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一、华严宗的判教体系

  「教相判释」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比之于世界其它各佛教传承的国家,也可说是独一无二的特色。也由于有祖师大德的「判教」(依佛陀教说的时地、形式、次第、内容而分类、整理,形成体系),才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渐次成立。其中又以华严的「五教十宗判」、天台的「五时八教判」及唯识的「三教八宗判」最为杰出。  华严宗大成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全盛时期,不论就中国文化的全体发展而言,或以佛教文化独立而观,均可见其成果。

  佛教宗派的成立,大都在唐代完成。若以判教的整体宏观,成为中国宗派双璧的华严与天台,均以判教见长。唯天台智者大师约早于华严法藏大师百年之谱,所以天台的判教,不涉「唯识」与「禅」。而无「禅」,不足以摄「杂念」;无「唯识」,则无以救「性空」的偏枯。于此,则华严略优。据武则天《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所载,当时所收大小乘经论,共计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若无整体性的教相判释,则无法令学者窥知三藏十二部的全貌与根本。

  在隋唐佛教学的发展中,有主张「赖耶缘起」,有主张「真如缘起」,由此各执一端,形成对立,其它种种相互矛盾,未能调和的理论也有许多。值此之际,天台智者大师以凡夫立场观佛,主张「性具说」,是「从因向果」的「向上门」判教。法藏大师则以佛自证海印三昧立场看众生,主张「性起说」,是「从果向因」的「向下门」判教。同时以一乘圆教的圆融无碍观,将诸未决的疑难问题,加以组织、统合,由此可知,法藏大师的判教,横判、竖判,钜细靡遗,将佛教文献作了次第前后的排列,在教理上,因其判释而知深浅;在派别的组织上,则由此而知其胜劣。归纳其判教特色为:次第性、统一性与圆融性,能广采历代各家看法而重加整理。

  法藏大师判教,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随他意门判教」,其二为「随自意门判教」。

  第一、随他意门判教者,为相应他宗之说,乃随宜设施之判。根据法藏大师所撰《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及《心经略疏》,可分为权、实之判。又根据《起信论义》,可分为「四宗判」,表列如下:

  第二、随自意门判教者,以开显华严本宗为旨。此门又可大分为三:绝对门的「同别二教判」;相对门的「五教十宗判」;绝对、相对合论门的「本末二教判」。

  1.同别二教判:判《法华经》「会三归一」说为「同教一乘」,《华严经》圆融无尽说为「别教一乘」。 2.五教十宗判:以佛陀一代教法,施设深浅次第,《华严》乃至高至深的「一乘圆教」义理。  3.本末二教判:融合同别的绝对看法,与深浅次第的相对看法,而成「本」、「末」之判,《华严》乃「称性本教」,以上根、上机为对象。  法藏大师于所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首列出:

  1.「性海果分」不可说:十佛境界。  2.「缘起因分」可说:普贤境界。  其中,普贤境界又可分为二门,说明「别教」内涵,即:

  1.分相门:别教一乘(别于三乘)。  2.该摄门:一切三乘等,本是一乘法。  在同教门中,又可开展为「分诸乘」与「融本末」二种:

  1.分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无量乘等六重。  2.融本末:会融诸乘无二,入同一法界性。  此外,附加于五教十宗判的「日出三照判」,是以太阳照物为譬喻,根据《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配合各宗派,而作判释。兹引经文如下:  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能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一)日出三照判  三照是用太阳照物的比喻,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日出先照时、第二日升转照时、第三日没还照时。其中,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又分为初转、中转、后转三时,合为五时,与五教相应。

  佛陀说法如阳光普照,因闻法者根机不同,好比山河大地高下不同,阳光照射有其先后,因此佛陀说法亦有时序的差异。法藏据此先照、转照、还照的说法,发挥为「三照」说:

  1.日出先照时:譬如太阳刚刚上升,先照射于高山之顶,比喻佛陀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能光明为圆顿大根菩萨转「无上根本*轮」,是为「直显教」。此教是直称本怀,显示自证,即《华严经》所说,为最高义理。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  2.日升转照时:太阳上升,阳光下射,平原幽谷,照有先后。为下、中、上三根人转「依本起末*轮」,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属方便教。于此又分三转,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  *1初转时:如太阳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佛陀在鹿野苑,为钝根一类众生说法,转「小乘*轮」,名为「隐实教」。因为隐一乘「实」,施二乘「权」,故名。指《阿含经》、《俱舍论》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等教理。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  *2中转时:如阳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以学菩萨道了。佛陀于此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轮」,名为「引摄教」。如《方广》、《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令彼声闻、缘觉二乘人等回小向大。  *3后转时:如太阳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于此时为利根一类众生转「大乘*轮」,名为融通教。令以上权教二乘,转权为实,如《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所说。  3.日没还照时:无限美好的夕阳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槃,开示圆满教法。佛陀在此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轮」,名为「开会教」,开权显实,会三(三乘)归一(一乘),故名。如《法华》、《涅槃》诸经所说。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  先照时的「无上根本*轮」,与还照时的「摄末归本*轮」,均为圆教。中间转照时的「依本起末*轮」分为三转,初转为小乘,中转为始教和终教,后转为顿教。

  三照与五教关系如下表:

  (二)五教十宗判  1.五教  五教的建立,是依据《深密》、《楞伽》、《宝积》、《法华》、《华严》等经

  及《起信》等论。其中,《华严》一经,具此五教之理,故将一代圣教分为五教。五教之判,源自初祖杜顺和尚,由《五教止观》判分五教:

  *1法有我无门:小乘教。  *2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  *3事法圆融门:大乘终教。  *4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  *5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  二祖智俨承此五门,于其《孔目章》中,以五教为层次,而判释佛陀一代教法。法藏大师亦承五教的意旨,而详述于《探玄记》及《五教章》中,由此,大成华严一家的判教体系。

  五教是指「能诠」的法义,「十宗」是「所诠」的理趣。前者是教学上的分类,依断障得果等差别而立;后者是宗旨上的分类,依所宗的理趣而分。五教,即:愚法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

  *1愚法小乘教:是指《阿含》、《婆沙》、《俱舍》、《成实》等小乘的教法。此教唯知「人空」之理,而不明「法空」之义。对于「法空」尚愚,故云「愚法小乘」。此为大乘所斥,乃二乘人所受之法。  *2大乘始教:大乘中初门之教,或云「初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或明「破相遣执」,未尽大乘法理,所以是权教,可分为空始教与相始教。《般若》、《中论》等,所说真空无相之理,唯破有所得之执,而说一切皆空,因未尽大乘深妙之理,所以是「空始教」。《深密》、《瑜伽》、《唯识》等经论,虽广及五位、百法及诸法性相,但因事象未融,不知真如随缘之德;立五姓各别,不谈一切皆能成佛之旨,所以此教为「相始教」,仍属于权教。  *3大乘终教:是大乘渐教中的终极教义。《楞伽》、《密严》、《胜鬘》、《起信》、《宝性》等经论所说「真如缘起」法门,是对根机较成熟者所施的教法,所以也叫做「熟教」。又此教已及大乘实相,所以也是「实教」。真如平等之「理」,与差别之「事」,相即相入,理外无事,事外无理,说一切众生皆成正觉。此教与「始教」相对而言,故名「终教」。又此教仍依次第阶位,不能称为「顿教」,故名大乘终教。  *4大乘顿教:不经阶位次第,顿修顿悟之教,离言绝相,顿解顿成,一念不生,本来即佛,故云顿教。《维摩经》等属此。  *5大乘圆教:此明圆融无碍之教,指《华严经》所立法门。此说性海圆融、一真法界、相即相入、主伴无尽、微细兼容、果相圆满,故云「圆教」。前四教是方便教,此教是一乘真实教。由此圆教再开为「同」、「别」二教。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首,对同、别二教有详细说明,别教的「别」,有相对、绝对二种。以相对而言,即「别异」的一乘与三乘相对,有本、末、权、实之「别」;以绝对而说,指唯有绝对一乘圆教,此外别无三乘,因为一乘圆教该摄三乘教,三乘即一乘。

  同教的「同」,则有「融同」----融会三乘与一乘,一、三不二;「交同」──三乘与一乘相交涵容之义。此明三乘、一乘虽有差别,但有其共同性;虽有本末,但有其融和性。  「同」、「别」二教与「五教」,有其相应之处,因同、别均属一乘。其中「别教一乘」是直显门,「同教一乘」是寄显门。其「寄显」的说法,有三要点:

  *1中下根者不能了解一…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