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

  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

  摘 要: 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和终南山两系。五台山系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 终南山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的华严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国民众扶持的华严思想。它还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成立的基础。而终南山系的华严思想却是空谈理论,忽视实践、民众, 为唐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华严思想; 五台山系; 性无即万有; 性无即妙用; 佛光观; 三圣圆融观; 终南山系;缺少实践性

  中国华严思想史再认识

  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华严思想史是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人的顺序排列展开的, 而且, 这种学系以及宗派的流向是华严思想史中唯一的存在。作者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华严史的论述是以澄观、宗密为起端, 后期又经中国的净源、日本的凝然等人编造而成的。这完全是纸上的空谈。这种传统型的论述脱离了中国华严思想的实际。

  笔者曾多次跋涉中国的山川, 调查华严史迹, 得到许多第一手资料。现就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与文献, 谈谈自己对中国华严思想的再认识。

  中国华严思想的流派可分为二大类:

  1、五台山太原系华严思想 简称五台山系华严思想2、终南山长安系华严思想 简称终南山系华严思想孕育了这两种华严思想流派的佛教文化圈是:1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2 终南山佛教文化圈

  从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流派中分出来的支流又有两种:①峨眉山大足系华严思想(简称峨眉山系华严思想)②普陀山宁波系华严思想(简称普陀山系华严思想)

  峨眉山系华严思想流派是受三圣圆融思想的影响形成的。这种思想是由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集大成者李通玄所创立, 由澄观所继承的把毗卢遮那、文殊、普贤组合而成的三圣圆融思想。普陀山系华严思想也同样是受三圣圆融思想的影响形成的。孕育了这两种华严思想的佛教文化圈是峨眉山佛教文化圈和普陀山佛教文化圈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既不是学系的流派,也不是依赖于宗派意识的流派, 而是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内对《华严经》产生信仰的人们的思想, 或者说, 它是在《华严经》的实践中不惜献身的人们的思想总体。

  属于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灵辩、解脱、李通玄、澄观等人。终南山系华严思想是学系流派。属于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智俨、法藏、慧苑等人。杜顺与智俨在学系上没有任何关系。

  以文化圈, 也就是空间为基本立场构筑佛教学, 以这种方式来阐述真实的中国佛教学是可行的。这是笔者于 1989 年 4 月在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大成者李通玄的故乡寿阳县方山考察时领悟到的。

  这以后, 笔者在《中外日报》、《南都佛教》上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然而, 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一千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的中国华严思想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90 年7 月, 在中国五台山研究会与中外日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一次中日佛教学术研讨会上, 作者的这种主张受到关注, 日本华严学的泰斗镰田茂雄博士在会上对作者的观点表示理解。这就大大地激励着作者的继续研究。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的存在和意义

  从地域上看, 我们把东起阜平、龙泉关,西至管涔山天池; 南起寿阳方山, 北至北岳恒山的这一地区命名为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如果以现在的城市讲, 也就是东起石家庄,西至宁武; 南起太原, 北至大同的这一区域。

  五台山佛教的研究, 不单是五台山内的佛教研究, 而是从大视野出发对广义上的五台山佛教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点, 在中国佛教史以至东亚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晋时期,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以北地区的北岳恒山, 有僧人道安(312—385)在这里讲般若学, 最初确立了中国式的佛教。从这个意义上可知,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是中国佛教成立最早和最大的佛教文化圈。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东边据点石家庄附近的正定, 九世纪初, 就有临济宗的义玄(

   —867) 、赵州从谂(778—897)活跃在佛教舞台上; 南边据点交城县有中国净土宗的始祖昙鸾(476—542)、道绰(562—6450)为传播净土宗四处奔走, 道俗皆被教化。南宗禅最重要的典籍《六祖坛经》所讲的最根本的思想——性起思想, 也是来源于五台山佛教文化圈的五台山系华严思想。可以说,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孕育了禅、净土这一类代表中国佛教的民众性、实践性的佛教。它是以文殊信仰为中心, 以民众性、实践性为基础,由般若空观的思想所产生的文化圈。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特征和展开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产生的初始阶段, 有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叫灵辩(477—522), 他在五台山和太原的悬瓮山住锡, 著百卷《华严经论》。灵辩的华严思想是以空观为基础的华严思想。它显示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初始形态。

  另一位是五台山佛光寺的解脱(561—642)和弟子明曜(生没年不详)。虽然在教化民众方面他不及天台山的智 , 但他和弟子明曜共同修佛光观, 把空观扩展到宇宙的规模。可以说,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和民众性。这个基础是由解脱和明曜创建的。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大成者是李通玄(635—730)。李通玄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圈的南据点寿阳县方山修三圣圆融观(三圣圆融思想和三圣圆融观不是源于澄观, 而是源于李通玄, 由李通玄独创的), 又修宝色光明观(李通玄自已不叫佛光观, 而是叫自光观即自身发光明的三昧), 他还和附近村里的人们交流。直至今天, 在寿阳县还把当年孩子们迎接李通玄的河流、桥梁称作童子河、迎仙桥。李通玄住锡的方山, 人们把李通玄当作佛菩萨尊崇, 至今仍有许多石碑, 这些石碑纪录着李通玄的事迹。

  李通玄既重视以易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思想, 又特别重视《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 这是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民众化的重要原因, 证实这一事实的原始资料, 可以在太原文化圈内的交城县天宁寺和平定县的寿圣寺内看到。

  这种与民众共生、被民众所倾慕的事迹(石碑等), 在终南山系华严思想流派的人物中几乎没有。其代表人物法藏, 一直在武则天权力的支持下从事佛教活动而忘记了对自我存在的探求。他一直热衷于从理论上构筑华严教学, 没有接近民众, 所以, 关于被民众所倾慕的事迹(石碑)全然没有。

  哪一种华严思想扎根于中国的大地, 从真正意义上与中国民众接近呢

   通过以上的比较, 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 而非民众化的走向理论化的以智俨(602—668)、法藏、慧苑(生没年不详)为代表的终南山系华严思想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注重理论的研究、注重学系的流派, 所以有许多典籍保留下来。许多华严学徒没有跋涉中国的山野, 而是一味地纸上谈佛, 他们被这些典籍所迷惑, 所以他们不能认识到真正的中国华严思想。

  传统的华严教学把李通玄视为异端, 完全忽视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存在, 华严思想史也是一部空头理论、本末颠倒的思想史。

  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大成者李通玄的(思想核心是性无即万有、性无即妙用 大)用 的理事无碍的性起思想。这种性无的理是不可分、总相、全体的理, 从根本上讲这种思想来自于以虚空、光明作比喻、强调般若空观的《华严经》。李通玄的思想还受到僧肇所讲的“万物与我一体”、道生的理不可分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 李通玄的思想是以《华严经》思想为基础, 同时, 接受了“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老子思想和“易为无思无为、寂然无动、感而遂通天下”的周易思想, 再加上李通玄通过广阔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圈的荒凉山野而对大空间(大虚空)产生的自然感觉, 形成了性无即万有、性无即妙用的理事无碍的性起思想。

  不可分、总相、全体的理, 实际上就是一切皆无的理。一切皆无的理也就是性无的理。一切皆无就是无尽、无限的万有, 就是无尽、无限的妙用。这种性无即万有、性无即妙用的理事无碍的性起思想就是李通玄的华严思想, 也就是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核心。

  可以说, 这种思想是中国佛教达到的最高度的唯心思想,(唯心即与唯物对立的唯心思想)。730 年到750 年间, 有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流派的人物撰写了《还源观》。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 成为南宗禅《六祖坛经》和提倡禅净一致的永明延寿《宗镜录》的主导思想。

  从主体的立场上, 李通玄把性无即万有、性无即妙用称为根本普光明智、不动智,或者无依住智。我们众生本来就存在着这种智, 为了使这种智显现出来而每天在努力。这样的自我就是活着的真实的毗卢遮那、文殊、普贤、观音。这种思想来源于《如来出现品(性起品)》。李通玄的这种思想倡导教禅一致, 它成为奠定现代韩国佛教基础的普照国师知讷(1158—1210)的根本思想。

  从客体的立场上, 李通玄把性无即万有、性无即妙用称为一真法界。一切存在就是真实。这种思想是由李通玄所创立的。这种一真法界的思想成为贯穿中国华严思想的主导思想。澄观的华严思想来源于李通玄的华严思想。所以, 可以确认, 澄观是属于五台山系华严思想流派的人物。

  顺便提一下, 和尊崇文殊的五台山华严思想相比, 尊崇普贤的终南山系华严思想的根本特征是, 突破理事无碍的世界从理论上构筑事事无碍的世界。终南山系华严思想所讲的理事无碍的理倾向于个别、可分、部分的理。一般地说, 终南山华严思想缺乏空性的自觉, 而且以事事无碍为主, 所以它缺少实…

《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