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位菩萨之净行以《华严经》 〈净行品〉为主(一)
◎华严专宗佛学研究所一年级学生 曾印珍
壹、前言
一、研究动机
在阅读《华严经
净行品》时,读到智首菩萨以一百一十问文殊师利菩萨“净化身口意三业之方法”,觉得修行首先就是要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进而行悲智双运的菩萨道,也因此使笔者选择〈净行品〉作为研究的主题,希望藉此机会了解它,另一方面也应当前圣严法师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相互呼应。
二、研究方法与文献笔者将用文献学和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以唐译《华严经》和澄观祖师撰的《华严经疏》为引用的文献方向。
三、预期达成之结果笔者预期使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并且能行悲智双运和十度齐修的普贤行,乃至“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1
贰、十信阶位于六位行法中之地位
在华严的行门当中,以六位行法为主要体系,所谓六位行法是指华严宗之修道阶位,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二、圆融相摄门。所谓次第行布门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由浅入深,阶位渐升之差别因果。其次,所谓圆融相摄门则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如经中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2。十信位是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也可说修行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十信法门具有解行德,因为入佛门大海,修无量法门,以信为首。
一、 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之十信
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二、 其它经典中之十信心
鸠摩罗什译之《仁王护国经》卷上〈菩萨教化品〉所列之十种为: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以之为习种性十心。《梵网经》卷上所列之十种为: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以之名坚信忍中之十发趣心。《楞严经》卷八称之为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参、信位菩萨与净行之关系
因信位菩萨要修十种心,分别是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在〈净行品〉中处处可见,在修信心方面,第八六愿:“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唯增善品,即是修精进,如第十四愿:“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在念心方面,要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第二十、二二愿:“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修慧方面如第二一愿:“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修定方面如第三一愿:“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施心方面如第九愿:“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修戒方面如第二六愿:“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护心方面如第十九愿:“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愿心方面,〈净行品〉的每一偈都是在发愿。回向心方面如第一二二愿:“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第一三七愿:“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信位菩萨是成佛的初基,〈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就是求其所便初机而易于受持者。触事留心,随时发愿,既吻合菩萨之悲智二轮,又可以透刚发信心的初机。
肆、净行之定义
净行者,如《华严经疏》卷十五上说: “ 梵云具折啰,此云所行,波利此云皆也,遍也;戍轮律提云清净也。谓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 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身、口、意三业,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发愿,而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以悲心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待续)。
【注】
1《八十华严》卷十四,《大正藏》第十册,页六九下。
2《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正藏》第三六册,页九下。
信位菩萨之净行— 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主(二)
◎曾印珍
另据《新华严经论》卷十六说:
“以无始诸见、无明、贪、嗔、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欲行长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于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便于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
从其离三业之过,而成其智,从其大愿而长大悲门。而悲能拔一切的苦,智能修一切的善。悲智相导,就如同人之双足,双运而无碍。
在其宗旨中,《华严经疏》卷十五说:“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成就普贤实德为趣。”在所历事之中,又说到:“始自出家,终于卧觉,皆事行也;知家性空,理行也;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此品是以事显理,并且以智为导来行大悲就是净,悲智两者同时运行是利益众生的净行。
因此上文中提到“净行”一语,在梵文就是清净我们所做的。也就是在我们所言、所行中,如何才能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伍、《华严经》中之净行
一、〈净行品〉的经文结构
在〈净行品〉经文一开始,智首菩萨以一百一十问“净化身口意三业之方法”,然后文殊菩萨以一百四十一愿行作回答。问到如何令身口意三业清净,并获得一切殊胜功德呢?文殊菩萨答曰:“善用其心,藉事启愿令其具足清净行相,使八万四千尘劳转为清净的愿行。”
〈净行品〉经文结构简单,大约可分为两段,首先为智首菩萨所问,其次为文殊师利菩萨所答。若再细分,可分为三段:第一为问答之人,第二为智首菩萨以一百一十问提出质疑,第三为文殊菩萨以一百四十一愿答其所问。
(一)本品中问答之人
首先经文中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智首菩萨是下方玻璃世界梵智佛的上首菩萨,所以智首菩萨表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智首菩萨之问,为“举德征因”,表示以本净自性为缘起之因,故现能问之相。而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净智妙慧之本体。以文殊菩萨为说法主,表一切诸佛“受用法乐智”为拣择行门之依据,以一百四十一大愿为根本净智之门,故现答主之相。换言之,以两位菩萨为问答者,就如澄观祖师云:“历事巧愿,必智为导故,事近旨远,唯妙德”1。
(二)智首菩萨的百问
在《华严经疏》卷十五,澄观祖师将智首菩萨所问共一百一十问,分为十一段,每段十问。列表如下2: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云何得身、语、意三业离过成德?)
第二段︰得堪传法器(云何得具足十事为法器?)
第三段︰成就众慧(云何得成就十慧为道体?)
第四段︰具道因缘(云何得十力以资道业?)
第五段︰于法善巧(云何得十善巧以利生?)
第六段︰修涅槃因(云何得七觉分三昧?)
第七段︰满菩萨行(云何得十波罗蜜?)
第八段︰得十力智(云何得成佛十种智力?)
第九段︰十王敬护(云何得天龙等十王敬护?)
第十段︰能为饶益 (云何得于一切众生十种饶益?)
第十一段︰超胜尊贵 (云何得成一切众生中最尊贵?)
(三)文殊的总别答
1.总答
文殊菩萨以一语遍答智首菩萨的一百一十问,此“一语”即为“善用其心”。在〈净行品〉中提到:“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文殊菩萨为教导众生善用其心,因而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愿。
2.别答
《华严经疏》将一百四十一愿分为︰
1.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2.十五愿—出家受戒愿
3.七愿—就坐禅观愿 4.六愿—明将行披挂愿
5.七愿—澡漱盥洗愿 6.五十五愿—明乞食道行愿
7.二十二愿—明到城乞食愿 8.五愿—明还归洗浴愿
9.十愿—明习诵旋礼愿 10.三愿—明寤寐安息愿
从这一百四十一愿中,了解一位修行菩萨道的行者,自初发心以来为众生,无有一念自求安乐,念念皆为众生,亦念念恒无间断之精进,趋向于一切智之觉,周顾十方,度一切众生(待续)。
【注】
1《华严经疏》卷十五,《大正藏》第三五册,页六一三上。
2继梦法师《华严经净行品剖裂玄义疏》,圆明出版社。
信位菩萨之净行— 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主(三)
◎ 曾印珍
二、〈净行品〉中的处世哲学
佛法并不是远离群众而独存的,而是要走向广大的人群去解除他们的烦恼和痛苦,所以太虚大师说:“佛法如如世法融,…
《信位菩萨之净行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