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P3

  ..續本文上一頁52)  

  《華嚴經探玄記》  

  二十卷,約五十八萬余字,唐魏國西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五冊。又稱《華嚴探玄記》、《華嚴經疏》、《探玄記》。本書爲法藏模仿其師智俨之《華嚴經搜玄記》所作。敘述六十華嚴經之大要,並解釋經文之義,旨在闡述華嚴宗之中心教義。  

  * 內容:將釋此經,略開十門如下:68  

  1. 辨能诠教體  

  2. 明教起所由  

  3. 約藏部所攝  

  4. 顯立教差別  

  5. 簡教所被機  

  6. 隨文解釋  

  7. 明所诠宗趣  

  8. 具釋經題目  

  9. 明部類傳譯  

  10. 辨文義分齊  

  1. 明教起所由,先總辨,後別顯。別中有十。  

  謂:由法爾故,願力故,機感故,爲本故,顯德故,顯位故,開發故,見聞故,成行故,得果故。  

  2. 約藏部所攝,略顯十義,以明收攝:  

  (1)明叁藏、(2)顯所攝、(3)辨二藏、(4)釋相違、(5)開種類、(6)定所攝、(7)一部收、(8)叁破攝、(9)或九部、(10)具十二。  

  3. 顯立教差別,略提十類:  

  (1)敘古說,(2)辨是非,(3)述西域,(4)會相違,(5)明現傳,  

  (6)定權實,(7)顯開合,(8)教前後,(9)就義分教,(10)以理開宗。  

  * 就義分教,,教類有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 以理開宗,宗乃有十:法我俱有,法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實,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宗。   

  4. 簡教所被機,通有十位,前五簡非器,後五顯所爲  

  * 前五者:違真,背正,乖實、狹劣,守權  

  * 後五顯所爲正爲一乘不共教中普機菩薩,兼爲遺法中見聞信句向此無盡法金剛種,引爲共教菩薩,轉爲二乘,遠爲凡愚、外道、闡提。  

  5. 辨能诠教體:通論教體,從淺至深,略有十門:言诠辯體門,通攝所诠門,  

  遍該諸法門,緣起唯心門,會緣入實門,理事無礙門,事融相攝門帝網重  

  重門,海印炳現門,主伴圓備門。  

  6. 明所诠宗趣,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宗。    

  7. 具釋經題目,略釋十名:數名,法名,喻名,義名,德名,事名,開名,具名,合名,品名  

  8. 明部類傳譯,亦有十義: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論釋,翻譯,支流,感應。  

  9. 文義分齊,略舉十門:  

  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   

  微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10. 隨文解釋:今此叁萬六千偈經,有七處八會,謂:人中叁處,天上四處,  

  爲七;重會普光,爲八會。(注53)  

  69  

  * 《探玄記》中「新十玄」有別于智俨《華嚴一乘十玄門》的「舊十玄」  

  法藏將名稱上修改的有四法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改爲「因陀羅網法界門」,如此更符合了法界緣起說。  

  「秘密隱顯俱成門」,改成「隱密顯了俱成門」,文字更確切了。  

  「諸藏純雜具德門」改爲「廣狹自在無礙門」。理由是將十玄歸到事事無礙的根本原則,避免與理事無礙相混淆,所以改變了名稱。  

  「唯心回轉善成門」是說一切諸法無論是善或惡,均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變顯,離此如來藏後心無別自性。由于此門是闡明事無礙的原因,並非顯示事事無礙的相狀,爲了避免泛泛講唯心,顯出一切事物自性本具,因此以「主伴圓明具德門」取代。爲了便于解讀,特別用圖表後茲參考。70(注54)  

  * 《探玄記》著作年代:應爲大師四二年代-五0年代所撰  

  所持理由爲叁:其一爲依《探玄記》卷一(頁一二二下) 和卷二(頁四八四下)均有舊譯六十華嚴補譯完成之文字,所以推斷是公元684(大師42歲)之後的作品。  

  「……今大唐永隆元年叁月內有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唐言日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親共勘至此阙文,……」71(注55)  

  「大唐永隆年,西京西歹原寺叁藏法師地婆诃羅,唐雲日,共京十大德道成律等奉敕譯補。沙門複禮禮親從筆受。……」72(注56)  

  再者,《探玄記》中記載:于文明元年中(即公元六八四)法藏與日照于西太原寺譯經時,得知「戒賢」、「智光」二位論師之教判論.。所以認定是684(大師42歲)以後的著作。73(注57)  

  于公元六九九年,法藏致書新羅義湘,並托新羅歸國僧勝诠法師其撰的著作,  

  據高麗僧一然《叁國遺事》卷四(勝诠髑髅)載,法藏贈義湘書有《探玄記》  

  二十卷,兩卷未成。由以上理由,得知其著述年代應爲四十年代-五十年。  

  《華嚴經旨歸》  

  全一卷,約一萬余字。唐西崇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略述華嚴經之大綱。開爲十義;撮其機要,故曰旨歸。  

  內容分爲說經處、說經時、說經佛、說經衆、說經儀、辯經教、顯經義、釋經意、明經益、示經圓等十門。各門皆設十例辯之,總成百門,以一經所說之法門,盡顯圓融無礙之義。74757677(注58)  

  《華嚴策林》  

  一卷,約千余字,唐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華嚴宗旨,總明因果二門:因即普賢行願,果即舍那業用。以法界爲體,緣起爲用。體用全收,圓通一際;語其所以,不出緣起。以義回轉,镕達有空。隨智鑒用,即說多門;隨體湛宗,即說一義。若論玄旨,一多不可。……今就要義,略申問答。但述大意。余屬經文。一、征普眼,二、明理事,叁、辨正因,四、融大小,五、結成壞,六、通二界,七、明隱顯,八、明因果,九、78達色空。(注59)  

  79《華嚴經問答》  

  分爲上下二卷,約一萬八千余字。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又稱《華嚴問答》。  

  內容系以問答體之方式,敘述《華嚴經》之經義概要,共有一百六十余條。諸先德皆依用本書。80(注60)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  

  凡二卷(卷上/卷下),約二萬余字。唐魏國西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如下:81(注61)  

  叁寶章  

  叁寶之義,略作八門:一、明建立,二、釋得名,叁、出體性,四、顯融攝,五、明種類,六、揀所歸,七、辨業用,八、明次第。  

  流轉章  

  生滅流轉,略作十門:明違順,斷常,一異,有無,生滅,前後,時世,因果,真妄,成觀。  

  法界緣起章  

  略以四門指陳其要:緣起相由門,法性融通門,緣性雙顯門,  

  理事分無門。  

  圓音章  

  圓音義略作四門:舉義、決擇、會違、辨釋。  

  法身章  

  法身之義,四門分別:釋名,體性,出因,業用。  

  十世章  

  十世義,二門:建立,相攝。  

  玄義章  

  十門:緣起無礙門,染淨緣起門,揀理異情門,藥病對治門,理事分無門,因因果果門,二谛無礙門,真妄心境門,諸佛所化融作門,入道方便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約一萬四千余字,唐大薦福寺法藏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627)  

  ……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于塵中,*輪于毛處。……辄于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舉十門,別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  

  十門中均各略分十義,其內容如下:  

  緣生會寂門第一  

  一、明緣起,二、入法界,叁、達無生,四、觀無相,五、了成壞,六、示隱顯,七、發菩提,八、開涅槃,九、推去來,九、推去來,十、鑒動靜。  

  實際斂迹門第二  

  一、二無我,二、明遮诠,叁、如虛空,四、不生滅,五、無自他,六、無分別,七、入不二,八、無差別,九、明一味,十、歸泯絕。  

  種智耀門第叁  

  一、顯如量,二、分六通,叁、明難思,、四、生佛家,五、示圓音,六、辯依正,七、會機感,八、施佛事,九、開五眼,十、分叁智。  

  镕融任運門第四  

  一、會理事,二、達色空,叁、通大小,四、收遠近,五、明純雜,六、融念劫,七、了一多,八、會通局,九、明卷舒,十、總圓融。  

  體用顯露門第五  

  一、顯光明,二、了境智,叁、明生了因,四、明佛境,五、辨因果,六、明佛性,七、表性德,八、自心現,九、出世間,十、托生解。  

  差別顯現門第六  

  一、明止觀,二、開二谛,叁、出入定,四、通性起,五、辨六相,六、顯帝網,七、鑒微細,八、通逆順,九、定主伴,十、登彼岸。  

  修學嚴成門第七  

  一、法供養,二、弘六度,叁、修解行,四、常莊嚴,五、明智慧,六、崇善根,七、了夢幻,八、曉鏡緣,九、達五蘊,十、不共法。  

  對治獲益門第八  

  一、觀十二因緣,二、修四威儀,叁、明叁性,四、顯教義,五、示*輪,六、知無常,七、入真如,八、出魔網,九、消藥病,十、離解縛。  

  體用開合門第九  

  一、顯人法,二、世流布,叁、觀體用,四、五分法身,五、開叁藏,六、即不即,七、異不異,八、明本末,九、會叁乘,十、畢竟空。  

  決擇成就門第十  

  一、簡正見,二、辨染淨,叁、顯無知,四、佛出世,五、辨四依,六、除業報,七、定權實,八、明頓漸,九、入佛海,十、證佛地。  

  82(注62)  

  《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全一卷。唐大薦福寺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637)。又稱《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華嚴還源觀》、《還源觀》。  

  「妄盡還源」意爲妄盡心澄,還複清淨圓明之自性、本源,即約觀成之利益而立名。將二祖之海印叁昧思想攝入觀法之組織體…

《淺探華嚴宗叁祖法藏之生平及著作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