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識得其中意,皆在尋常日用中。”〈淨行品〉可用來做爲吾人內心之明鏡,平日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藉由每一首偈子,可使吾人産生一種連貫的思慮觀想,不僅可做爲自心的內省,更可淨化吾人的心靈,使得佛法能與日常生活相互融攝,累積智慧和圓融的處世哲學,〈淨行品〉中的啓示,正教導我們可由周遭環境中的萬事萬物,學得一些可貴的心得。
在〈淨行品〉所提及的偈文中,和我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記載便屬于它對食、衣、住、行、娛、樂等各方面的描述,其各項略談如下所述:
(一)食:此一品經談“食”的方面有11首長偈1,例舉第118偈:“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我們如果吃到柔軟食時,應發願一切衆生都能“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心意柔軟是慈悲的另一面,也是暴戾恣雎的反面。現在社會上殺人的案子層出不窮,並且由殺人而至于分屍,其心腸之惡毒,不言可知。所以我們要常存大悲心,薰習暴戾之氣,來軟化我們的內心。
第117偈:“得不美食,當願衆生,莫不獲得,諸叁昧味”。我們如果得到不好的飯菜,勿起嗔心、貪心。應當發願,願一切衆生,不因不美食而動心,則可得叁昧(定)味。
第121偈:“若受味時,當願衆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我們在嘗味道時,應當隨時發願,願一切衆生與我,皆要“得佛上味,甘露滿足”。也就是能得佛之無上妙法。
(二)衣:此一品經談“衣”的方面有五首長偈2:例舉其中第37偈:“整衣束帶,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在整衣束帶時,而想到要檢束我們心理、行爲上的善根,不令它散失,才合乎佛弟子的身分。
第38偈:“若著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穿著上衣時,願一切衆生,因著法衣而爲衆生作殊勝福田,獲得殊勝善根,未來得至涅槃的彼岸。
(叁)住:此一品經談“住”的方面有五偈3:例舉其中第六偈:“若在宮室,當願衆生,入于聖地,永除穢欲。”當我有宮室可居時,我願一切衆生皆與我志同道合,而發心能與諸佛菩薩同生一處,得“永除穢欲”。
第27偈:“若入堂宇,當願衆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當我進入禅堂時,我願一切衆生都能明心見性,且能不動心。
(四)行:此一品經談“行”的方面有19偈4。例舉第八偈:“上升樓閣,當願衆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當我們上樓時,願一切衆生都能聽聞正法,且徹底明白宇宙萬有的真理。
第51偈:“見升高路,當願衆生,永出叁界,心無怯弱。”我們遇到高路,固然要奮勇直上,也但願一切衆生能出離叁界,作自度度人的賢聖,心中不要生起怯弱。
(五)娛:此一品經談“娛”的方面有2偈。例舉第2偈:“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我們獲得稱心如意的五欲,不要貪著。同時當願衆生,願衆生中如我一樣而獲得五欲者,要起厭離心。五欲汙染,當視之如被敵人射在身上的利箭,痛徹心肺。我們要設法拔除,身心才得安穩。
第5偈:“伎樂聚會,當願衆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娛屬于精神上的情緒,能夠陶冶我們的身心,但它也能使人作出違情逆意的事,所以我們要願衆生,用法來自娛,了知這些伎樂,只是一時因緣聚會,不久就會消散。
(六)樂:此一品經談“樂”的方面有五偈5。例舉第81偈:“見無樂著,當願衆生,有爲事中,心無所樂。”“無樂著”的人豁達大度,看世間的有爲諸法如過眼雲煙,不值得我們鈎心鬥角,用全力去爭取。我們遇到這一類的人,欽佩他的風度,贊成他的見解,所以發願,願一切衆生于“有爲事中,心無所樂”。佛陀也說過:“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82偈:“見歡樂人,當願衆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見到快樂的人,當願一切衆生都能常得安樂,而且歡喜供養佛,因爲供養佛可修福報。
在洗澡、上廁所時也要發願,例舉第44偈:“洗滌形穢,當願衆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我們在澡浴身體時,同時願一切衆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這是由洗身而轉到洗心。我們洗去心上的貪、嗔、癡、汙濁,而使其調柔,畢竟得到心無垢染,與佛相應。
第42偈:“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大小便溺是人身最肮髒龌龊的不淨,然而這個不淨,從何而來的呢?皆因衆生貪、嗔、癡、愛,尤其是情欲而産生的這個血肉之軀。有此肉軀,則不能不進飲食,大小便溺則勢所難免。所以我要發願,願一切衆生皆能棄舍貪、嗔、癡、惡見,而蠲除殺、盜、淫的有罪之法。
叁、〈淨行品〉中之十度波羅蜜
〈淨行品〉中的每一願心,皆是行門,且具十度齊修之功,因其所成行,皆施衆生,信位菩薩于布施度之修學,著重于布施心之啓發及對治悭貪煩惱上,如經中所說:“若有所施,當願衆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運用發起利益衆生之心願,來增長施舍心。
在戒波羅蜜的修行法,如經中第23願:“受學戒時,當願衆生,善學于戒,不作衆惡。”我既受戒、學戒,就要持戒,也願一切衆生,皆“善學于戒,不作衆惡。”于善法我們應當都要做,于惡事就得全盤放下。
能安忍于強軟兩境,此爲“忍辱”波羅蜜之行,如經中說:“見報恩人,當願衆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見背恩人,當願衆生,于有惡人,不加其報。”6
“精進”波羅蜜之行,如經中說:“詣大小師,當願衆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脫去俗服,當願衆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轭。”7若心不異緣,妙達性空即爲“禅定”波羅蜜之行,如經曰:“若敷床座,當願衆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結跏趺坐,當願衆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8若能善巧回轉即“慧”波羅蜜所成,如:“見不舍人,當願衆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見能舍人,當願衆生,永得舍離,叁惡道苦。”9凡所有見,皆願利物,即“方便”度之功,“若見樹華,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具叁十二。若見果實,當願衆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10善知藥病,決斷無差即具足“智”波羅蜜,“見疾病人,當願衆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11具足“力”度即能遠離一切罪惡,災難之侵襲,如經中說:“若在厄難,當願衆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12
陸、結論
一位初發心的信位菩薩,從朝至暮,從外出至回到住處,一舉一動、目見耳聞,皆在發願。願的範圍,不但願一切衆生,同時也以此自律。等于一根無形的繩索,拴住心猿意馬,使它由散動而趨于靜寂;由雜染而趨于純淨。如此,生生世世維持此一願念,未有不進入初住而位階十地。
印順導師認爲:“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等叁德”13,因此〈淨行品〉就具足了大乘佛法所要表達的菩薩之精神。
心爲一切法的本源,叁藏十二部經如此浩瀚,無不是在講修心,要知此心用于善則善,用于惡則惡,在本品中列有一百四十一願,皆屬日常生活中之事,非常的平實,在華嚴廣大的教海裏,皆不離此心而修,唯以心相印生活才是真佛法。(續完)
注解:
1 《大正藏》第十冊。頁70~71。有41、105、110、111、116~122偈。
2 《大正藏》第十冊。頁70~71,有7、16、37、38偈。
3《大正藏》第十冊。頁71,有6、27、29、34、107偈。
4《大正藏》第十冊。頁71,有8、24、31、35、36、42~46、51~58、126偈。
5《大正藏》第十冊。頁71。有5、80~83偈。
6《大正藏》第十冊。頁71b。〈淨行品〉第11。
7《大正藏》第十冊。頁71a。
8《大正藏》第十冊。頁70a。
9《大正藏》第十冊。頁71a。
10《大正藏》第十冊。頁71a。
11《大正藏》第十冊。頁71a~b。(同上)。
12《大正藏》第十冊。頁71,第11偈。
13印順法師。《成佛之道》,頁263。
《信位菩薩之淨行以《華嚴經》〈淨行品〉爲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