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中的圓教--華嚴宗
林炳文
“華嚴宗”是依“大方廣佛華嚴經”而立敵,以其一乘別叁乘,只言佛不可思議之境界,不立叁乘之說,別立叁乘之外而爲一乘圓教;又其不同于“天臺宗”之“法華經”之一乘同叁乘,一乘通叁乘,因此稱爲“別敵一乘圓敵”。此圓敵的境界是大覺大悟的世界,印“蓮花藏莊嚴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海印叁昧”之世界,是“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郎一切,一切印一,主伴圓融,故說十心,以顯無盡。”(注一)“是以相印、相入、相攝,主伴具足,無礙自在,重重無盡爲其況則。”八注二)所謂的“大方廣佛”,就是證悟了“一心法界”的體用,廣大無邊之人寸做“佛”,其“是融叁世間十身具足的晃盧舍那佛,成了萬德圓滿的果體的因行譬喻爲華,開演因位的萬行,以嚴飾佛果的義,叫做佛華嚴。”(注叁)故“佛”所大悟大覺的“一心法界”,是爲“別敵一秉圓敵”之特色,以下分述此法界圓滿、圓融無礙、深廣如海之“理實法界因果緣起不思議”的境界。
一、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又名“一乘緣起”、“無窮緣起”、“佛性緣起”。其意爲凡法界中的一切諸法,無不互爲緣起,“即法界事法,有爲無爲,色心依正,過去未來,總爲一團。此一團萬法,互爲能緣起所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此一法望他一切法爲緣。他一切法望此一法亦悉爲緣。相資相待,互攝互容,成一大緣起。所謂總收法界爲一緣起是也。法法相即相入,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如法界緣起章雲:氣法界緣起,無礙容持,如帝網該羅,若天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名。”(注四)是以構成一多相容、重重無窮之緣起,有如“因陀羅網”。這一方說一事、一義、一晶、一會,而現前此心能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主伴共同,重重無盡,交相通涉,如此形成“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在時間上說: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說:橫遍十方。兩者互相收攝,成爲無窮無盡之“無盡法界緣起”。本來“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
不與教相應故,則十佛自境界也。”(注五)這是說“佛”之“根本智”,但“果分”不展示爲“法界緣起”,以“隨衆生根欲之所樂昆而起現”,而爲“後得智”,則“猶如光明本身關閉不發,便不能說其爲光明。”(注六)若下示現,則寂然無相,無法可言。是以就佛法身而言“法界”,因此得名曰:“法界緣起”者,那只是因地之緣起法因著示現而透映過來。因爲是佛之示現,它自然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
此一法界,就佛之示現言,亦可曰:“推起” ,即佛之圓明性能推德之所起現,這是直接地起現,而不是“不染而染”通過識念而起現。故推起即“如來乙,如來即“性起”,也是“菩提心”(注七),後者是團機示現而爲“緣起”,其實兩者是一體兩面的。“性起”是“緣起乙所可能成立的理論根據,而“緣起”是“性起”的發揮相,即諸法所依之而起的性體——“本源真心”者,其隨緣層層展現,成就爲重重無盡、相即相入、互攝互受、圓融無礙之“因陀羅網”的“法界緣起”,也因此有“無窮緣起”,才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之推演。
二、海印叁昧——“一真法界”
“法界緣起”是以“性起”爲根本,而這性體也就是“本源真心”,或者是“一心(真)法界”。這是“佛”根本智的境界,是主客一體的“真如心”所現的是宇宙萬法之宇宙觀。一切衆生身心之本體,清明廊澈,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宇宙現象皆顯現于此絕對之一心,萬法由一心所緣起,亦統攝于此心中,故名爲“一心(真)法界”(注八)故“法界不出一心,一心即是全宇宙,法界即是一心”。(注九)此一絕對心,于時間上、空間上之無限性中,含攝一切萬象,而無不印現之。
“海印叁昧”是來指喻“佛”本覺境界、內容、智慧真實相。如六十華嚴的“賢首品”雲:
或現男女種種形,天人龍神阿修羅,隨諸發生若幹身,無量行業諸音聲,一切示現無有余,海印叁昧勢力故。(注十)
又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叁雲:
……于一念中悉知叁世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襲生色身形象,是故共說以爲火海。……
,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明此毳而說頌言:
正覺了知一切法 無二離二悉平等。
自性清淨如盧空 我輿非我不分別。
如海印現聚生現 以此說其爲大海。
菩提普印諸心行 走故說明爲正覺。(注十一)
又法藏于“妄盡還源觀二石:
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人海
,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注十二)
由此絕對“一心”中,所展現的“華嚴世界莊嚴海”,是“隨舉一法爲能攝,即能攝盡一切諸法,而在一切諸法,如此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複有一切,重重無盡。”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邵一”,而圓融相即相入、互攝互受。因此由絕對“一心”所展現的“法界”,是“一性”、“性淨”、“不壞”、“平等”,法法如如,主伴具足而無疑。然後經由其隨緣流轉而成的差別諸法,便有“四法界、十支門、六相”。叁、四法界
“一心法界”攝“四法界”,即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四種法界者: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無疑法界,㈣事事無礙法界。
㈠事法界:指千差萬別的現象,亦就是萬法。“色心情器萬差諸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譬如器從金出,成種種形。故名事法界。此時界者,分義,隨事分別故。”(注十叁)“如水之爲水,火之爲火,各有差別,即同一水,或爲冰,或爲湯,其事分明,不容相混。”(注十四)在華嚴的一乘圓教中,它將一切事法,分爲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及感應等十對差別事法,以之談無礙圓融的道理。每一對中又各自具足有十對,這十對又能同時相應,無礙圓融。所以,事法界含攝一切差別,法無不盡。如經上說:“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盡無有余。” (注十五)
㈡理法界:指現象所賴以立著的本體,以無二差別爲特色,其理體是“真性”或“真如”,“此體性不增不減,生佛平等,無二差別。譬如衆金,其相雖異,其體則一。故名理法界,此時界者性義,謂諸法性不變易故。”(注十七)“如水輿冰,冰輿湯,其相雖異,而濕性則一”,即是理與事不一不異,融通無礙,而其所共同的是“真如”理體。
㈢理事無礙法界:指的是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也就是指“理”和“事”、“空”和“色”的圓通無礙。“事攬理成故,即理是事。理由事顯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相交絡,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真如與萬法無礙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故名理事無礙法界。此時界具性分二義,不壞事理而無礙故。”(注十七)猶如水即波,波即水,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水”“波”無礙,“理” “事”相融,而呈現性相交融、心物一如的境界。
㈣事事無礙法界:不僅現象和“真如”不離,而且一切現象彼此之間,也都是同一“真如”所生,雖彼此間千差萬別,卻是彼此融攝。所以任取萬法之一,都可顯“真如”本身,也可顯其他萬法,這就是所謂“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也就是“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之義,故水火之相雖異,但從它們所能起的“真如乙觀之,水火二法無疑相融互人,譬如“器器同一融即”,“如水與波固相融無礙,即水與水,波與波亦相即相入。”是故,經雲:
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今卷,則一切事于一塵中現;若舒,則一塵遍一切處。即舒常卷,一塵攝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攝一塵故。(注十八)
如此所展現的境界,即圓融無礙的“因陀羅網”,也就是“事事無礙”的本旨了。
四法界中,心爲第一性。四法界乃本體與現象、真心與幻象之圓融統一,所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而開顯四法界的用意,乃在闡明宇宙及其中之一切事物,均爲真如之體現,而所體現出之個別事物與普遍原理,並無矛盾,乃爲和諧共存,相輔相戍,若能體會及此,則可無入而不自得,亦即獲得解脫,臻于佛境。“四法界”是華嚴的宇宙觀,是“別教一圓”特有的施設。
四、十玄門
“蓋玄者,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能通蓮花藏海。”(注十九)此“十玄門”也就是爲了說明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法界緣起”而設立的。本來“事事無礙法界”是果上的大成就,這種深奧難測而又屬于果分不可說的非思議境界,在昆盧遮那佛的放光加持下,便令菩薩說之,以宣揚無盡法界緣起的融通自在,鑲善根有緣衆生,能由此方便而進入華嚴大經的玄海,統攝現象界的事物,然後互爲交融,無礙自在,而重重無盡。足以設此方便以明之,又此十玄妙法互爲緣起,故也稱爲“十玄緣起”。“事事無礙之原理,畢;見不出相即相入二語。相即,如波水相收。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是曰萬物相依。”(注二十)而“十玄門”就是爲說明相即相入之原理,今分述如下:
㈠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一門總說,自余九門,此門之別義也。同時具足相應者。具足,明無所遣。相應,明不相違。謂十方叁世一切諸法,同時具足圓滿,彼此照應,成一大緣起,順逆無礙,參而不雜。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又本經雲: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即如金師子章所雲:“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注廿一)凡教義、理事、行位、因果等十事,同時具足相應,于海印定中映現成一法界之大緣起,沒有終始前後之差別,“炳然同時顯現戍矣!”
㈡廣狹自在無礙門:本名“諸藏純雜具德門”,“謂…
《別教中的圓教--華嚴宗(林炳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