴經這上首的盧遮那佛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稱爲叁聖(26),並以叁聖代表總別智悲法門。文殊和普賢是因分,遮那是果分,因果不二,所以說叁對互相融通圓滿(27)。
澄觀將其作爲觀法來掌握,但是如果看他的[叁聖圓融觀]的特徵,則普賢、文殊和毘盧遮那佛叁聖的特質說明,就不是人格上的把握,而是以法界的不同面來理解。文殊和普賢是因分,遮那是果分,因果不二,所以說叁聖圓融。雖然如此,但是假使果位的佛是以因位的菩薩來顯現,其特質是理和智、能信和所信的話,則是遮那之佛果的如實顯現。
此與澄觀在《華嚴經疏》中說明〈如來出現品〉的內容是相通的: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爲能顯,普賢法界爲所顯,共成毘盧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也。(28)
遮那的果佛是[體],以文殊、普賢菩薩[起]于十方一切法界,及充滿法界的智慧來表現,而將此作爲圓融的最初關系來把握的是叁聖圓融觀。
這是了解華嚴信仰體系和特質非常重要的部分。叁聖圓融,衆生也是圓融。所以,爲了衆生的緣故,將毘盧遮那佛形象化、概念化的一定是菩薩。
(六)那麼,毘盧遮那佛思想對生于現代的我們有何意義?
一是,對于現代的民衆,特別是受到基督教強力挑戰的韓國,毘盧遮那佛思想成爲信仰上重要的代替方案。基督教的教義,說一切的存在是由神所創造,由神來支配,在神的攝理之下而存在。因此,一般認爲,人是被創造者,神是創造者,故與絕對者的神是遠遠地被隔開,是斷絕性的存在。因爲這樣的斷絕,所以出現二元的思考。二元的思考是把所有的存在都用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基督教強調鄰人愛,宣揚對神的信順等這類的說法,同時也強調對惡魔的憎惡。神和惡魔,無始以來被固定在永遠的對立和鬥爭的關系中。
華嚴的毘盧遮那佛和蓮華藏世界可以擬爲基督教的神和天國。但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並非依對立和鬥爭進入的,而是經由不可思議的毘盧遮那佛所莊嚴、淨化的世界,同時也只爲衆生示現的世界。那是一元的世界、慈悲的世界,依照毘盧遮那佛的因位修行,在任何人面前均開顯出調和與平等的世界。
像這樣華嚴的毘盧遮那佛不但不可思議,且充滿著慈悲,甚至還具備了菩薩看得到的傳達體系,使現代人在宗教上有充分的歸依感。這使得華嚴的毘盧遮那佛思想更具有充分的內涵,得以取代基督教的二元化、對立的信仰觀等因素。
因此,一方面整理到目前爲止華嚴信仰的類型,另一方面的提示現代人適合新信仰體系是重要的。
第二,根據二元化的信仰體系,以征服自然爲對象的結果,像今日的環境破壞等,在《華嚴經》中重覆出現新的倫理,能克服自然環境之類的問題。
一切諸佛國土中,普賢菩薩常依住,十方世界無不見,無量功德智慧海。此世界是清淨之佛海,能于一一微塵中,普皆映現一切國土。(29)
諸佛國土是普賢菩薩駐錫之處,其世界充滿著智慧,是清淨的佛的世界,同時也是現今我們衆生的世界。[佛一毛孔中,入一切世界,見一切世界,知佛一毛孔(30)。]像這樣,若試看這段在《華嚴經》中多次重覆出現的內容,便能感受到同體意識。
我們的世界是佛的世界,是佛的一毛孔,而不是以征服自然和鬥爭爲對象。根據華嚴的世界觀建立的新自然觀而建立調和與相生的世界觀,對于人類的生存和未來均是非常重要的。四、法界緣起的現代認識
作者:
(一)法界緣起說是華嚴教學中代表性的教學,首先萌芽于初祖杜順,之後由智俨明確化。這說明了華嚴的存在論之同時,也具備了世界觀的意義。可是,在會嚴宗的傳統教學以前,地論南道派的法上、慧遠的教學早就提出法界緣起說。因此,不得不認爲是在這樣的一種思想潮流上,建立了華嚴教學的法界緣起說。
此外,對于法界緣起說的見解,在華嚴教學者之間也不一致。所謂以事事無礙法界爲頂點的四法界說,在法藏時還沒看到,這是至澄觀開始才完成的教學。另一個問題是,四法界說果真可以如實地代表法界緣志說嗎?事實上,被認爲正確的看法是,法界緣起說是在調和四法界說以外的十玄緣起說或六相圓融義等的世界(31)。
在此,我想止于以四法界爲中心,直至澄觀的思想流派,以及所具有的現代意義加以考察。
(二)具有法界緣起思想淵源地位的人物是法上(四九五-五八O)。他第一、以[大法界]爲佛性的異名。第二、他舉出二種法界,即法界自身可分成聲聞所知的事法界以及大法界的真實法界,並高唱後者的究極性、絕對性。第叁、根據證道、不住道、助道之叁道來明確法界的實踐意義(32)。
其次到了慧遠,他以相對的觀念來看待[法…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