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財産的多寡,而是自己相續上面『不顛倒智』生起和沒有生起這兩件事情來區別的。」這是說,我們不以富于現世的圓滿爲有福,而是以生起厭離心等的不顛倒智爲有福。
甲塞仁波切說:「內心相續上如果有佛法,那就是究竟的積聚資糧;如果能憶念哪天死沒有決定,就是究竟的聰明人;如果能止惡修善,就是究竟的誠直;如果能愛戴一切衆生,就是究竟的高尚;如果能知足、有智慧就是究竟的富貴;如果在任何上面也不貪箸,就是究竟的快樂。」能夠這樣思維,就能遮止對于現世一切五欲的貪箸,由于這個厭離現世五欲的心的發展,就能對于整個生死發生厭離,到那時,就可以叫做掌握了解脫道的方針了。如果沒有這個厭離心,無論有什麼,也不能掌握到解脫道的方針;必須有厭離心,才是算入了佛教徒的團體。
【八】
假使有這樣的想法:舍棄現世五欲的功德和不舍棄過失既如上述,那麼,舍棄的辦法是怎樣呢?關于這個問題,章巴甲惹說得有:「舍棄現世五欲,需要這些條件:一、跟平常人的心理不一致定獨特;二、遠離家鄉;叁、專門對五欲修灰心意冷;四、降低自己的地位,而且不顧任何人的情面;五、經常監視『遮止對治』的修習;六、不要計執人言人語,應該以『說了就是了』的觀念泰然置之;七、任何東西,哪怕被飛吹光了,也不發生痛苦;八、讓這一世窮苦,像乞丐般的以致于死;九、經常地念誦『無所需求』的猛咒;十、自己的鼻繩要自己牽住;十一、修行像祥雲圍繞般地容易。」又說:「誰想舍棄現世五欲,他說:一、必須使身心勤勞,並有一種像劈開石頭一樣的最大的決斷;二、必須表面上什麼都可以,而骨子裏像老牛的頸子似地極難扭轉;叁、必須像鹿子害怕射擊它的傷處似地怖畏喧雜;四、必須像逃犯跳崖似地毫無籌劃;五、必須像寡婦養孤兒似地刻苦。」
總之,關于舍棄五欲的欲,無著菩薩說有兩種:「一、事欲,二、煩惱欲。」(佛教大藏經第叁十五冊瑜迦師地論第十九卷佛教書局版本第一七八頁)諸出家人,于此二者皆當遠離。事欲就是:家鄉、田地、房屋、父母等親屬和財、谷等一切攝受事;必須遠離這一切事欲而出家,才合于經中所說「從家到非家名爲出家」的真義。
這樣,既然這舍棄世間五欲的條律是全部在世尊的教法中,是出家人所應該作到的,那麼,自己只要能夠看一看前人怎樣作就知道了。但是現在的有情,智慧低劣,如果不分別來講,是不會懂得的,因此,我們必須像前面章巴甲惹所說的那樣來詳細解說。
【九】
關于棄舍現世五欲,有十九個學處。(本文只有四個學處--錄入者)
第一、 遠離家鄉,這是頭等重要的。
在家鄉,有發生貪心的對象--親戚、田地、房屋和財物等,有發生嗔心的對象--仇怨等,因而就只能成天隨貪心嗔心的力量而不會修成佛法。自己即使不起貪嗔,但它們會來惹你貪嗔的。親戚找你給他們的現世生産幫忙,假使你不作,他們就會因不滿而造罪;仇人唯念舊惡地由叁門(身語意--譯者)來作損害。這樣,在人在己,都會引生罪惡和痛苦。但是,如果能夠遠離家鄉,就不會有這樣的過患了。
博朵瓦說:「遠離生長地,遠離諸親屬,及諸煩雜事,如理作意者,解脫即非遙。」又說:「遠離生長地方,跟親屬斷絕關系,棄舍一切沒有加持分別的寶物,這叁者是惹真寺的規約,後來的人們對此很覺困難。」
《勸發增上意樂經》裏也說:「哪裏有戲論或爭吵,最好跑到百個由旬以外去;哪裏有煩惱,雖須臾頃,也不應住。一切想得利益、想得功德的出家人,不要用嗔心作爭鬥吧!你們既然沒有田地,不作莊稼活,也不經商,何必爲點什麼財物而起許多爭鬥呢!你們沒有妻室,沒有子女,沒有家庭、親眷、仆婢,更沒有權利,何必爭鬥呢!」
章巴甲惹也說:「煩惱由家鄉生,不遠離家鄉的是沒有心髒的人;修持要作對治,不依靠對治的是沒有心髒的人;一個人有沒有佛法是由違緣來區別的,不願意有違緣的是沒有心髒的人。我們必須作到:遠離家鄉以後,縱然聽說家鄉被風帶走了,也不追悔;舍,盡舍于師長,哪怕挨餓挨到死,也不追悔;渴,渴死在水中,哪怕依止師長的時間最短,也不追悔。能背棄家鄉,對治的因緣就因此和合;能見世間的樂果爲鬼魅,信心的因緣就因此和合。能棄世間五欲,布施的因緣就因此和合。歸攏來說:若不遠離家鄉,貪嗔就會相續不斷,所以應當遠離家鄉;若不抛棄世間的俗務,善業加行就不會生起,所以應當抛棄俗務;若不把一切財物付之于風,親屬的牽纏就不能斷,所以應當把財物交給風。」
甲塞仁波切說:「家鄉的害處是大的,它使我們:激如沸水地貪愛親屬,炙如烈火地嗔恨仇類,癡如冥夜地忘乎取舍;因此要遠離家鄉。」
傑·惹達瓦說:「隨便住在什麼地方,如果這個地方能使我們增長顯耀感,能使我們的身心被利養恭敬的繩索所縛,能使我們因妒忌別人而發生苦惱,那麼,哪怕是一刹那的時間,我們也不能住在那個地方。」
甲塞仁波切說:「出家人把自己的親屬的恭敬承事抛棄了,如果又貪圖外人的恭敬承事,那就失掉且第諾統的意義;如果抛棄了家鄉、親友和財産,又被好名心所縛,那就等于割斷鐵鐐,又被麻繩拴住。」
這是說,雖然不是家鄉,如果能增長自他的煩惱,那就不管什麼地方,也應該離開,我們應該住處無定。
博朵瓦說:「應該以討口來度過一輩子,必須修習少欲,使心不憂惱,不能老在一個環境住著,不能固定一個地方,一個像太陽月亮似地到處遊行;朋友、施主等處非久留之地,不要像牛一樣把頸子上的肉交給誰來扼住。」又說:「坐無臀痕,行無足迹,鞋鼻子一打轉,出家人的『財産』就必須自己完全帶走;如果說我現在要走了,這些東西和這些拿來寄存,這個和這個需要牛來馱,這是絕不成功的。如果一個地方和佛法最相違背,因爲住在那裏不能適宜而資長罪惡,那就必須離開;如果把佛法弄掉了。地方雖沒有失,那是毫無益處的。《月燈經》說:『隨處常無我所執,隨處畢竟不執我,猶如麒麟住世間,比丘似風虛空行。』《念住經》說:『日午而乞食,不爲來日積,果腹即知足,如是者比丘。』既是這樣,如果對佛法有損害,就必須立刻地走開。」
克尊·永魯祝說:「一個地方住久了,就是産生貪嗔的因;熟人朋友多了就能增長期比之見;東西積多了,身語就斷善行;在沒有熟人的地方漂流不合理嗎?應該把這種頂知己的話向自己心裏邊去問一問。」又說:「但是,常常地東跑西跑是追悔之因,能在一個地方穩穩當當地住下來,才可以增行善行。」又說:「頻頻地搬遷是危害善行的霜雹。」這說明:或行或止,怎樣都可以,完全要以善行增長不增長作爲標准。
博朵瓦說:「什麼是隨順處,什麼是朋友呢?由菩提心引生叁增上學,什麼地方能令增長,那就是隨順處,什麼人能幫助增長,那就是朋友;同此相反的,就不是隨順處和朋友。」又說:「如像開一些『柴兵』來同火作戰,對于火是毫無損害的,任何痛苦和損害,只要對于佛法沒有損害而且還有幫助,就不必離開那個地方。」
【十】
第二、 遠離親屬。
不管是在什麼地方,與親屬斷絕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章巴甲惹說:「若于人事往還修厭患,就是斷絕親屬關系的表現;若于人事往還圖周旋,就是陷在貪嗔的泥沼中的表現;若知世間的一切欲事都說錯亂的,就是厭離的表現;若執一切爲谛實,就是善行溜脫的表現。
必須指出:斷絕親屬關系是需要的。但同時需要不放棄一切有情而修悲心;我們是需要斷絕身、財的庸俗關系,而不是需要斷絕給有情作利益的崇高事業的關系,如果不這樣作,那佛法是絕對修不成的。
最初要離開親屬去出家的時候,如果能啓白父母等等而得到他們的允許,那是很好的,但如果他們畢竟免不了恐怖、絕望和暴躁等等,那麼,不管怎樣,自己也不能退失勇氣;從世尊起直到現在,一切修佛法的人,不管親屬們是怎樣地流著眼淚,都是毅然棄走的,這好象存在很大的因緣一樣。」
甲塞仁波切說:「親屬們的熱愛是迫切地鼓勵你進求現世的五欲圓滿;他們愚癡地追求現世五欲,希望別人也追求,結果是爲貪求五欲的利益而歸于損害;我們必須爲求解脫而用且第諾統的辦法努力修甚深的道,爲利益他們而與他們遠離,去到寂靜處珍惜地、精進地修行。」
正理自在說:「五欲似仇敵的中堅,親屬如緊縛的繩索,希望偉大像魔鬼入體;顯耀感不要太大了,迦瑪巴!」
傑確巴說:「在家鄉上面容易動貪嗔,有厭離心的男子漢應該急急跑出來;在親屬上面容易生憂惱,想修佛法的男子漢應該淡薄情面;在財物上面容易生得失,有厭患心的男子漢應該索然舍棄;在甘美飲食的上面容易起貪欲,有決斷的男子漢應該淡然舉行。對這沒有知足、永不滿意的親屬,肯去將護,就會漸漸地多起來,多起來好嗎?不好,越多越有憂惱,所以,最好能斬斷親屬的關系。這是心腹話,應該握在心裏。」
巴熱瓦說:「在親屬間,盡管親屬關系是相等的,但是,對于富有的就花言巧語、奴顔婢膝奉承,對于貧窮的就視爲窮鬼而加以鄙薄;在五濁惡世,人們只知道趨炎附勢,要求一個正直的親屬是很難的。」
【十一】
第叁、 抛棄眷屬。
如像遠離親屬一樣,對于眷屬和弟子等貪著也應斷除。
《入行論》說:「若貪諸有情,畢竟障真理,亦壞厭離心,最後起憂惱;專心對眷屬,無益度此生,刹那纏親愛,須臾又成仇;益語令人忿,難令凡夫悅,愚憎可喜處,自亦無利益;彼等不受語,忿故諸惡趨,我若依賴他,終唯歸失敗;總歸一言盡;彼既無益我,我亦無益彼,故應離凡愚。」
《集法句經》說:「和那些像仇人一樣的愚夫同行共住是很痛苦的,最好是不聞、不見、不依賴那些愚夫。」
法王子說:「過去諸佛沒有調伏得了,大力的菩薩也調伏不了的這些有情,你若加以呵責,他便憎恨,若加以稱贊,他便驕傲,若比他高,他便妒嫉,若與他等,他便起角逐計較心,若比他低劣,他便起我慢粗惡心;雖說順法語,他也起貪嗔。像這樣的凡愚衆生,目前我實在調伏不了,且來調伏我自己的心吧!雖然經上說佛法最主要的就是『利他』,但那是說,我們必須知道所化的根力、種性、習氣、資糧和過去、未來的實際,而且還要不貪嗔自己,才能調伏所化;如果還在追求自己的名、利、快樂和稱譽,又沒有神通而去利他者,將等于無翼之鳥而想在空中去翺翔一樣,成爲利他不成、自利也失壞的原因。雖說經上說講法、聽法是受持聖教,但那是說,作爲一個格什,自己必須有出離心和戒律清靜作爲基礎,然後才能對心性硬直,爲求法益和具足智慧的弟子宜說叁藏;如果爲貪求現世的名利而攝受眷屬,對那沒有信心,不求法益的人說法又不講究修持,正是發生貪嗔的原因,這種講說和聽聞實爲生死流轉的繩索。」
章巴甲惹說:「若想快樂,就得獨居,因爲獨居沒有這些擔慮;吃得再多,也不需跟誰分,再少,也不需將護誰,所以快樂。凍也好,餓也好,因爲只有一個人,所以都是快樂的。」這個意見太真實了,現見一般出家人把苦、樂置于財寶和物質之上。事實上,一個出家人需要借債的並不多,而人多了不需與借債的也是少有。
格西卡熱巴說:「貴莫貴于信敬的眷屬,苦莫苦于壞人的首領;不要把持高官祿位,而應以低劣的位置自處啊!」又說:「心距離得很遠,你教訓他,他心裏不舒服,自私心重,增長有漏這樣的眷屬和傭人,最好沒有;我這個人的弟子是智慧和精進,它們對于成辦我所需要的一切利益,毫無厭倦。」
巴熱瓦說:「有財有勢時,這些黑頭人就聽任差使,不能作損作益時,雖用恩來將護,他們也要背地毀诋,五濁惡世要想得到眷屬的好處是很難的;自己一個人的飲食,誰也會作,兩手是最難分離的弟子,詭詐的媚態,我不需要,自己一個人行動是最舒坦的了;苦行的飲食無窮無盡,自己一個人的生活隨處都可以看到;自己一個人的衣服怎麼也可以暖和,內在猛利火的暖氣又深又大;自己一個人的住處怎樣都好,沒有主人的茅棚,住起頂舒適。」
【十二】
第四、 不說相似法。
似是而非地講說、聽聞和教念經等利他行爲,必須完全斷除。
衆生依怙說:「就我們這一般老修行來說,穿一件破舊補綴的大氅,提一串念佛珠,關房裏鳥的痕迹也很清楚,修行到這步田地,去爲決定沒有好處的少年出家衆說法,雖然這樣作,但格西·巴傑卿波是不贊成的,我也只是感覺到他們也許是瘋了吧!」
章巴甲惹說:「希望沒有下種的秋實,那是餓死鬼;希望未到時機的利他,那是徒勞。」
博朵瓦說:「首先成熟自相續,初發業者應當作,利他爲首佛未許;心除利他無別想,身語切勿現前作。」
錯羅也說:「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的路線(成佛),任何地方推作堪布,實際上只是一個沒有工資的仆人,這個枯燥的空名是多可憐啊!」
傑喏達巴說:「不管什麼時候,只要還沒有得到不爲『八法』外緣所動的堅固心,除了專門地調伏自己的相續,不能去作因爲利他而結果既未利他又失自利的事。」
注一:黃教祖師宗喀巴,青海人。
注二:阿底峽尊者,印度人。
注叁:意思是「心丟開現世的五欲」。
注四:印度習慣上對于「菩薩」的尊稱。
注五:吃糌粑時,將就糌粑捏成的用以舀油的匙子。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