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因为财产的多寡,而是自己相续上面『不颠倒智』生起和没有生起这两件事情来区别的。」这是说,我们不以富于现世的圆满为有福,而是以生起厌离心等的不颠倒智为有福。

  甲塞仁波切说:「内心相续上如果有佛法,那就是究竟的积聚资粮;如果能忆念哪天死没有决定,就是究竟的聪明人;如果能止恶修善,就是究竟的诚直;如果能爱戴一切众生,就是究竟的高尚;如果能知足、有智慧就是究竟的富贵;如果在任何上面也不贪箸,就是究竟的快乐。」能够这样思维,就能遮止对于现世一切五欲的贪箸,由于这个厌离现世五欲的心的发展,就能对于整个生死发生厌离,到那时,就可以叫做掌握了解脱道的方针了。如果没有这个厌离心,无论有什么,也不能掌握到解脱道的方针;必须有厌离心,才是算入了佛教徒的团体。

  【八】

  假使有这样的想法:舍弃现世五欲的功德和不舍弃过失既如上述,那么,舍弃的办法是怎样呢?关于这个问题,章巴甲惹说得有:「舍弃现世五欲,需要这些条件:一、跟平常人的心理不一致定独特;二、远离家乡;三、专门对五欲修灰心意冷;四、降低自己的地位,而且不顾任何人的情面;五、经常监视『遮止对治』的修习;六、不要计执人言人语,应该以『说了就是了』的观念泰然置之;七、任何东西,哪怕被飞吹光了,也不发生痛苦;八、让这一世穷苦,像乞丐般的以致于死;九、经常地念诵『无所需求』的猛咒;十、自己的鼻绳要自己牵住;十一、修行像祥云围绕般地容易。」又说:「谁想舍弃现世五欲,他说:一、必须使身心勤劳,并有一种像劈开石头一样的最大的决断;二、必须表面上什么都可以,而骨子里像老牛的颈子似地极难扭转;三、必须像鹿子害怕射击它的伤处似地怖畏喧杂;四、必须像逃犯跳崖似地毫无筹划;五、必须像寡妇养孤儿似地刻苦。」

  总之,关于舍弃五欲的欲,无著菩萨说有两种:「一、事欲,二、烦恼欲。」(佛教大藏经第三十五册瑜迦师地论第十九卷佛教书局版本第一七八页)诸出家人,于此二者皆当远离。事欲就是:家乡、田地、房屋、父母等亲属和财、谷等一切摄受事;必须远离这一切事欲而出家,才合于经中所说「从家到非家名为出家」的真义。

  这样,既然这舍弃世间五欲的条律是全部在世尊的教法中,是出家人所应该作到的,那么,自己只要能够看一看前人怎样作就知道了。但是现在的有情,智慧低劣,如果不分别来讲,是不会懂得的,因此,我们必须像前面章巴甲惹所说的那样来详细解说。

  【九】

  关于弃舍现世五欲,有十九个学处。(本文只有四个学处--录入者)

  第一、 远离家乡,这是头等重要的。

  在家乡,有发生贪心的对象--亲戚、田地、房屋和财物等,有发生嗔心的对象--仇怨等,因而就只能成天随贪心嗔心的力量而不会修成佛法。自己即使不起贪嗔,但它们会来惹你贪嗔的。亲戚找你给他们的现世生产帮忙,假使你不作,他们就会因不满而造罪;仇人唯念旧恶地由三门(身语意--译者)来作损害。这样,在人在己,都会引生罪恶和痛苦。但是,如果能够远离家乡,就不会有这样的过患了。

  博朵瓦说:「远离生长地,远离诸亲属,及诸烦杂事,如理作意者,解脱即非遥。」又说:「远离生长地方,跟亲属断绝关系,弃舍一切没有加持分别的宝物,这三者是惹真寺的规约,后来的人们对此很觉困难。」

  《劝发增上意乐经》里也说:「哪里有戏论或争吵,最好跑到百个由旬以外去;哪里有烦恼,虽须臾顷,也不应住。一切想得利益、想得功德的出家人,不要用嗔心作争斗吧!你们既然没有田地,不作庄稼活,也不经商,何必为点什么财物而起许多争斗呢!你们没有妻室,没有子女,没有家庭、亲眷、仆婢,更没有权利,何必争斗呢!」

  章巴甲惹也说:「烦恼由家乡生,不远离家乡的是没有心脏的人;修持要作对治,不依靠对治的是没有心脏的人;一个人有没有佛法是由违缘来区别的,不愿意有违缘的是没有心脏的人。我们必须作到:远离家乡以后,纵然听说家乡被风带走了,也不追悔;舍,尽舍于师长,哪怕挨饿挨到死,也不追悔;渴,渴死在水中,哪怕依止师长的时间最短,也不追悔。能背弃家乡,对治的因缘就因此和合;能见世间的乐果为鬼魅,信心的因缘就因此和合。能弃世间五欲,布施的因缘就因此和合。归拢来说:若不远离家乡,贪嗔就会相续不断,所以应当远离家乡;若不抛弃世间的俗务,善业加行就不会生起,所以应当抛弃俗务;若不把一切财物付之于风,亲属的牵缠就不能断,所以应当把财物交给风。」

  甲塞仁波切说:「家乡的害处是大的,它使我们:激如沸水地贪爱亲属,炙如烈火地嗔恨仇类,痴如冥夜地忘乎取舍;因此要远离家乡。」

  杰·惹达瓦说:「随便住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地方能使我们增长显耀感,能使我们的身心被利养恭敬的绳索所缚,能使我们因妒忌别人而发生苦恼,那么,哪怕是一刹那的时间,我们也不能住在那个地方。」

  甲塞仁波切说:「出家人把自己的亲属的恭敬承事抛弃了,如果又贪图外人的恭敬承事,那就失掉且第诺统的意义;如果抛弃了家乡、亲友和财产,又被好名心所缚,那就等于割断铁镣,又被麻绳拴住。」

  这是说,虽然不是家乡,如果能增长自他的烦恼,那就不管什么地方,也应该离开,我们应该住处无定。

  博朵瓦说:「应该以讨口来度过一辈子,必须修习少欲,使心不忧恼,不能老在一个环境住着,不能固定一个地方,一个像太阳月亮似地到处游行;朋友、施主等处非久留之地,不要像牛一样把颈子上的肉交给谁来扼住。」又说:「坐无臀痕,行无足迹,鞋鼻子一打转,出家人的『财产』就必须自己完全带走;如果说我现在要走了,这些东西和这些拿来寄存,这个和这个需要牛来驮,这是绝不成功的。如果一个地方和佛法最相违背,因为住在那里不能适宜而资长罪恶,那就必须离开;如果把佛法弄掉了。地方虽没有失,那是毫无益处的。《月灯经》说:『随处常无我所执,随处毕竟不执我,犹如麒麟住世间,比丘似风虚空行。』《念住经》说:『日午而乞食,不为来日积,果腹即知足,如是者比丘。』既是这样,如果对佛法有损害,就必须立刻地走开。」

  克尊·永鲁祝说:「一个地方住久了,就是产生贪嗔的因;熟人朋友多了就能增长期比之见;东西积多了,身语就断善行;在没有熟人的地方漂流不合理吗?应该把这种顶知己的话向自己心里边去问一问。」又说:「但是,常常地东跑西跑是追悔之因,能在一个地方稳稳当当地住下来,才可以增行善行。」又说:「频频地搬迁是危害善行的霜雹。」这说明:或行或止,怎样都可以,完全要以善行增长不增长作为标准。

  博朵瓦说:「什么是随顺处,什么是朋友呢?由菩提心引生三增上学,什么地方能令增长,那就是随顺处,什么人能帮助增长,那就是朋友;同此相反的,就不是随顺处和朋友。」又说:「如像开一些『柴兵』来同火作战,对于火是毫无损害的,任何痛苦和损害,只要对于佛法没有损害而且还有帮助,就不必离开那个地方。」

  【十】

  第二、 远离亲属。

  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与亲属断绝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章巴甲惹说:「若于人事往还修厌患,就是断绝亲属关系的表现;若于人事往还图周旋,就是陷在贪嗔的泥沼中的表现;若知世间的一切欲事都说错乱的,就是厌离的表现;若执一切为谛实,就是善行溜脱的表现。

  必须指出:断绝亲属关系是需要的。但同时需要不放弃一切有情而修悲心;我们是需要断绝身、财的庸俗关系,而不是需要断绝给有情作利益的崇高事业的关系,如果不这样作,那佛法是绝对修不成的。

  最初要离开亲属去出家的时候,如果能启白父母等等而得到他们的允许,那是很好的,但如果他们毕竟免不了恐怖、绝望和暴躁等等,那么,不管怎样,自己也不能退失勇气;从世尊起直到现在,一切修佛法的人,不管亲属们是怎样地流着眼泪,都是毅然弃走的,这好象存在很大的因缘一样。」

  甲塞仁波切说:「亲属们的热爱是迫切地鼓励你进求现世的五欲圆满;他们愚痴地追求现世五欲,希望别人也追求,结果是为贪求五欲的利益而归于损害;我们必须为求解脱而用且第诺统的办法努力修甚深的道,为利益他们而与他们远离,去到寂静处珍惜地、精进地修行。」

  正理自在说:「五欲似仇敌的中坚,亲属如紧缚的绳索,希望伟大像魔鬼入体;显耀感不要太大了,迦玛巴!」

  杰确巴说:「在家乡上面容易动贪嗔,有厌离心的男子汉应该急急跑出来;在亲属上面容易生忧恼,想修佛法的男子汉应该淡薄情面;在财物上面容易生得失,有厌患心的男子汉应该索然舍弃;在甘美饮食的上面容易起贪欲,有决断的男子汉应该淡然举行。对这没有知足、永不满意的亲属,肯去将护,就会渐渐地多起来,多起来好吗?不好,越多越有忧恼,所以,最好能斩断亲属的关系。这是心腹话,应该握在心里。」

  巴热瓦说:「在亲属间,尽管亲属关系是相等的,但是,对于富有的就花言巧语、奴颜婢膝奉承,对于贫穷的就视为穷鬼而加以鄙薄;在五浊恶世,人们只知道趋炎附势,要求一个正直的亲属是很难的。」

  【十一】

  第三、 抛弃眷属。

  如像远离亲属一样,对于眷属和弟子等贪著也应断除。

  《入行论》说:「若贪诸有情,毕竟障真理,亦坏厌离心,最后起忧恼;专心对眷属,无益度此生,刹那缠亲爱,须臾又成仇;益语令人忿,难令凡夫悦,愚憎可喜处,自亦无利益;彼等不受语,忿故诸恶趋,我若依赖他,终唯归失败;总归一言尽;彼既无益我,我亦无益彼,故应离凡愚。」

  《集法句经》说:「和那些像仇人一样的愚夫同行共住是很痛苦的,最好是不闻、不见、不依赖那些愚夫。」

  法王子说:「过去诸佛没有调伏得了,大力的菩萨也调伏不了的这些有情,你若加以呵责,他便憎恨,若加以称赞,他便骄傲,若比他高,他便妒嫉,若与他等,他便起角逐计较心,若比他低劣,他便起我慢粗恶心;虽说顺法语,他也起贪嗔。像这样的凡愚众生,目前我实在调伏不了,且来调伏我自己的心吧!虽然经上说佛法最主要的就是『利他』,但那是说,我们必须知道所化的根力、种性、习气、资粮和过去、未来的实际,而且还要不贪嗔自己,才能调伏所化;如果还在追求自己的名、利、快乐和称誉,又没有神通而去利他者,将等于无翼之鸟而想在空中去翱翔一样,成为利他不成、自利也失坏的原因。虽说经上说讲法、听法是受持圣教,但那是说,作为一个格什,自己必须有出离心和戒律清静作为基础,然后才能对心性硬直,为求法益和具足智慧的弟子宜说三藏;如果为贪求现世的名利而摄受眷属,对那没有信心,不求法益的人说法又不讲究修持,正是发生贪嗔的原因,这种讲说和听闻实为生死流转的绳索。」

  章巴甲惹说:「若想快乐,就得独居,因为独居没有这些担虑;吃得再多,也不需跟谁分,再少,也不需将护谁,所以快乐。冻也好,饿也好,因为只有一个人,所以都是快乐的。」这个意见太真实了,现见一般出家人把苦、乐置于财宝和物质之上。事实上,一个出家人需要借债的并不多,而人多了不需与借债的也是少有。

  格西卡热巴说:「贵莫贵于信敬的眷属,苦莫苦于坏人的首领;不要把持高官禄位,而应以低劣的位置自处啊!」又说:「心距离得很远,你教训他,他心里不舒服,自私心重,增长有漏这样的眷属和佣人,最好没有;我这个人的弟子是智慧和精进,它们对于成办我所需要的一切利益,毫无厌倦。」

  巴热瓦说:「有财有势时,这些黑头人就听任差使,不能作损作益时,虽用恩来将护,他们也要背地毁诋,五浊恶世要想得到眷属的好处是很难的;自己一个人的饮食,谁也会作,两手是最难分离的弟子,诡诈的媚态,我不需要,自己一个人行动是最舒坦的了;苦行的饮食无穷无尽,自己一个人的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自己一个人的衣服怎么也可以暖和,内在猛利火的暖气又深又大;自己一个人的住处怎样都好,没有主人的茅棚,住起顶舒适。」

  【十二】

  第四、 不说相似法。

  似是而非地讲说、听闻和教念经等利他行为,必须完全断除。

  众生依怙说:「就我们这一般老修行来说,穿一件破旧补缀的大氅,提一串念佛珠,关房里鸟的痕迹也很清楚,修行到这步田地,去为决定没有好处的少年出家众说法,虽然这样作,但格西·巴杰卿波是不赞成的,我也只是感觉到他们也许是疯了吧!」

  章巴甲惹说:「希望没有下种的秋实,那是饿死鬼;希望未到时机的利他,那是徒劳。」

  博朵瓦说:「首先成熟自相续,初发业者应当作,利他为首佛未许;心除利他无别想,身语切勿现前作。」

  错罗也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的路线(成佛),任何地方推作堪布,实际上只是一个没有工资的仆人,这个枯燥的空名是多可怜啊!」

  杰喏达巴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还没有得到不为『八法』外缘所动的坚固心,除了专门地调伏自己的相续,不能去作因为利他而结果既未利他又失自利的事。」

  注一:黄教祖师宗喀巴,青海人。

  注二:阿底峡尊者,印度人。

  注三:意思是「心丢开现世的五欲」。

  注四:印度习惯上对于「菩萨」的尊称。

  注五:吃糌粑时,将就糌粑捏成的用以舀油的匙子。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