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而二,不一不二。这是「缘起」与「性起」的关系,也是华严宗最具特色的理论基础。
(二)法界三观与四法界 华严宗旨虽甚深玄妙,所说多端,其骨干则不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者,宇宙万象相即相入,此一物为他万物缘,他万物为此一物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为明此事事无碍法界的无尽缘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
华严初祖杜顺和尚著作《华严法界观门》,开显实践行的观门,建立三观,用以彰显观行,悟入一真法界。
法界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其后开展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五祖宗密于《注华严法界观门》说:「统惟一真法界,谓总赅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法,便成四种法界。」
前三法界,总罗诸宗;第四种法界,特显华严妙境。
前述「法界三观」是「能观」,第二、三、四种法界是「所观」,由前面的「能观」,透过「所观」,而悟入一真法界。二祖智俨秉承师意,于「周遍含容观」,更深入阐扬「六相」、「十玄」即为「法界缘起」的内容、相状。《华严经·十地品》中的「六相说」,是法界缘起的有力经证。世亲菩萨著作《十地经论》,于其论中首先提出「六相」来说明《华严》的圆融无碍。法界三观与四法界的关联: 1.真空观:为四法界中的理法界。真者以无虚妄念虑为真,空者以无形质妨碍色相为空。因凡夫见色误认为实,见空误认为断空,以致困于迷途而不证得。今开真空观,使观色非实色,而举体为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始得免除一切情尘的束缚,而达空色无碍的境界。 于此观法中,另开四句十门以阐释之:
*1会色归空观:色非断空门、色非真空门、色空非空门、色即是空门。(四门) *2明空即色观:空非幻色门、空非实色门、空非空色门、空即是色门。(四门) *3空色无碍观:即「观色可以见空,观空可以见色」,色、空二法,无障无碍。(一门) *4泯绝无寄观:即「泯绝色空,离一切相」。(一门) 中唐诗人白居易,依此「真空观」而作诗曰:「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宋代夷门山广智本嵩撰《法界观三十门颂》曰:「真空不坏有,离色非真空。警觉声闻梦,豁开外道蒙。有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转面观诸法,都来一照中。」以上二诗对于真空观都有深刻的描述。
2.理事无碍观:即理事无碍法界。首先以理熔于事,最后则以事融于理,使理事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为无碍。对真空之理可见,然对事却未能尽了,故开启理事无碍,使不可分的理均能圆融互摄于一尘,而可分限的事亦能通遍于法界,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理事无碍属于境所观的范围,心则为能观的主体。若仅观于诸事相,将会引起世俗的心,而执著于享乐的境;若仅观于理,必引起出世的心,则恐局囿于喜爱无漏小果的境。理与事并观,以达到熔融无碍的境界,使心无所偏执,自能悲智相导,而成就无住行,证入无住处。此观亦分十门: *1理遍于事门:「能遍之理」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因「理遍于事」,故一成一切成。 *2事遍于理门:「能遍之事」有分限,「所遍之理」无分限。 *3依理成事门:说明事相依理而成,显示缘起则性空。 *4事能显理门:说明事虚而理实。如波是虚,水是实。 *5以理夺事门:于此说明佛与众生,不增不减,世间真理,平等显现,故事在理中,离理而无事相可得。 *6事能隐理门: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当「众生相」显现时,「法身」则隐。 *7真理即事门:如「水」即是「波」,水不动则无法显示「湿」相。 *8事法即理门:夜摩偈云:「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唯佛与佛知,智能究竟故。」 *9真理非事门:如「影像」依「镜」而显现,像有生灭变化,镜体如如不动。 *10事法非理门:如《华严经》惭愧林菩萨云:「如相与非相,生死及涅槃,分别各不同。」 以上十门,一、二门为「理事相遍」,三、四门为「理事相成」,五、六门为「理事相违」,七、八门为「理事相即」,九、十门为「理事相非」。十门义旨虽异,唯缘起同源,逆顺自在,圆融无碍。
思存法师就「理事无碍观」咏禅诗曰:「无相几时虽有相,有余何处碍无余。妄言谓了非为了,说梦云虚是滞虚。虽云空华空结果,宁妨幻水幻生鱼?不禅不动常禅动,禅动熔融方契和。」此诗明「理事并观」,达于圆融无碍。
3.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观。周遍是普及一切色及非色处,含容即包含无外,无一法能超出此虚空的界。此观以事望事,使观全事之理均能随同事法而一一可见,全理的事也能随同理法而一一可容。就事事能遍能摄,交参自在,则一多无碍,大小兼容。此观亦分十门:理如事门、事如理门、事含理事门、通局无碍门、广狭无碍门、遍容无碍门、摄入无碍门、涉无碍门、相在无碍门、普融无碍门。「周遍含容观」的十门,建立于「理事相如」的理念架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互涉无碍」为其宗旨。 思存法师作禅诗云:「万德圆融一念心,念该九世已当今。色空互异二无别,性相交融两不侵。山岳匪高尘劫大,江湖非濬路还深。我宗事事元如此,君欲寻时试略寻。」于此说明每一事法均能如理融通,则可从每一差别事相中究其体用。
四祖澄观认为「此观若成,三观齐收」,达于「澄心虑、绝攀缘」,而能悠游于性海。
「三观」对「三法界」,而不特别谈「事法界」,这是因为事法界复杂难陈,而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之。事法界是指我们日常所经验的事象世界,而此世界的每一事象,均可成为「三观」所依的基础,简约之,可分为「十对」:
1.教义一对:教,能诠言教;义,所诠义理。 2.理事一对:理,恒常的理体;事,随缘变迁的事象。 3.境智一对:境,所观的境;智,能观的智。 4.行位一对:行,实践;位,依修行所进趣的阶位。 5.因果一对:因,到佛果以前种种历程;果,佛果境界。 6.依正一对:依,依报国土;正,居住于依报国土的形类正报。 7.体用一对:体,不变体性;用,随应外物的活动、运用。 8.人法一对:人,能知、能观的主体;法,所知、所观的客体。 9.逆顺一对:逆,逆法教化;顺,顺本性的法而教化。 10.感应一对:感,感得应理的当机众生;应,随应不同根机而应化。 以上十对是华严宗特有的组织,有深浅的差别,于一一事物之上,理路通达,十对同时相应,则为「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
(三)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1.十玄门即以十门开演法界缘起的相状,说明万物同体,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原理。通达此义,乃可进入《华严》大经玄海,故名「玄门」。「十玄」之义,由华严二祖智俨承初祖杜顺思想而创,三祖法藏更于《五教章》中开演。因其所举次第略有不同,因此以智俨所立为「古十玄」,法藏所立为「新十玄」。兹据「新十玄」,说明如次: *1.同时具足相应门:这是十玄门的总说,其余九门则是此门的别说。于此说明万有竖穷于时间,横遍于空间,相即相入,缘起一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同时相应,而过去含容现在、未来、现在、未来亦联结于过去。无始、无终,前后相映,如「一滴海水,具百川味」,这是「全体性」原理。 *2.广狭自在无碍门:此门以说明「空间」为主。在有形的物体界,不能置巨物于微小物体;然在「事事无碍」法界,则能小中容大,狭中容广,三千世界亦能入一微尘,而不失各物性能。如「径尺之镜,见千里影」,这是「超量性」原理。 *3.一多兼容不同门:此门以说明「用」为主。一切万有,同时相应,自、他相互容受;「一」中容多,「多」中摄一,「一」、「多」相入无碍。如「一室千灯,光光相涉」,这是「相入性」原理。 *4.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以说明「体」为主。一切万法在本体上空、有相即。「一」即一切,故「体同」而不坏差别相;「一切」即一,故不坏差别相而体「一」。 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这是「相即性」原理。
*5.隐密显了俱成门:此门以说明「缘」为主。隐密为里,显了为表;隐不离显,显不离隐,隐显同时。若以「一」为表,则「多」为里;反之,若以「多」为表,则「一」为里,二者相互隐显。如是,为表为里,隐显一体,故说「俱成」。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这是「表里性」原理。 *6微细兼容安立门:此门以说明「相」为主。万法兼容,所含之「多」,不改「多」的面目;所含之「大」,不坏「大」的相状,自相宛然,同时齐显。如「玻璃之瓶,盛多芥子」,这是「各存性」原理。 *7因陀罗网境界门:此门以说明「喻」为主。万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因陀罗网」无数明珠,互照互映,圆融无碍。如「两镜互照,传耀相泻」,这是「无尽性」原理。 *8托事显法生解门:此门以说明「智」为主。事事无碍,极其幽邃。所托「事相」,乃是所显「法门」,虽一砂一石,无非甚深微妙缘起。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这是「具体性」原理。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以说明「时间」为主。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亦各有三世,故成九世;此九世互融互入,总成一世。其余九世与此总成的一世,合并为十世。十世诸法,不出一念,长短无碍,念劫融即,相即相入,关联不离,亦不失长短、前后等差别,故名「异成」。故「一夕之梦,翱翔百年」,这是「超时性」原理。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此门以说明「果」为主。一尘生时,万法随之而生。任举一法,皆是宇宙的全相,而成为主、伴的关系。人有人的体系,物有物的体系。而每一体系,各有其法则,条理清晰,秩序井然。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这是「主伴性」原理。 十玄表解如下:
同时具足相应门----全体性原理(总门) 广狭自在无碍门----超量性原理(空门) 一多兼容不同门----相入性原理(用门) 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性原理(体门) 隐密显了俱成门----表里性原理(缘门) 微细兼容安立门----各存性原理(相门) 因陀罗网境界门----无尽性原理(喻门) 托事显法生解门----具体性原理(智门) 十世隔法异成门----超时性原理(时间门) 主伴圆明具德门----主伴性原理(果门) 以上十门是宇宙万象所具备的法门,事事物物,相即相入,无碍自在,但其差别之相,历然犹存。虽现差别,以有「重重无尽,缘起一体」的「用」,故观「一微尘」而法界尽摄,「法界」亦悉摄于一尘,如此事事无碍,妙玄不可思议。 2.六相圆融诸法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在十玄门中已略论及。唯其义理深湛,尤其圆融无碍的意旨,极难了知。此六相圆融法门,乃更进一步说明「无尽缘起」的所由。就凡夫所见「事相」而言,万事表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诸法「体性」而言,则于一一「事相」中,具此「六相」而能圆融。由于「六相圆融」,所以诸法都是「一真法界」的「无尽缘起」。六相深义,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六愿中的第四愿,二祖智俨取之以归纳「十玄」,使之由繁入简,转幽为明。 六相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在《五教章》中,首先列名略释,其次以屋舍为喻,以问答形式解释其义。
*1总相:「一含多德故」。这是说一微尘中,含藏法界一切诸法;一行中,含具三世一切万行;一断中,万障具断而无余。所以,一成而一切皆成。喻如梁、柱、瓦、石等集合,总成屋舍。 *2别相:「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从「圆融门」而说总相,从「行布门」则说为别相。这是说一切诸法从其「德」言,有色、心等差别。喻如成一屋舍,有梁、柱、瓦、石等各别的相状。 *3同相:「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这是说万法诸缘和合而成一缘起之法,虽多义而互不相违。喻如梁、柱、瓦、石等,相互和合,成一屋舍,是合力而不相违背。 *4异相:「多义相望,各各异故」。这是说差别的诸法能调和成一体,不失其各部份特质,而呈别异的相状。喻如梁、柱、瓦、石等,其形类、作用各异。 *5成相:「由此诸义,缘起成故」。这是说有别异特性的「异相」,能调和成「同相」。也就是各部份的相依、相资,而成全体。喻如梁、柱、瓦、石等聚合,成一屋舍。 *6坏相:「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这是说部份相依而成全体,虽曰坏相,实则并无破坏的意思。更明确地说,不动即坏。喻如成一屋舍的梁、柱、瓦、石等,各有所司,不动其位。各种因缘保持其独立、分离状态即为坏相,而此坏相具有建设性,如缺此坏相,则不能成其独特的成相。所以,坏相即成相,成相即坏相。 以上六相,如以金狮子为喻,则:狮子即是总相;五根差别,是为别相;五根俱从一缘而起,是为同相;眼耳等各不相滥,是为异相;诸根会合成狮子,是为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为坏相。
于此得知,六相是对一物作六方面的考察:
总、别以「能成」、「所成」相对,以所成的法为「总」,能成的法为「别」。
同、异是就其所成的法而言,本质相等的为「同」,作用不同的为「异」。
成、坏是依缘起而言,缘起的「用」所成就者为「成」,条件不具足者为「坏」。
由此可知,总、别是诸法的「体」;同、异是诸法的「相」;成、坏是缘起的「用」,各示同、别相成义理。
六相中,虽有总、别二相,同、异二相,成、坏二相的三对,但总、同、成是从「平等」上立名,别、异、坏是从「差别」上立名。平等即圆融门,差别即行布门。平等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总相之外无别相,同相之外无异相,成相之外无坏相。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同相即异相,异相即同相;成相即坏相,坏相即成相。如是,圆融不离行布,行布不离圆融;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六相无碍,是名「六相圆融」。
一切诸法,无不具此六相,圆融自在,无碍即入,法法具足十玄无尽缘起,事事无碍法界穷一体圆融之妙,这就是华严一乘别教独特「性起法门」。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三大,分平等、差别二门,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