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位菩薩之淨行以《華嚴經》 〈淨行品〉爲主(一)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一年級學生 曾印珍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在閱讀《華嚴經
淨行品》時,讀到智首菩薩以一百一十問文殊師利菩薩“淨化身口意叁業之方法”,覺得修行首先就是要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進而行悲智雙運的菩薩道,也因此使筆者選擇〈淨行品〉作爲研究的主題,希望藉此機會了解它,另一方面也應當前聖嚴法師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相互呼應。
二、研究方法與文獻筆者將用文獻學和哲學的方法來研究,以唐譯《華嚴經》和澄觀祖師撰的《華嚴經疏》爲引用的文獻方向。
叁、預期達成之結果筆者預期使自己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並且能行悲智雙運和十度齊修的普賢行,乃至“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1
貳、十信階位于六位行法中之地位
在華嚴的行門當中,以六位行法爲主要體系,所謂六位行法是指華嚴宗之修道階位,有二門:一次第行布門、二、圓融相攝門。所謂次第行布門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由淺入深,階位漸升之差別因果。其次,所謂圓融相攝門則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如經中十信滿心,即攝五位而成正覺2。十信位是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也可說修行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十信法門具有解行德,因爲入佛門大海,修無量法門,以信爲首。
一、 菩薩璎珞本業經中之十信
依諸經典所舉,其名稱與順序略異。《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一)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叁)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四)定心,于事于義系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僞、輕躁、憶想分別。(五)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衆生,不專爲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八)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九)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十)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 其它經典中之十信心
鸠摩羅什譯之《仁王護國經》卷上〈菩薩教化品〉所列之十種爲: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以之爲習種性十心。《梵網經》卷上所列之十種爲:舍心、戒心、忍心、進心、定心、慧心、願心、護心、喜心、頂心,以之名堅信忍中之十發趣心。《楞嚴經》卷八稱之爲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進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住、願心住。
參、信位菩薩與淨行之關系
因信位菩薩要修十種心,分別是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在〈淨行品〉中處處可見,在修信心方面,第八六願:“見端正人,當願衆生,于佛菩薩,常生淨信。”唯增善品,即是修精進,如第十四願:“詣大小師,當願衆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在念心方面,要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第二十、二二願:“自歸于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于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修慧方面如第二一願:“自歸于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修定方面如第叁一願:“修行于定,當願衆生,以定伏心,究竟無余。”施心方面如第九願:“若有所施,當願衆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修戒方面如第二六願:“受具足戒,當願衆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護心方面如第十九願:“正出家時,當願衆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願心方面,〈淨行品〉的每一偈都是在發願。回向心方面如第一二二願:“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第一叁七願:“贊佛功德,當願衆生,衆德悉具,稱歎無盡。”
信位菩薩是成佛的初基,〈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就是求其所便初機而易于受持者。觸事留心,隨時發願,既吻合菩薩之悲智二輪,又可以透剛發信心的初機。
肆、淨行之定義
淨行者,如《華嚴經疏》卷十五上說: “ 梵雲具折啰,此雲所行,波利此雲皆也,遍也;戍輪律提雲清淨也。謂叁業隨事緣曆,名爲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爲清淨。” 淨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身、口、意叁業,所行之事,所曆之緣,都能隨時提高警覺、善巧發願,而防非止惡,成就叁業清淨,啓發利他之願行,以悲心利益衆生,是爲悲智雙運之行(待續)。
【注】
1《八十華嚴》卷十四,《大正藏》第十冊,頁六九下。
2《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大正藏》第叁六冊,頁九下。
信位菩薩之淨行— 以《華嚴經》〈淨行品〉爲主(二)
◎曾印珍
另據《新華嚴經論》卷十六說:
“以無始諸見、無明、貪、嗔、癡、愛,今已發菩提心,信樂正法頓翻諸見,成其大願,長大悲門;若但以叁空無相對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賢行故;欲行長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賢門,充法界行者,于一切見、聞、覺、知而無過失,便成萬行莊嚴;皆勤修習此一百四十大願門,便于生死海中見聞覺知一切諸行,悉皆清淨入普賢行故,故名淨行。”
從其離叁業之過,而成其智,從其大願而長大悲門。而悲能拔一切的苦,智能修一切的善。悲智相導,就如同人之雙足,雙運而無礙。
在其宗旨中,《華嚴經疏》卷十五說:“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悲智大行爲宗,成就普賢實德爲趣。”在所曆事之中,又說到:“始自出家,終于臥覺,皆事行也;知家性空,理行也;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智行也;以願導智,不滯自利,大悲行也。”此品是以事顯理,並且以智爲導來行大悲就是淨,悲智兩者同時運行是利益衆生的淨行。
因此上文中提到“淨行”一語,在梵文就是清淨我們所做的。也就是在我們所言、所行中,如何才能清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
伍、《華嚴經》中之淨行
一、〈淨行品〉的經文結構
在〈淨行品〉經文一開始,智首菩薩以一百一十問“淨化身口意叁業之方法”,然後文殊菩薩以一百四十一願行作回答。問到如何令身口意叁業清淨,並獲得一切殊勝功德呢?文殊菩薩答曰:“善用其心,藉事啓願令其具足清淨行相,使八萬四千塵勞轉爲清淨的願行。”
〈淨行品〉經文結構簡單,大約可分爲兩段,首先爲智首菩薩所問,其次爲文殊師利菩薩所答。若再細分,可分爲叁段:第一爲問答之人,第二爲智首菩薩以一百一十問提出質疑,第叁爲文殊菩薩以一百四十一願答其所問。
(一)本品中問答之人
首先經文中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清淨身、口、意叁業?智首菩薩是下方玻璃世界梵智佛的上首菩薩,所以智首菩薩表一切諸佛“法本自體、白淨無染”之智。智首菩薩之問,爲“舉德征因”,表示以本淨自性爲緣起之因,故現能問之相。而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淨智妙慧之本體。以文殊菩薩爲說法主,表一切諸佛“受用法樂智”爲揀擇行門之依據,以一百四十一大願爲根本淨智之門,故現答主之相。換言之,以兩位菩薩爲問答者,就如澄觀祖師雲:“曆事巧願,必智爲導故,事近旨遠,唯妙德”1。
(二)智首菩薩的百問
在《華嚴經疏》卷十五,澄觀祖師將智首菩薩所問共一百一十問,分爲十一段,每段十問。列表如下2:
第一段︰明叁業離過成德(雲何得身、語、意叁業離過成德?)
第二段︰得堪傳法器(雲何得具足十事爲法器?)
第叁段︰成就衆慧(雲何得成就十慧爲道體?)
第四段︰具道因緣(雲何得十力以資道業?)
第五段︰于法善巧(雲何得十善巧以利生?)
第六段︰修涅槃因(雲何得七覺分叁昧?)
第七段︰滿菩薩行(雲何得十波羅蜜?)
第八段︰得十力智(雲何得成佛十種智力?)
第九段︰十王敬護(雲何得天龍等十王敬護?)
第十段︰能爲饒益 (雲何得于一切衆生十種饒益?)
第十一段︰超勝尊貴 (雲何得成一切衆生中最尊貴?)
(叁)文殊的總別答
1.總答
文殊菩薩以一語遍答智首菩薩的一百一十問,此“一語”即爲“善用其心”。在〈淨行品〉中提到:“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
文殊菩薩爲教導衆生善用其心,因而提出了一百四十一願。
2.別答
《華嚴經疏》將一百四十一願分爲︰
1.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2.十五願—出家受戒願
3.七願—就坐禅觀願 4.六願—明將行披挂願
5.七願—澡漱盥洗願 6.五十五願—明乞食道行願
7.二十二願—明到城乞食願 8.五願—明還歸洗浴願
9.十願—明習誦旋禮願 10.叁願—明寤寐安息願
從這一百四十一願中,了解一位修行菩薩道的行者,自初發心以來爲衆生,無有一念自求安樂,念念皆爲衆生,亦念念恒無間斷之精進,趨向于一切智之覺,周顧十方,度一切衆生(待續)。
【注】
1《華嚴經疏》卷十五,《大正藏》第叁五冊,頁六一叁上。
2繼夢法師《華嚴經淨行品剖裂玄義疏》,圓明出版社。
信位菩薩之淨行— 以《華嚴經》〈淨行品〉爲主(叁)
◎ 曾印珍
二、〈淨行品〉中的處世哲學
佛法並不是遠離群衆而獨存的,而是要走向廣大的人群去解除他們的煩惱和痛苦,所以太虛大師說:“佛法如如世法融,…
《信位菩薩之淨行以《華嚴經》〈淨行品〉爲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