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而二,不一不二。這是「緣起」與「性起」的關系,也是華嚴宗最具特色的理論基礎。
(二)法界叁觀與四法界 華嚴宗旨雖甚深玄妙,所說多端,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宇宙萬象相即相入,此一物爲他萬物緣,他萬物爲此一物緣,自他相待相資,圓融無礙。爲明此事事無礙法界的無盡緣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法門。
華嚴初祖杜順和尚著作《華嚴法界觀門》,開顯實踐行的觀門,建立叁觀,用以彰顯觀行,悟入一真法界。
法界叁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其後開展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五祖宗密于《注華嚴法界觀門》說:「統惟一真法界,謂總赅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法,便成四種法界。」
前叁法界,總羅諸宗;第四種法界,特顯華嚴妙境。
前述「法界叁觀」是「能觀」,第二、叁、四種法界是「所觀」,由前面的「能觀」,透過「所觀」,而悟入一真法界。二祖智俨秉承師意,于「周遍含容觀」,更深入闡揚「六相」、「十玄」即爲「法界緣起」的內容、相狀。《華嚴經·十地品》中的「六相說」,是法界緣起的有力經證。世親菩薩著作《十地經論》,于其論中首先提出「六相」來說明《華嚴》的圓融無礙。法界叁觀與四法界的關聯: 1.真空觀:爲四法界中的理法界。真者以無虛妄念慮爲真,空者以無形質妨礙色相爲空。因凡夫見色誤認爲實,見空誤認爲斷空,以致困于迷途而不證得。今開真空觀,使觀色非實色,而舉體爲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始得免除一切情塵的束縛,而達空色無礙的境界。 于此觀法中,另開四句十門以闡釋之:
*1會色歸空觀:色非斷空門、色非真空門、色空非空門、色即是空門。(四門) *2明空即色觀:空非幻色門、空非實色門、空非空色門、空即是色門。(四門) *3空色無礙觀:即「觀色可以見空,觀空可以見色」,色、空二法,無障無礙。(一門) *4泯絕無寄觀:即「泯絕色空,離一切相」。(一門) 中唐詩人白居易,依此「真空觀」而作詩曰:「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 宋代夷門山廣智本嵩撰《法界觀叁十門頌》曰:「真空不壞有,離色非真空。警覺聲聞夢,豁開外道蒙。有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轉面觀諸法,都來一照中。」以上二詩對于真空觀都有深刻的描述。
2.理事無礙觀:即理事無礙法界。首先以理熔于事,最後則以事融于理,使理事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爲無礙。對真空之理可見,然對事卻未能盡了,故開啓理事無礙,使不可分的理均能圓融互攝于一塵,而可分限的事亦能通遍于法界,各種事理均能炳現無礙,雙融相即。理事無礙屬于境所觀的範圍,心則爲能觀的主體。若僅觀于諸事相,將會引起世俗的心,而執著于享樂的境;若僅觀于理,必引起出世的心,則恐局囿于喜愛無漏小果的境。理與事並觀,以達到熔融無礙的境界,使心無所偏執,自能悲智相導,而成就無住行,證入無住處。此觀亦分十門: *1理遍于事門:「能遍之理」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因「理遍于事」,故一成一切成。 *2事遍于理門:「能遍之事」有分限,「所遍之理」無分限。 *3依理成事門:說明事相依理而成,顯示緣起則性空。 *4事能顯理門:說明事虛而理實。如波是虛,水是實。 *5以理奪事門:于此說明佛與衆生,不增不減,世間真理,平等顯現,故事在理中,離理而無事相可得。 *6事能隱理門: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當「衆生相」顯現時,「法身」則隱。 *7真理即事門:如「水」即是「波」,水不動則無法顯示「濕」相。 *8事法即理門:夜摩偈雲:「諸法無差別,無有能知者。唯佛與佛知,智能究竟故。」 *9真理非事門:如「影像」依「鏡」而顯現,像有生滅變化,鏡體如如不動。 *10事法非理門:如《華嚴經》慚愧林菩薩雲:「如相與非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 以上十門,一、二門爲「理事相遍」,叁、四門爲「理事相成」,五、六門爲「理事相違」,七、八門爲「理事相即」,九、十門爲「理事相非」。十門義旨雖異,唯緣起同源,逆順自在,圓融無礙。
思存法師就「理事無礙觀」詠禅詩曰:「無相幾時雖有相,有余何處礙無余。妄言謂了非爲了,說夢雲虛是滯虛。雖雲空華空結果,甯妨幻水幻生魚?不禅不動常禅動,禅動熔融方契和。」此詩明「理事並觀」,達于圓融無礙。
3.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觀。周遍是普及一切色及非色處,含容即包含無外,無一法能超出此虛空的界。此觀以事望事,使觀全事之理均能隨同事法而一一可見,全理的事也能隨同理法而一一可容。就事事能遍能攝,交參自在,則一多無礙,大小兼容。此觀亦分十門:理如事門、事如理門、事含理事門、通局無礙門、廣狹無礙門、遍容無礙門、攝入無礙門、涉無礙門、相在無礙門、普融無礙門。「周遍含容觀」的十門,建立于「理事相如」的理念架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互涉無礙」爲其宗旨。 思存法師作禅詩雲:「萬德圓融一念心,念該九世已當今。色空互異二無別,性相交融兩不侵。山嶽匪高塵劫大,江湖非濬路還深。我宗事事元如此,君欲尋時試略尋。」于此說明每一事法均能如理融通,則可從每一差別事相中究其體用。
四祖澄觀認爲「此觀若成,叁觀齊收」,達于「澄心慮、絕攀緣」,而能悠遊于性海。
「叁觀」對「叁法界」,而不特別談「事法界」,這是因爲事法界複雜難陳,而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之。事法界是指我們日常所經驗的事象世界,而此世界的每一事象,均可成爲「叁觀」所依的基礎,簡約之,可分爲「十對」:
1.教義一對:教,能诠言教;義,所诠義理。 2.理事一對:理,恒常的理體;事,隨緣變遷的事象。 3.境智一對:境,所觀的境;智,能觀的智。 4.行位一對:行,實踐;位,依修行所進趣的階位。 5.因果一對:因,到佛果以前種種曆程;果,佛果境界。 6.依正一對:依,依報國土;正,居住于依報國土的形類正報。 7.體用一對:體,不變體性;用,隨應外物的活動、運用。 8.人法一對:人,能知、能觀的主體;法,所知、所觀的客體。 9.逆順一對:逆,逆法教化;順,順本性的法而教化。 10.感應一對:感,感得應理的當機衆生;應,隨應不同根機而應化。 以上十對是華嚴宗特有的組織,有深淺的差別,于一一事物之上,理路通達,十對同時相應,則爲「事事無礙」的圓融境界。
(叁)十玄門與六相圓融 1.十玄門即以十門開演法界緣起的相狀,說明萬物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原理。通達此義,乃可進入《華嚴》大經玄海,故名「玄門」。「十玄」之義,由華嚴二祖智俨承初祖杜順思想而創,叁祖法藏更于《五教章》中開演。因其所舉次第略有不同,因此以智俨所立爲「古十玄」,法藏所立爲「新十玄」。茲據「新十玄」,說明如次: *1.同時具足相應門:這是十玄門的總說,其余九門則是此門的別說。于此說明萬有豎窮于時間,橫遍于空間,相即相入,緣起一體。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同時相應,而過去含容現在、未來、現在、未來亦聯結于過去。無始、無終,前後相映,如「一滴海水,具百川味」,這是「全體性」原理。 *2.廣狹自在無礙門:此門以說明「空間」爲主。在有形的物體界,不能置巨物于微小物體;然在「事事無礙」法界,則能小中容大,狹中容廣,叁千世界亦能入一微塵,而不失各物性能。如「徑尺之鏡,見千裏影」,這是「超量性」原理。 *3.一多兼容不同門:此門以說明「用」爲主。一切萬有,同時相應,自、他相互容受;「一」中容多,「多」中攝一,「一」、「多」相入無礙。如「一室千燈,光光相涉」,這是「相入性」原理。 *4.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以說明「體」爲主。一切萬法在本體上空、有相即。「一」即一切,故「體同」而不壞差別相;「一切」即一,故不壞差別相而體「一」。 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這是「相即性」原理。
*5.隱密顯了俱成門:此門以說明「緣」爲主。隱密爲裏,顯了爲表;隱不離顯,顯不離隱,隱顯同時。若以「一」爲表,則「多」爲裏;反之,若以「多」爲表,則「一」爲裏,二者相互隱顯。如是,爲表爲裏,隱顯一體,故說「俱成」。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是「表裏性」原理。 *6微細兼容安立門:此門以說明「相」爲主。萬法兼容,所含之「多」,不改「多」的面目;所含之「大」,不壞「大」的相狀,自相宛然,同時齊顯。如「玻璃之瓶,盛多芥子」,這是「各存性」原理。 *7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以說明「喻」爲主。萬法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因陀羅網」無數明珠,互照互映,圓融無礙。如「兩鏡互照,傳耀相瀉」,這是「無盡性」原理。 *8托事顯法生解門:此門以說明「智」爲主。事事無礙,極其幽邃。所托「事相」,乃是所顯「法門」,雖一砂一石,無非甚深微妙緣起。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這是「具體性」原理。 *9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以說明「時間」爲主。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叁世亦各有叁世,故成九世;此九世互融互入,總成一世。其余九世與此總成的一世,合並爲十世。十世諸法,不出一念,長短無礙,念劫融即,相即相入,關聯不離,亦不失長短、前後等差別,故名「異成」。故「一夕之夢,翺翔百年」,這是「超時性」原理。 *10主伴圓明具德門:此門以說明「果」爲主。一塵生時,萬法隨之而生。任舉一法,皆是宇宙的全相,而成爲主、伴的關系。人有人的體系,物有物的體系。而每一體系,各有其法則,條理清晰,秩序井然。如「北辰所居,衆星拱之」,這是「主伴性」原理。 十玄表解如下:
同時具足相應門----全體性原理(總門) 廣狹自在無礙門----超量性原理(空門) 一多兼容不同門----相入性原理(用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相即性原理(體門) 隱密顯了俱成門----表裏性原理(緣門) 微細兼容安立門----各存性原理(相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無盡性原理(喻門) 托事顯法生解門----具體性原理(智門) 十世隔法異成門----超時性原理(時間門) 主伴圓明具德門----主伴性原理(果門) 以上十門是宇宙萬象所具備的法門,事事物物,相即相入,無礙自在,但其差別之相,曆然猶存。雖現差別,以有「重重無盡,緣起一體」的「用」,故觀「一微塵」而法界盡攝,「法界」亦悉攝于一塵,如此事事無礙,妙玄不可思議。 2.六相圓融諸法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之義,在十玄門中已略論及。唯其義理深湛,尤其圓融無礙的意旨,極難了知。此六相圓融法門,乃更進一步說明「無盡緣起」的所由。就凡夫所見「事相」而言,萬事表相各各隔礙,不具六相;若就聖眼所見諸法「體性」而言,則于一一「事相」中,具此「六相」而能圓融。由于「六相圓融」,所以諸法都是「一真法界」的「無盡緣起」。六相深義,出于《華嚴經》初地十六願中的第四願,二祖智俨取之以歸納「十玄」,使之由繁入簡,轉幽爲明。 六相爲: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在《五教章》中,首先列名略釋,其次以屋舍爲喻,以問答形式解釋其義。
*1總相:「一含多德故」。這是說一微塵中,含藏法界一切諸法;一行中,含具叁世一切萬行;一斷中,萬障具斷而無余。所以,一成而一切皆成。喻如梁、柱、瓦、石等集合,總成屋舍。 *2別相:「多德非一故」、「別依止總,滿彼總故」。從「圓融門」而說總相,從「行布門」則說爲別相。這是說一切諸法從其「德」言,有色、心等差別。喻如成一屋舍,有梁、柱、瓦、石等各別的相狀。 *3同相:「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這是說萬法諸緣和合而成一緣起之法,雖多義而互不相違。喻如梁、柱、瓦、石等,相互和合,成一屋舍,是合力而不相違背。 *4異相:「多義相望,各各異故」。這是說差別的諸法能調和成一體,不失其各部份特質,而呈別異的相狀。喻如梁、柱、瓦、石等,其形類、作用各異。 *5成相:「由此諸義,緣起成故」。這是說有別異特性的「異相」,能調和成「同相」。也就是各部份的相依、相資,而成全體。喻如梁、柱、瓦、石等聚合,成一屋舍。 *6壞相:「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這是說部份相依而成全體,雖曰壞相,實則並無破壞的意思。更明確地說,不動即壞。喻如成一屋舍的梁、柱、瓦、石等,各有所司,不動其位。各種因緣保持其獨立、分離狀態即爲壞相,而此壞相具有建設性,如缺此壞相,則不能成其獨特的成相。所以,壞相即成相,成相即壞相。 以上六相,如以金獅子爲喻,則:獅子即是總相;五根差別,是爲別相;五根俱從一緣而起,是爲同相;眼耳等各不相濫,是爲異相;諸根會合成獅子,是爲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爲壞相。
于此得知,六相是對一物作六方面的考察:
總、別以「能成」、「所成」相對,以所成的法爲「總」,能成的法爲「別」。
同、異是就其所成的法而言,本質相等的爲「同」,作用不同的爲「異」。
成、壞是依緣起而言,緣起的「用」所成就者爲「成」,條件不具足者爲「壞」。
由此可知,總、別是諸法的「體」;同、異是諸法的「相」;成、壞是緣起的「用」,各示同、別相成義理。
六相中,雖有總、別二相,同、異二相,成、壞二相的叁對,但總、同、成是從「平等」上立名,別、異、壞是從「差別」上立名。平等即圓融門,差別即行布門。平等與差別,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總相之外無別相,同相之外無異相,成相之外無壞相。總相即別相,別相即總相;同相即異相,異相即同相;成相即壞相,壞相即成相。如是,圓融不離行布,行布不離圓融;行布即圓融,圓融即行布,六相無礙,是名「六相圓融」。
一切諸法,無不具此六相,圓融自在,無礙即入,法法具足十玄無盡緣起,事事無礙法界窮一體圓融之妙,這就是華嚴一乘別教獨特「性起法門」。又此六相,依體、相、用叁大,分平等、差別二門,
《華嚴宗的思想及其教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