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華嚴思想史的再認識——五臺山系華嚴思想與終南山系華嚴思想

  中國華嚴思想史的再認識——五臺山系華嚴思想與終南山系華嚴思想

  摘 要: 中國的華嚴思想分爲五臺山和終南山兩系。五臺山系是中國華嚴思想的主流, 終南山系是一種極端特殊的華嚴思想。五臺山系的華嚴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國民衆扶持的華嚴思想。它還是中國佛教禅宗、淨土宗成立的基礎。而終南山系的華嚴思想卻是空談理論,忽視實踐、民衆, 爲唐王朝統治服務的思想。

  關鍵詞:華嚴思想; 五臺山系; 性無即萬有; 性無即妙用; 佛光觀; 叁聖圓融觀; 終南山系;缺少實踐性

  中國華嚴思想史再認識

  學術界一直認爲中國華嚴思想史是以杜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等人的順序排列展開的, 而且, 這種學系以及宗派的流向是華嚴思想史中唯一的存在。作者認爲,由于曆史的原因, 中國華嚴史的論述是以澄觀、宗密爲起端, 後期又經中國的淨源、日本的凝然等人編造而成的。這完全是紙上的空談。這種傳統型的論述脫離了中國華嚴思想的實際。

  筆者曾多次跋涉中國的山川, 調查華嚴史迹, 得到許多第一手資料。現就根據筆者所搜集的資料與文獻, 談談自己對中國華嚴思想的再認識。

  中國華嚴思想的流派可分爲二大類:

  1、五臺山太原系華嚴思想 簡稱五臺山系華嚴思想2、終南山長安系華嚴思想 簡稱終南山系華嚴思想孕育了這兩種華嚴思想流派的佛教文化圈是:1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2 終南山佛教文化圈

  從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流派中分出來的支流又有兩種:①峨眉山大足系華嚴思想(簡稱峨眉山系華嚴思想)②普陀山甯波系華嚴思想(簡稱普陀山系華嚴思想)

  峨眉山系華嚴思想流派是受叁聖圓融思想的影響形成的。這種思想是由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集大成者李通玄所創立, 由澄觀所繼承的把毗盧遮那、文殊、普賢組合而成的叁聖圓融思想。普陀山系華嚴思想也同樣是受叁聖圓融思想的影響形成的。孕育了這兩種華嚴思想的佛教文化圈是峨眉山佛教文化圈和普陀山佛教文化圈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既不是學系的流派,也不是依賴于宗派意識的流派, 而是五臺山佛教文化圈內對《華嚴經》産生信仰的人們的思想, 或者說, 它是在《華嚴經》的實踐中不惜獻身的人們的思想總體。

  屬于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靈辯、解脫、李通玄、澄觀等人。終南山系華嚴思想是學系流派。屬于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智俨、法藏、慧苑等人。杜順與智俨在學系上沒有任何關系。

  以文化圈, 也就是空間爲基本立場構築佛教學, 以這種方式來闡述真實的中國佛教學是可行的。這是筆者于 1989 年 4 月在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大成者李通玄的故鄉壽陽縣方山考察時領悟到的。

  這以後, 筆者在《中外日報》、《南都佛教》上發表了自己的主張。然而, 從根本上徹底打破一千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的中國華嚴思想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90 年7 月, 在中國五臺山研究會與中外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一次中日佛教學術研討會上, 作者的這種主張受到關注, 日本華嚴學的泰鬥鐮田茂雄博士在會上對作者的觀點表示理解。這就大大地激勵著作者的繼續研究。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的存在和意義

  從地域上看, 我們把東起阜平、龍泉關,西至管涔山天池; 南起壽陽方山, 北至北嶽恒山的這一地區命名爲五臺山佛教文化圈。如果以現在的城市講, 也就是東起石家莊,西至甯武; 南起太原, 北至大同的這一區域。

  五臺山佛教的研究, 不單是五臺山內的佛教研究, 而是從大視野出發對廣義上的五臺山佛教所進行的研究。這一點, 在中國佛教史以至東亞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東晉時期,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以北地區的北嶽恒山, 有僧人道安(312—385)在這裏講般若學, 最初確立了中國式的佛教。從這個意義上可知,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是中國佛教成立最早和最大的佛教文化圈。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東邊據點石家莊附近的正定, 九世紀初, 就有臨濟宗的義玄(

   —867) 、趙州從谂(778—897)活躍在佛教舞臺上; 南邊據點交城縣有中國淨土宗的始祖昙鸾(476—542)、道綽(562—6450)爲傳播淨土宗四處奔走, 道俗皆被教化。南宗禅最重要的典籍《六祖壇經》所講的最根本的思想——性起思想, 也是來源于五臺山佛教文化圈的五臺山系華嚴思想。可以說, 五臺山佛教文化圈孕育了禅、淨土這一類代表中國佛教的民衆性、實踐性的佛教。它是以文殊信仰爲中心, 以民衆性、實踐性爲基礎,由般若空觀的思想所産生的文化圈。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特征和展開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産生的初始階段, 有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叫靈辯(477—522), 他在五臺山和太原的懸甕山住錫, 著百卷《華嚴經論》。靈辯的華嚴思想是以空觀爲基礎的華嚴思想。它顯示了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初始形態。

  另一位是五臺山佛光寺的解脫(561—642)和弟子明曜(生沒年不詳)。雖然在教化民衆方面他不及天臺山的智 , 但他和弟子明曜共同修佛光觀, 把空觀擴展到宇宙的規模。可以說,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實踐性和民衆性。這個基礎是由解脫和明曜創建的。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大成者是李通玄(635—730)。李通玄在五臺山佛教文化圈的南據點壽陽縣方山修叁聖圓融觀(叁聖圓融思想和叁聖圓融觀不是源于澄觀, 而是源于李通玄, 由李通玄獨創的), 又修寶色光明觀(李通玄自已不叫佛光觀, 而是叫自光觀即自身發光明的叁昧), 他還和附近村裏的人們交流。直至今天, 在壽陽縣還把當年孩子們迎接李通玄的河流、橋梁稱作童子河、迎仙橋。李通玄住錫的方山, 人們把李通玄當作佛菩薩尊崇, 至今仍有許多石碑, 這些石碑紀錄著李通玄的事迹。

  李通玄既重視以易學思想爲代表的中國固有的思想, 又特別重視《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 這是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民衆化的重要原因, 證實這一事實的原始資料, 可以在太原文化圈內的交城縣天甯寺和平定縣的壽聖寺內看到。

  這種與民衆共生、被民衆所傾慕的事迹(石碑等), 在終南山系華嚴思想流派的人物中幾乎沒有。其代表人物法藏, 一直在武則天權力的支持下從事佛教活動而忘記了對自我存在的探求。他一直熱衷于從理論上構築華嚴教學, 沒有接近民衆, 所以, 關于被民衆所傾慕的事迹(石碑)全然沒有。

  哪一種華嚴思想紮根于中國的大地, 從真正意義上與中國民衆接近呢

   通過以上的比較, 我們可以一目了然。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是中國華嚴思想的主流, 而非民衆化的走向理論化的以智俨(602—668)、法藏、慧苑(生沒年不詳)爲代表的終南山系華嚴思想是一種極端特殊的華嚴思想。因爲這種思想注重理論的研究、注重學系的流派, 所以有許多典籍保留下來。許多華嚴學徒沒有跋涉中國的山野, 而是一味地紙上談佛, 他們被這些典籍所迷惑, 所以他們不能認識到真正的中國華嚴思想。

  傳統的華嚴教學把李通玄視爲異端, 完全忽視了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存在, 華嚴思想史也是一部空頭理論、本末顛倒的思想史。

  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大成者李通玄的(思想核心是性無即萬有、性無即妙用 大)用 的理事無礙的性起思想。這種性無的理是不可分、總相、全體的理, 從根本上講這種思想來自于以虛空、光明作比喻、強調般若空觀的《華嚴經》。李通玄的思想還受到僧肇所講的“萬物與我一體”、道生的理不可分的思想的影響。我們可以認爲, 李通玄的思想是以《華嚴經》思想爲基礎, 同時, 接受了“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的老子思想和“易爲無思無爲、寂然無動、感而遂通天下”的周易思想, 再加上李通玄通過廣闊的五臺山佛教文化圈的荒涼山野而對大空間(大虛空)産生的自然感覺, 形成了性無即萬有、性無即妙用的理事無礙的性起思想。

  不可分、總相、全體的理, 實際上就是一切皆無的理。一切皆無的理也就是性無的理。一切皆無就是無盡、無限的萬有, 就是無盡、無限的妙用。這種性無即萬有、性無即妙用的理事無礙的性起思想就是李通玄的華嚴思想, 也就是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核心。

  可以說, 這種思想是中國佛教達到的最高度的唯心思想,(唯心即與唯物對立的唯心思想)。730 年到750 年間, 有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流派的人物撰寫了《還源觀》。這本書所闡述的觀點, 成爲南宗禅《六祖壇經》和提倡禅淨一致的永明延壽《宗鏡錄》的主導思想。

  從主體的立場上, 李通玄把性無即萬有、性無即妙用稱爲根本普光明智、不動智,或者無依住智。我們衆生本來就存在著這種智, 爲了使這種智顯現出來而每天在努力。這樣的自我就是活著的真實的毗盧遮那、文殊、普賢、觀音。這種思想來源于《如來出現品(性起品)》。李通玄的這種思想倡導教禅一致, 它成爲奠定現代韓國佛教基礎的普照國師知讷(1158—1210)的根本思想。

  從客體的立場上, 李通玄把性無即萬有、性無即妙用稱爲一真法界。一切存在就是真實。這種思想是由李通玄所創立的。這種一真法界的思想成爲貫穿中國華嚴思想的主導思想。澄觀的華嚴思想來源于李通玄的華嚴思想。所以, 可以確認, 澄觀是屬于五臺山系華嚴思想流派的人物。

  順便提一下, 和尊崇文殊的五臺山華嚴思想相比, 尊崇普賢的終南山系華嚴思想的根本特征是, 突破理事無礙的世界從理論上構築事事無礙的世界。終南山系華嚴思想所講的理事無礙的理傾向于個別、可分、部分的理。一般地說, 終南山華嚴思想缺乏空性的自覺, 而且以事事無礙爲主, 所以它缺少實…

《中國華嚴思想史的再認識——五臺山系華嚴思想與終南山系華嚴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