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教中的圆教--华严宗
林炳文
“华严宗”是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而立敌,以其一乘别三乘,只言佛不可思议之境界,不立三乘之说,别立三乘之外而为一乘圆教;又其不同于“天台宗”之“法华经”之一乘同三乘,一乘通三乘,因此称为“别敌一乘圆敌”。此圆敌的境界是大觉大悟的世界,印“莲花藏庄严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海印三昧”之世界,是“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郎一切,一切印一,主伴圆融,故说十心,以显无尽。”(注一)“是以相印、相入、相摄,主伴具足,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为其况则。”八注二)所谓的“大方广佛”,就是证悟了“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无边之人寸做“佛”,其“是融三世间十身具足的晃卢舍那佛,成了万德圆满的果体的因行譬喻为华,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的义,叫做佛华严。”(注三)故“佛”所大悟大觉的“一心法界”,是为“别敌一秉圆敌”之特色,以下分述此法界圆满、圆融无碍、深广如海之“理实法界因果缘起不思议”的境界。
一、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又名“一乘缘起”、“无穷缘起”、“佛性缘起”。其意为凡法界中的一切诸法,无不互为缘起,“即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总为一团。此一团万法,互为能缘起所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此一法望他一切法为缘。他一切法望此一法亦悉为缘。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一大缘起。所谓总收法界为一缘起是也。法法相即相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如法界缘起章云:气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注四)是以构成一多相容、重重无穷之缘起,有如“因陀罗网”。这一方说一事、一义、一晶、一会,而现前此心能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同,重重无尽,交相通涉,如此形成“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在时间上说: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说:横遍十方。两者互相收摄,成为无穷无尽之“无尽法界缘起”。本来“性海果分,是不可说义。何以故
不与教相应故,则十佛自境界也。”(注五)这是说“佛”之“根本智”,但“果分”不展示为“法界缘起”,以“随众生根欲之所乐昆而起现”,而为“后得智”,则“犹如光明本身关闭不发,便不能说其为光明。”(注六)若下示现,则寂然无相,无法可言。是以就佛法身而言“法界”,因此得名曰:“法界缘起”者,那只是因地之缘起法因着示现而透映过来。因为是佛之示现,它自然是圆融无碍,圆满无尽。
此一法界,就佛之示现言,亦可曰:“推起” ,即佛之圆明性能推德之所起现,这是直接地起现,而不是“不染而染”通过识念而起现。故推起即“如来乙,如来即“性起”,也是“菩提心”(注七),后者是团机示现而为“缘起”,其实两者是一体两面的。“性起”是“缘起乙所可能成立的理论根据,而“缘起”是“性起”的发挥相,即诸法所依之而起的性体——“本源真心”者,其随缘层层展现,成就为重重无尽、相即相入、互摄互受、圆融无碍之“因陀罗网”的“法界缘起”,也因此有“无穷缘起”,才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之推演。
二、海印三昧——“一真法界”
“法界缘起”是以“性起”为根本,而这性体也就是“本源真心”,或者是“一心(真)法界”。这是“佛”根本智的境界,是主客一体的“真如心”所现的是宇宙万法之宇宙观。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清明廊澈,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宇宙现象皆显现于此绝对之一心,万法由一心所缘起,亦统摄于此心中,故名为“一心(真)法界”(注八)故“法界不出一心,一心即是全宇宙,法界即是一心”。(注九)此一绝对心,于时间上、空间上之无限性中,含摄一切万象,而无不印现之。
“海印三昧”是来指喻“佛”本觉境界、内容、智慧真实相。如六十华严的“贤首品”云:
或现男女种种形,天人龙神阿修罗,随诸发生若干身,无量行业诸音声,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注十)
又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云:
……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袭生色身形象,是故共说以为火海。……
,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毳而说颂言:
正觉了知一切法 无二离二悉平等。
自性清净如卢空 我舆非我不分别。
如海印现聚生现 以此说其为大海。
菩提普印诸心行 走故说明为正觉。(注十一)
又法藏于“妄尽还源观二石:
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人海
,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十二)
由此绝对“一心”中,所展现的“华严世界庄严海”,是“随举一法为能摄,即能摄尽一切诸法,而在一切诸法,如此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邵一”,而圆融相即相入、互摄互受。因此由绝对“一心”所展现的“法界”,是“一性”、“性净”、“不坏”、“平等”,法法如如,主伴具足而无疑。然后经由其随缘流转而成的差别诸法,便有“四法界、十支门、六相”。三、四法界
“一心法界”摄“四法界”,即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四种法界者: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疑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
㈠事法界:指千差万别的现象,亦就是万法。“色心情器万差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譬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故名事法界。此时界者,分义,随事分别故。”(注十三)“如水之为水,火之为火,各有差别,即同一水,或为冰,或为汤,其事分明,不容相混。”(注十四)在华严的一乘圆教中,它将一切事法,分为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及感应等十对差别事法,以之谈无碍圆融的道理。每一对中又各自具足有十对,这十对又能同时相应,无碍圆融。所以,事法界含摄一切差别,法无不尽。如经上说:“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尽无有余。” (注十五)
㈡理法界:指现象所赖以立着的本体,以无二差别为特色,其理体是“真性”或“真如”,“此体性不增不减,生佛平等,无二差别。譬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故名理法界,此时界者性义,谓诸法性不变易故。”(注十七)“如水舆冰,冰舆汤,其相虽异,而湿性则一”,即是理与事不一不异,融通无碍,而其所共同的是“真如”理体。
㈢理事无碍法界:指的是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也就是指“理”和“事”、“空”和“色”的圆通无碍。“事揽理成故,即理是事。理由事显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相交络,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故名理事无碍法界。此时界具性分二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注十七)犹如水即波,波即水,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水”“波”无碍,“理” “事”相融,而呈现性相交融、心物一如的境界。
㈣事事无碍法界:不仅现象和“真如”不离,而且一切现象彼此之间,也都是同一“真如”所生,虽彼此间千差万别,却是彼此融摄。所以任取万法之一,都可显“真如”本身,也可显其他万法,这就是所谓“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也就是“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之义,故水火之相虽异,但从它们所能起的“真如乙观之,水火二法无疑相融互人,譬如“器器同一融即”,“如水与波固相融无碍,即水与水,波与波亦相即相入。”是故,经云:
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注十八)
如此所展现的境界,即圆融无碍的“因陀罗网”,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本旨了。
四法界中,心为第一性。四法界乃本体与现象、真心与幻象之圆融统一,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而开显四法界的用意,乃在阐明宇宙及其中之一切事物,均为真如之体现,而所体现出之个别事物与普遍原理,并无矛盾,乃为和谐共存,相辅相戍,若能体会及此,则可无入而不自得,亦即获得解脱,臻于佛境。“四法界”是华严的宇宙观,是“别教一圆”特有的施设。
四、十玄门
“盖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花藏海。”(注十九)此“十玄门”也就是为了说明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法界缘起”而设立的。本来“事事无碍法界”是果上的大成就,这种深奥难测而又属于果分不可说的非思议境界,在昆卢遮那佛的放光加持下,便令菩萨说之,以宣扬无尽法界缘起的融通自在,镶善根有缘众生,能由此方便而进入华严大经的玄海,统摄现象界的事物,然后互为交融,无碍自在,而重重无尽。足以设此方便以明之,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起,故也称为“十玄缘起”。“事事无碍之原理,毕;见不出相即相入二语。相即,如波水相收。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是曰万物相依。”(注二十)而“十玄门”就是为说明相即相入之原理,今分述如下:
㈠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一门总说,自余九门,此门之别义也。同时具足相应者。具足,明无所遣。相应,明不相违。谓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同时具足圆满,彼此照应,成一大缘起,顺逆无碍,参而不杂。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又本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即如金师子章所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注廿一)凡教义、理事、行位、因果等十事,同时具足相应,于海印定中映现成一法界之大缘起,没有终始前后之差别,“炳然同时显现戍矣!”
㈡广狭自在无碍门:本名“诸藏纯杂具德门”,“谓…
《别教中的圆教--华严宗(林炳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