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音樂的,要學得發瘋了一樣的——他成功了。學到發瘋一樣差不多就是精進了,就是司馬遷的話:“天下熙熙、攘攘”。所以精進是善根之一,很難。佛法裏頭有一句話:“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求。”恒心很難,有恒心還要努力,我們如果做一個數學的公式,恒心加上努力等于(叫做)精進,這樣才叫做精進,所以這個也很難。
“念”,很難哦!譬如我們講念佛或者……也可以,譬如念父母,很難。我們大家男女在座的,尤其中年以上的,除了你[斷錄]……短時間的**,念念都在他(她),可惜這個時間很短暫的,人生講戀愛的那個時間很短暫的,充其量幾個月或者是叁年、五年最多了。平常我們做善事、做好事、講修行,念念都在這個上面,做不到的。假使這個念,所謂正念、正信,念念起來,沒有不成功的。
換句話,這五個叫善根,就是心態、我們心理狀況發生,歸納起來這五種現象就是善根。信、精進、念做到了才能得定,由定才能發慧,真正的慧。所以這五種是善根。因此本文講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爲自性。”這個心理的養成、這個善根的養成,就是要正信,上面這個信、信等五根這個“信”是名詞,“即以信等”也是名詞,但是帶動詞的作用。你真正念念在信念中、正信中發起了善念,善念很難哦!我們這個善念,老實講一般修行人真發起了善念的人,很稀有哦!很少見的。所謂偶然一點小善表現一下還容易;隨時隨地善念充滿于胸中的人,不要修禅定,已經得道了,至善就得道了。真正的善念就是大慈悲,愛一切人、愛一切衆生,隨時犧牲自我而念念爲人,那才是善念。所以說看到人家有困難出一塊錢,然後回來還告訴:“我做了一件好事。”那個不算善念,那叫喜歡表現而已。真做了善事的人不會說的,說也無妨。
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年輕的同學,看中國的小說《聊齋志異》(說妖怪的,說狐狸精、說鬼的),第一篇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這部小說第一篇是《考城隍》,考試官是關公來考。什麼是考城隍呢?現在你們年輕人不懂,就是地下陰間缺了一個縣長。大概現在閻王那裏的縣長也民選了,也要去運動了;過去是考取的。結果啊,有一個讀書人,年紀輕輕的,睡著了,突然得到了一張召集令,考試。這年輕人一想:“我也沒有去報名,哪裏招考試啊?”只好去了。一到了那個考場一看,嚇死人,那個威風之大!然後看看上面考試官是誰啊?一看關公坐在那裏。關公是畫上看到過,這一下真看到,他嚇死了!然後一打聽,這是考什麼啊?怎麼關公來考!說是考城隍,地下陰間缺了一個縣長。那麼就考。結果他把文章作完了,關公就當場閱卷,不要什麼入闱啊、還要等叁天發榜,沒有這回事,他辦事快得很,當場閱卷。一看,“嗯!這個人好!”他文章中間提出什麼話呢?
——“有心爲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罰。”
這個主考官關公就看准了:哎,就是你好!他一打聽:“考怎麼樣?”“馬上來當城隍。”要死了去當陰間的縣長。這個人就跪下來,他說:“哎呀,大帝呀!不行啊!我還有老母在堂,母親還在,六十歲了,只有我一個兒子。我還沒有結婚咧!還沒有成家,也沒有後代,你叫我作城隍、陰間的縣長,我的老母怎麼辦?”關公說:更好!有此一念孝心,這個縣長一定要你當了。哎呀更糟糕了!不過關公變了一個方便,叫旁邊的秘書長:“來,把那個人事統計簿拿來查一查,看看他媽媽還有幾年活啊?”打開一查,命運規定媽媽還有五年(五年、叁年我記不得了)。關公說:好!縣政府的秘書代理,這幾年等他,(等)他媽媽孝順過世了馬上到這裏當差。第一篇小事就是考城隍。這個故事就是代表了中國文化。所以《聊齋志異》你們不要看那個漂亮的狐狸精——全盤都是講因果。
這是講到善念,真正的善念是什麼?“有心爲善”,故意去說“我要做善事”,還參加做善事的集團;“雖善不賞”,那夾帶著有成份,或者求名、或者求什麼,至少求功德啊:“哎,我到廟上出兩個錢、拜一拜,我做了善事了,來生有功德啊,至少保佑我不生病啊!”那一定生病。“雖善不賞。”那你不是做善事,你是做生意嘛,因爲你求得功德、保佑我不生病嘛!你看這個代價,你不過出一千也好、五百也好、一萬也好,保佑你不生病;你生病算不定花二十萬、叁十萬!這個帳我們算算看。所以“有心爲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罰。”這是至理,真正的道理。所以講到善念,真正的善念是什麼?我們自己要反省了。
所以講“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爲自性。”這個“自性”不是明心見性,就是心態的、每一個心理狀態它本身的性質是怎麼樣,那個心理狀態是怎麼樣?就是這個樣子。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叁種。”二十二種根裏頭,這一個根建立很難哦!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講的慧根,這個人有沒有慧根。什麼慧根呢?就是這個慧根,“未知當知根。”天下的學理道理我還沒有知道,必須要把它求得知道。尤其你說要悟道,我們要知道的事情多啊!譬如我們人生第一個問題:這個宇宙究竟幾時開始?先有雞啊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先有外公還是先有外婆?我這個生命究竟哪裏來的?上帝造的,上帝是誰造的?上帝的外婆造的,上帝的外婆又是誰?這一切都是問題啊!這一些問題都是我們未知的。你不知的東西應該求知。所謂學佛、成道,如果說因此我要修道,你這個觀念是迷信,什麼是“道”你曉不曉得?道要成到什麼程度?道並不就是打坐。當然打坐是修道的一種方法之一。所以一切未知者必求當知。
換一句話,一個修道的人是求知欲最高、最強的人就是修道的人。因此你們修道坐在那裏不想,什麼都不用心坐在那裏,那不是修道耶!好聽點是學懶哪!不好聽點,佛經上告訴你,不是我講的話:只想修道,坐在那裏萬事不想,真修到完全無念了,他生來世就是變一個人也變成白癡了。而且佛經說的更嚴重,如果這樣修道的話,他說你不要修了,再得一個生命啊,可能變豬了!豬吃飽了“哦……哦……”就在那裏,糊裏糊塗。
所以真正一個學法的人,也所以禅宗講“參究”,你必須求知啊!修道的人是求知欲望最高的人,就是要知道生命根本。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的)體位有叁種”,你要注意了,我們修道的。一是根本位,根本位是什麼?“謂在見道,除後刹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這個慧根的建立,就是你們所謂打坐、修行、悟道,第一個是根本位。所以根本位證得了的人(不是理解到,要求證到),才得根本智。
所以你們現在青年人迷信,流行禅宗,什麼是禅?街上館子店,素館子、葷館子都有,那都是“讒宗” 。禅宗談何容易啊!初步的禅宗,開悟了才得根本智,叫做“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在學理上叫做什麼名稱呢?“見道位”,見到了,道是個什麼樣你見到了。當然不是眼睛見——所謂悟了,悟了就是見道。你們理論上如果筆頭上考試:什麼是見道位?你們一定會答複:見到空性。道不一定空哦!也不一定是有哦!
所以你們隨便看一些禅宗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書啊,中國、外國、日本國的這幾十年的書,越看越沒有希望見道,障礙了。這, 個根本智硬是要求證的。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的建立,“根本位,謂在見道”,所以真見道了以後才得道。未知當知根的根本智、根本位你建立了。“除後刹那”,除了最後一刹那大徹大悟而成佛以外,“無所未知可當知”。所有真正悟了道的人智慧開朗了,老實講你沒有讀過的書拿到前面一翻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事都知道了,所謂真正學禅悟道了,一通百通。不單是禅宗,你學道家、學什麼都一樣,真達到了見道那一位的話,智慧就開朗了。所以《大般若經》佛說的,這個真正見道位得了般若境界,智慧如大火炬,像個大火燒起來,那個光明如大火炬。這個大火燒起來,他說你一切好的東西——佛經丟進去、乃至你把大便丟進去,好的、壞的、淨的、穢的到這裏都增加他的光明。所以真見道的人,一切邪魔外道的法他都會了,都無所謂,還增加他的智慧光明。所以般若如大火炬。普通可不行哦,普通你開始學還是要走正路哦!你沒有那麼大的氣魄,沒有那麼大的智慧。
所以,這個“未知當知根”,我們現在修道是培養自己的未知當知根而已。如果這個根基不堅固,說不定中間還會退悔道心的,很難啊。所以他把它分析這個有叁位,“一根本位”,“謂”是“講”,在見道的時候才得根本位,于“後刹那無所未知可當知”,你都懂了,就是見道了。
“二(第二種)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加行位很重要了,這個加行,佛法裏頭叫四加行,就是這四個,書上有:暖位、頂位、忍位,叁個了,第四個是“世第一法”。照教理理論上講,什麼叫“暖位”呢?就是說你修道的人,慢慢修得自己的一切習氣改了,貪嗔癡慢、脾氣什麼都轉過來了,本來是很冷酷的,什麼叫很冷酷啊?冷的東西就堅固、凍攏來了。慢慢暖和起來,暖和起來就軟化了,所以叫“暖位”。心理、脾氣改了,脾氣暴躁的人改成和平了,嗔念重的人改成慈祥了,這就夠得上算暖位。一碰到事情脾氣依然如故,你哪一位都沒有!你放心,盡管你修道,跟地獄的因緣還接近得很哎!牢不可拔。
再說,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身體是發暖的。所謂我們大家講究密宗啊什麼,因爲時代開放了嘛,道家、密宗都流行了,你們都曉得奇經八脈打通啊、叁脈四輪打通啊,我常常問你們修道的學密的,打通了怎麼樣?打通到哪裏去爲止?河車在轉,轉到哪一天爲止?還緊在轉哪?緊在轉那昏了頭,我們何必轉呢?到兒童樂園買一張票坐在那裏轉火車嘛!所謂氣脈通轉,轉到了氣脈完全不動,忘身體,這個身體脫胎換骨,統統轉變了;轉變了,每一個細胞、每一個骨節都換了,不管你多大年…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