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P2

  ..续本文上一页乘无尽之义,故须寄托于三乘而显无尽义。  *2由于如来的善巧方便,施设前后次第,以引三乘之机,回入一乘。  *3小乘、三乘等差别,是由于机性偏执而分,在《华严经》里,如无「小」、「三」等法,乃无法使三乘等人入一乘门,故须立寄显之说。  这里所说的同教,是指海印定内的法门,所以叫做「定内同教」。其名目虽同三乘,但其义理也是无尽的一乘教。另一方面,世尊出定,至鹿野苑,从《阿含》乃至《法华》、《涅槃》的末教之中,也有三、一和合的说法,这叫做「定外同教」。

  「定内同教」与「定外同教」义趣不同,前者为三乘差别的分际,因众生拘执自得之法为究竟,不能够体会无尽圆融之理;后者由于如来的善巧方便,根本的一法,随顺机性而流露为枝末的教法。定外同教是针对「根机」所说,「定内同教」是以其「教法」为主,两者都是深入「一乘别教」的方便法门。

  同、别二教,各开二门,而网罗三乘、一乘,把佛陀一代教法摄在同、别二教范畴,再将同、别二教归于无碍的「一乘圆教」,而一切法门不出华严教海,这是「绝对的判教」。

  五教之中,始教与终教,其信解行法均依「言」而显「理」;其立位次第,由微而著,故名渐教。又《维摩》等经,绝言显理,不立阶位;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妄心不生即名佛,故名顿教。

  渐教、顿教均属三乘教,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得之法。第一教是小乘教,第二教至第五教是大乘教,而第五圆教又是一乘教。

  2.十宗  就十宗所立而言,初祖杜顺和尚撰《五教止观》,虽有第一门「法有我无门」所属小乘教,唯其小乘并未配合于前六宗,至三祖法藏时,首开五教为十宗。也就是依佛陀所说的义理区别为:

  *1我法俱有宗:由人天乘与小乘中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经部等所立。人天乘有「已入佛法」与「未入佛法」二类,此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佛陀说五戒十善等法,以教化人天,顺俗情而未说「我空」、「法空」之理,所以是「我法俱有」。又犊子等部将一切法分为三聚:有为聚法、无为聚法及非二聚法。其中前二聚是法,后一聚是我。又立五法藏:过去藏、现在藏、未来藏、无为藏、不可说藏。前四藏为法,第五藏为我。以此五藏总说为「我」。  *2法有我无宗:说一切诸法通于三世,其体恒有,故立法为实有,并不执我。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部派,均属此。  *3法无去来宗:过去及未来诸法,体、用俱无,惟现在诸有为法与无为法为有。这是大众、说转、鸡胤、制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饮光等部的说法。  *4现通假实宗:这是说假部所立的宗旨。此部认为「过去」、「未来」无实体,「现在」的有为法中也有假、有实。在五蕴中者为实,在十二处、十八界者为假。因为五蕴本身并无「根」、「境」相对,不分所依、所缘,直接以一切物质为「色」,以一切领纳心为「受」,乃至以一切心王为「识」,所以是实;而六根、六境是相对的「假」法,并不直接举示诸法是相对而非绝对,所以是假,十八界亦然。《成实论》等,属此类看法。  *5俗妄真实宗:是说出世部等所立的宗旨。此部认为世俗法是虚妄,出世法为真实。意谓世间法从颠倒起,因颠倒而生烦恼,因烦恼而生业,从业而生果,此皆虚妄不实。所以世间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出世法则与道相应,认为「道」与「道果」皆实有。  *6诸法但名宗:是一说部等所立的宗旨。一切诸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有世间必有出世间,相对法故;世间既然是虚妄,出世间亦无实体,相对法故。这是小乘中的至极教。  *7一切皆空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始教(空始教)。在「无相大乘」里,一切诸法,不论有漏、无漏,皆空、无相。「诸法但名宗」是「析有明空」的空,而此「一切皆空宗」是「即有是空」的空,《般若经》及三论属此类之空。  *8真德不空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德,迷、妄、染、净一切诸法,都从「真如」缘起。而真如之「理」,与万有之「事」,无碍熔融。《维摩》、《胜鬘》、《楞伽》、《起信》、《宝性》、《佛性》等经论属此。  *9相想俱绝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顿教。「相」是所缘的境相,「想」是能缘的心想,即客观的「对象」,与主观的「能取」泯亡,一念不生即佛,绝离一切言说,理性顿显之境即是。《维摩经》属此,是语观双绝的法门。  *10圆明具德宗:相当于五教中的一乘圆教。圆满显现法界自体所具德用的无尽缘起妙理,主伴具足,圆融自在,故云「圆明具德」。《华严经》属此。  前六宗即小乘教,第七至第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的教旨。另据澄观大师的《华严玄谈》卷八所载:*7为三性空有宗,是为主张三性、三无性的相始教;*8为真空绝相宗,相当于前述的相想俱绝宗;*9为空有无碍宗,相当于真德不空宗;*10为圆融具德宗,相当于圆明具德宗。对于法藏的以性相融会(承认本体与现象间融合一致)为主,澄观大师则表示性相决判(主张本体与现象有所区别)。  前述五教与十宗的关系,表列如下:

  二、华严宗的思想

  (一)缘起与性起  性起缘起,是华严宗所立的两种法门。

  据华严宗的说法,当宇宙诸法现起时,由「佛因位」的立场言,称为缘起,即「因缘生起」的意思;若由「佛果位」而言,以其由悟界的本性产生,则称性起。

  华严三祖法藏又结合判教,将缘起归纳为四种,即:于小乘教说业感缘起,于大乘始教说赖耶缘起,于大乘终教说如来藏缘起,于圆教说法界缘起。而唯独顿教因是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无缘起之说。

  1.业感缘起:以小乘「有部」为主,说明以每个人的惑业力,招引世间的相状,从十二因缘贯串过去、现在、未来,同时破斥当时许多外道的偶然说、宿命说及天神说。  2.赖耶缘起:以「种子说」为主。「阿赖耶」有「藏」的功能,同时也是「种子」的含意。种子分为两种:一为名言种子,二为业种子。「名言种子」展开客观世界,「业种子」招感苦乐的主观世界。「阿赖耶识」成为色、心二法的统一本体,又是一切种子的保存者,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互为因果,而展转于轮回。  3.如来藏缘起:以《起信论》所说真如、如来藏为主,说明本心的相状,于此「如来藏」而开展万法,并以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麤(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作详细解说。如来藏心中,受无明的风吹起,即现起主、客观的对立,此为三细;再以客观的认识与主观的执著,相互交集,因之而受对立外境的束缚,由此引起生灭的苦恼,此为六麤。《起信论》中,由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说明流转、还灭关系,对治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还归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  4.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基于《华严经》所说。谓万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  三祖法藏大师在原有的华严「一心法界说」之上,进一步组织「十重唯识」,将溯源于印度,以对立发展为形态的各种说法,糅和「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说,加以统一,由此加强了无尽缘起的奥义。十重唯识即:

  1.相见俱存唯识:虽有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之别,但二者皆由心所变现,故主观与客观俱存乎一心。  2.摄相归见唯识:客观乃是随主观的作用所显现者,故包摄于主观的心、心所(精神作用)中。  3.摄数归王唯识:心、心所之中,心所是依心王而起,无独立的自体,故由心王所变,谓一切摄归于心王。  4.以末归本唯识:心王之中,七转识离本识(第八识)之外无有别体,故归纳于本识。  5.摄相归性唯识:以上四种唯识之说,是就识的相状而言。惟此识的相状乃真如随缘所现,故自其本性而言,不外是本觉的如来藏。  6.转真成事唯识:前惟以真如为其本性而言,今则以真如之理随染净之缘,而显现种种有为法。  7.理事俱融唯识:本体的真如理与现象诸法的事,相互融合。  8.融事相入唯识:即现象(事)相互融合无碍。  9.全事相即唯识:前乃就事的作用,论其相入,此言诸事之体互为一体,一即一切。  10.帝网无碍唯识:如因陀罗网的彼此相映而无尽,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复有一切,故重重无尽。  华严宗以「真如」、「如来藏」作为「识」的本体,「八识」的「相」,皆由真如随缘的变现,因此主张性相融通、不变随缘、理事圆融、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与唯识宗主张「八识各有自体」、「性相不一」不同。

  「性起」一词,初见于《六十华严·宝王如来性起品》,根据本品所说,性起属果,是卢舍那佛的法门;根据〈普贤行愿品〉所说,缘起属因,是普贤法门。  一切法随顺其真实本性而显现,并应众生的根机、能力生起作用,即为性起。如智俨于《华严孔目章》卷四所说,悟的本体(性)本来具足于众生心中,而于现在显现(起)。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中,分为人、法二种解释:  1.从不变的佛之本性显现教化的作用,即如来的性起。  2.真理本身起作用,即如来为性起。  此外,又举示理、行、果等三义:

  1.理性起,万有本来真实的本性(理性)依智而显现。  2.行性起,闻教而起行、成果。  3.果性起,完成佛果而起教化的作用。换句话说,宇宙万法乃性起的「果体」,其理、行则为性起的「起用」,这是果佛的说法。  华严宗主张「普贤因位」为「能证」,「如来果位」为「所证」,「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由此开展出与普贤行相应的「法界缘起」,和与如来境相应的「果海性起」。也就是从「相」上说「缘起」,从「性」上说「性起」,因此「缘起」与「性起」,二而一,…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