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無盡之義,故須寄托于叁乘而顯無盡義。 *2由于如來的善巧方便,施設前後次第,以引叁乘之機,回入一乘。 *3小乘、叁乘等差別,是由于機性偏執而分,在《華嚴經》裏,如無「小」、「叁」等法,乃無法使叁乘等人入一乘門,故須立寄顯之說。 這裏所說的同教,是指海印定內的法門,所以叫做「定內同教」。其名目雖同叁乘,但其義理也是無盡的一乘教。另一方面,世尊出定,至鹿野苑,從《阿含》乃至《法華》、《涅槃》的末教之中,也有叁、一和合的說法,這叫做「定外同教」。
「定內同教」與「定外同教」義趣不同,前者爲叁乘差別的分際,因衆生拘執自得之法爲究竟,不能夠體會無盡圓融之理;後者由于如來的善巧方便,根本的一法,隨順機性而流露爲枝末的教法。定外同教是針對「根機」所說,「定內同教」是以其「教法」爲主,兩者都是深入「一乘別教」的方便法門。
同、別二教,各開二門,而網羅叁乘、一乘,把佛陀一代教法攝在同、別二教範疇,再將同、別二教歸于無礙的「一乘圓教」,而一切法門不出華嚴教海,這是「絕對的判教」。
五教之中,始教與終教,其信解行法均依「言」而顯「理」;其立位次第,由微而著,故名漸教。又《維摩》等經,絕言顯理,不立階位;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妄心不生即名佛,故名頓教。
漸教、頓教均屬叁乘教,指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所得之法。第一教是小乘教,第二教至第五教是大乘教,而第五圓教又是一乘教。
2.十宗 就十宗所立而言,初祖杜順和尚撰《五教止觀》,雖有第一門「法有我無門」所屬小乘教,唯其小乘並未配合于前六宗,至叁祖法藏時,首開五教爲十宗。也就是依佛陀所說的義理區別爲:
*1我法俱有宗:由人天乘與小乘中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經部等所立。人天乘有「已入佛法」與「未入佛法」二類,此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佛陀說五戒十善等法,以教化人天,順俗情而未說「我空」、「法空」之理,所以是「我法俱有」。又犢子等部將一切法分爲叁聚:有爲聚法、無爲聚法及非二聚法。其中前二聚是法,後一聚是我。又立五法藏:過去藏、現在藏、未來藏、無爲藏、不可說藏。前四藏爲法,第五藏爲我。以此五藏總說爲「我」。 *2法有我無宗:說一切諸法通于叁世,其體恒有,故立法爲實有,並不執我。說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等部派,均屬此。 *3法無去來宗:過去及未來諸法,體、用俱無,惟現在諸有爲法與無爲法爲有。這是大衆、說轉、雞胤、製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飲光等部的說法。 *4現通假實宗:這是說假部所立的宗旨。此部認爲「過去」、「未來」無實體,「現在」的有爲法中也有假、有實。在五蘊中者爲實,在十二處、十八界者爲假。因爲五蘊本身並無「根」、「境」相對,不分所依、所緣,直接以一切物質爲「色」,以一切領納心爲「受」,乃至以一切心王爲「識」,所以是實;而六根、六境是相對的「假」法,並不直接舉示諸法是相對而非絕對,所以是假,十八界亦然。《成實論》等,屬此類看法。 *5俗妄真實宗:是說出世部等所立的宗旨。此部認爲世俗法是虛妄,出世法爲真實。意謂世間法從顛倒起,因顛倒而生煩惱,因煩惱而生業,從業而生果,此皆虛妄不實。所以世間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出世法則與道相應,認爲「道」與「道果」皆實有。 *6諸法但名宗:是一說部等所立的宗旨。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有世間必有出世間,相對法故;世間既然是虛妄,出世間亦無實體,相對法故。這是小乘中的至極教。 *7一切皆空宗:相當于五教中的大乘始教(空始教)。在「無相大乘」裏,一切諸法,不論有漏、無漏,皆空、無相。「諸法但名宗」是「析有明空」的空,而此「一切皆空宗」是「即有是空」的空,《般若經》及叁論屬此類之空。 *8真德不空宗:相當于五教中的大乘終教。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德,迷、妄、染、淨一切諸法,都從「真如」緣起。而真如之「理」,與萬有之「事」,無礙熔融。《維摩》、《勝鬘》、《楞伽》、《起信》、《寶性》、《佛性》等經論屬此。 *9相想俱絕宗:相當于五教中的大乘頓教。「相」是所緣的境相,「想」是能緣的心想,即客觀的「對象」,與主觀的「能取」泯亡,一念不生即佛,絕離一切言說,理性頓顯之境即是。《維摩經》屬此,是語觀雙絕的法門。 *10圓明具德宗:相當于五教中的一乘圓教。圓滿顯現法界自體所具德用的無盡緣起妙理,主伴具足,圓融自在,故雲「圓明具德」。《華嚴經》屬此。 前六宗即小乘教,第七至第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第十即華嚴的教旨。另據澄觀大師的《華嚴玄談》卷八所載:*7爲叁性空有宗,是爲主張叁性、叁無性的相始教;*8爲真空絕相宗,相當于前述的相想俱絕宗;*9爲空有無礙宗,相當于真德不空宗;*10爲圓融具德宗,相當于圓明具德宗。對于法藏的以性相融會(承認本體與現象間融合一致)爲主,澄觀大師則表示性相決判(主張本體與現象有所區別)。 前述五教與十宗的關系,表列如下:
二、華嚴宗的思想
(一)緣起與性起 性起緣起,是華嚴宗所立的兩種法門。
據華嚴宗的說法,當宇宙諸法現起時,由「佛因位」的立場言,稱爲緣起,即「因緣生起」的意思;若由「佛果位」而言,以其由悟界的本性産生,則稱性起。
華嚴叁祖法藏又結合判教,將緣起歸納爲四種,即:于小乘教說業感緣起,于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于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于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1.業感緣起:以小乘「有部」爲主,說明以每個人的惑業力,招引世間的相狀,從十二因緣貫串過去、現在、未來,同時破斥當時許多外道的偶然說、宿命說及天神說。 2.賴耶緣起:以「種子說」爲主。「阿賴耶」有「藏」的功能,同時也是「種子」的含意。種子分爲兩種:一爲名言種子,二爲業種子。「名言種子」展開客觀世界,「業種子」招感苦樂的主觀世界。「阿賴耶識」成爲色、心二法的統一本體,又是一切種子的保存者,以「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爲因果,而展轉于輪回。 3.如來藏緣起:以《起信論》所說真如、如來藏爲主,說明本心的相狀,于此「如來藏」而開展萬法,並以叁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麤(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作詳細解說。如來藏心中,受無明的風吹起,即現起主、客觀的對立,此爲叁細;再以客觀的認識與主觀的執著,相互交集,因之而受對立外境的束縛,由此引起生滅的苦惱,此爲六麤。《起信論》中,由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說明流轉、還滅關系,對治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還歸于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4.法界緣起:這是華嚴宗基于《華嚴經》所說。謂萬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叁祖法藏大師在原有的華嚴「一心法界說」之上,進一步組織「十重唯識」,將溯源于印度,以對立發展爲形態的各種說法,糅和「賴耶緣起」與「真如緣起」說,加以統一,由此加強了無盡緣起的奧義。十重唯識即:
1.相見俱存唯識:雖有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之別,但二者皆由心所變現,故主觀與客觀俱存乎一心。 2.攝相歸見唯識:客觀乃是隨主觀的作用所顯現者,故包攝于主觀的心、心所(精神作用)中。 3.攝數歸王唯識:心、心所之中,心所是依心王而起,無獨立的自體,故由心王所變,謂一切攝歸于心王。 4.以末歸本唯識:心王之中,七轉識離本識(第八識)之外無有別體,故歸納于本識。 5.攝相歸性唯識:以上四種唯識之說,是就識的相狀而言。惟此識的相狀乃真如隨緣所現,故自其本性而言,不外是本覺的如來藏。 6.轉真成事唯識:前惟以真如爲其本性而言,今則以真如之理隨染淨之緣,而顯現種種有爲法。 7.理事俱融唯識:本體的真如理與現象諸法的事,相互融合。 8.融事相入唯識:即現象(事)相互融合無礙。 9.全事相即唯識:前乃就事的作用,論其相入,此言諸事之體互爲一體,一即一切。 10.帝網無礙唯識:如因陀羅網的彼此相映而無盡,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複有一切,故重重無盡。 華嚴宗以「真如」、「如來藏」作爲「識」的本體,「八識」的「相」,皆由真如隨緣的變現,因此主張性相融通、不變隨緣、理事圓融、事事無礙、重重無盡。與唯識宗主張「八識各有自體」、「性相不一」不同。
「性起」一詞,初見于《六十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根據本品所說,性起屬果,是盧舍那佛的法門;根據〈普賢行願品〉所說,緣起屬因,是普賢法門。 一切法隨順其真實本性而顯現,並應衆生的根機、能力生起作用,即爲性起。如智俨于《華嚴孔目章》卷四所說,悟的本體(性)本來具足于衆生心中,而于現在顯現(起)。法藏于《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中,分爲人、法二種解釋: 1.從不變的佛之本性顯現教化的作用,即如來的性起。 2.真理本身起作用,即如來爲性起。 此外,又舉示理、行、果等叁義:
1.理性起,萬有本來真實的本性(理性)依智而顯現。 2.行性起,聞教而起行、成果。 3.果性起,完成佛果而起教化的作用。換句話說,宇宙萬法乃性起的「果體」,其理、行則爲性起的「起用」,這是果佛的說法。 華嚴宗主張「普賢因位」爲「能證」,「如來果位」爲「所證」,「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由此開展出與普賢行相應的「法界緣起」,和與如來境相應的「果海性起」。也就是從「相」上說「緣起」,從「性」上說「性起」,因此「緣起」與「性起」,二而一,…
《華嚴宗的思想及其教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