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8

  ..續本文上一頁曉得。

  我們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有兩個故事,老話了。一個故事大家很流行,一個和尚在山裏頭,討厭這個是非人間,討厭、厭惡極了,所以呀,收了一個小徒弟,孤兒,小孩子。幾歲就把他帶大,沒有下過山,什麼都不知道。等他到了十七八九歲,也成人了。老和尚有一天要下山了,想一想,這個孩子我要試驗試驗看。就把小和尚帶下山,下山以前告訴他:下去啊,很多,這個世界花花綠綠啊,你當然都可以看。有個東西最可怕的,你要注意哦,那個東西呀同我們一樣,這個頭發是怎麼樣梳起來的――古代嘛,女人梳頭發的;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腳、清朝的時候包小腳的——那個很可怕!那個東西叫老虎——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那麼小和尚帶下山來,走一陣看了以後,問小和尚,街上什麼最好看?哈,老和尚吩咐他這個老虎不能看喔。小和尚講老實話,他很坦然,他心裏沒有什麼,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那個老虎最可愛啦!

  好,那麼這個問題來了,我們這個故事。你說這個心是“依他起”的嗎?是,“依他起”!他本來沒有看到過這個老虎,也沒有什麼可愛,也沒有什麼可怕。但是,他那個“依他起”的那個本能呢?他是有的;不是完全外物所引誘起來的。正是前天有人提到,一個青年,不管男女青年,第一次做到愛欲的性關系那個夢境,並沒有對象而呈現對象的,那個作用。所以,“依他起”是講第六意識境界,沒有錯,都是依他起。

  比方我們世界上有許多民族也試驗過,拿異國的民族,比如說拿我們黃種人、中國人一個小孩、孤兒,外國人收養。收養去了以後,他從小在那裏長大,他一定說他們的話,講他們的文字,動作言語都有他們的習慣。絕對同我們習慣兩樣。可是,人、他的確是黃種人、中國人。因爲他從嬰兒開始受的教育,這個教育是“增上緣”,因緣裏頭屬于增上緣,四種因緣的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叫增上緣。這種增上緣加上父母的遺傳也屬于增上緣。父母的遺傳也是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也是增上緣之一種。那麼這個人,我們假設看到,你看,這個家夥,是我們的種族的人,淨是一股洋氣,很討厭!但是他從一歲就給人家收養。可是你仔細研究,他那個根子裏頭,黃種人的根性還是黃種人的根。不經過叁代以上幾乎沒有辦法變。如果經過叁代到七代,能不能完全變了還是問題。這個裏頭有一個東西不是“依他起”。這個不是“依他起”的,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之間的,“遍計所執”非常牢固的那個業識的種子、種性。楞是像植物的種性一樣,那個種子不同就是不同。譬如說,一顆植物的種子移到其他的國家、其他的土地上去種,那個植物出來味道是變了,(但)那個種性很難變、很難變掉。這是“遍計所執”所生的種子。

  假定悟道了的人,對境不“依他而起”了,等于說對境心不起。對境心不起,第六意識壓製的功夫不算道。“對境無心”,對境無心了,啊。那麼不“依他起”了,但是無心的、空的這個境界也不執著了;因爲執著了,“空”也落在“法執”;這個也不執著了。那“遍計所執”也去掉了、舍掉了。那“遍計所執”也舍掉,對境而無心——如如自性本來現前,個個是佛。那就是等于禅宗六祖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來清淨。

  我們了解了“五法、叁自性”這些道理以後,現在我們再回來,把《八識規矩頌》不拖了,不停留了,先把它趕快弄完了,好轉入《成唯識論》的正式的研究。我們在這個本子上的《八識規矩頌》的前五識頌,兩首。第一首偈子它屬于性境的,像前五識,他屬于現量境的,前五識。這個都曉得了。什麼是性境,什麼是現量境,已經解釋了。

  “通叁性”,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注意這個“通”字,通于叁性。換句話說,哪叁性?善、惡、無記。這叁性。注意哦,唯識有這個叁性,常常搞混淆了。另外剛才講的也叫叁性,不過加一個名字,叫“叁自性”,或者“叁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叁種叫做叁自性,也叫做叁無性。現在講“性境現量通叁性”,這個叁性不是那個叁性,這叫做人性上的善性、惡性,(還)有一個不善不惡的無記性,非善非惡。這要注意了。我們問題不討論了,因爲討論要耽誤下去。爲什麼前五識啊,眼睛有善有惡,又通無記,耳朵聽聲音也是如此,這個中間討論下去就很多很多了。記住,通叁性。

  眼耳身這叁個識,本來前五識,眼、耳、身(之外),(還有)鼻(呼吸)、舌(嘴巴舌頭)兩識,這兩個不談了。

  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叁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裏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這叁種(同)在(第一地),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

  在這個高級的天人、天人裏頭就有分別了。欲界天,欲界天還有欲哦,同我們一樣有欲哦!再上去是色界天的初層,這所以叫大家你們同學們,“叁界天人表”一定記清楚啊!如果我們基本講佛學,現在也要重新講叁界天人(表)了。就是宇宙生命的分類,分成叁十叁層。嚴格地分,六十多層。[斷錄]

  ……借用來用。外太空的生命,在佛學、兩千多年、認爲是六十多層,是有生命存在的。到今天自然科學太空總署你問他,月亮、月球裏面究竟有沒有人,他真正的負責人不敢答複這個話。還不知道诶!你不要認爲人到月亮裏頭去了,已經證明沒有人了,——這是不懂科學的亂講話。真正科學家到今天爲止不敢下這個定語。還不知道。那麼我們並不一定說它有沒有,我們現在是講佛學。在佛學的理念的範圍,你看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明的理論。

  那麼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鼻、舌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禅的境界,初禅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禅天了。這個時候,鼻識、舌識兩個不起作用,只有眼睛、耳朵、身體叁識還存在。怎麼講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禅的人,呼吸沒有了、停止了麼,所以鼻識不起作用了。嘴巴當然不吃東西,連口水都不咽了。你們初學打坐的還嫌咽口水啊咕噜咕噜還在咽,到了真正入初禅定以上,連口水也不需要咽了。那麼呼吸自然停止了麼。鼻、舌兩識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哦,潛伏了、不起作用了。只有眼識還存在、耳識還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時候聽不見。你拿引磬,這個引磬“叮——叮——”這麼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時候定了自己出不來的時候,你們學打坐的注意哦在家裏。萬一瞎貓撞到死老鼠的時候,你們在家偶然入昏沈定,出不來定,這就拿著這個東西,吩咐旁邊人千萬不要碰你身體,千萬不要碰;更不能搖動。那麼,就拿這個引磬,在耳朵邊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叫引磬。也就是通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是什麼道理呢?講物理的道理,這是中國的醫學,中國道家:耳通氣海,所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耳通氣海。那麼這是附帶告訴大家的。

  所以“眼耳身叁二地居”,這眼、耳、身叁個識還都存在。如果超過了二禅以上,那前叁識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這個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得天耳通也不是這個耳朵了。所以你們注意啊,你們一般打坐修道的,包括……這個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于什麼?身識。所以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沈境界裏頭,哦看到什麼,自己以爲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裏玩呢!哪裏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老叁,叫做神經。千萬注意啊!有時,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我講話,教我什麼,也是耳神通的老弟、老四,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前叁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不管如何走,身識。識,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注意哦,千萬注意!要記得!識是叁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暖、壽、識叁樣連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剛才爲什麼告訴大家吩咐家裏人真正打坐的時候不要碰呢?真正入定了,身體整個的骨節、整個的經脈,軟得跟棉花一樣、跟面粉一樣的。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拉拉出來一丈多長,因爲這個柔弱無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後,他身上的溫暖、溫度,低溫,沒有退的。甚至溫度還有高溫的。你看到很低的溫度,摸到還有一點暖,可是你拿別的東西,拿物質的東西一接觸到,假定你用個小茶壺,放在他身邊,肚子、胸口這麼一放,算不定過個個把鍾頭,那個茶壺開水會滾起來了。生命活著,暖氣永遠存在的。死亡就冷凍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氣在的時候,生命在,它一定有暖。所以老年人爲什麼骨頭硬了?雖然叫做老啊,老就是死亡的前面一半啊!所以啊,本省話、閩南話就叫做“頂殼殼”了,硬都可以打鼓了,他越來越……所以有暖氣在就越來越柔軟。所以我們曉得,經典上有時候翻譯,善行功德到了,“軟地”,又翻譯成“柔地”,那麼我們講教理的人啊,“軟”的解釋啊,這個惡業輕了叫做“軟”。實際上“軟”也講真正功夫的境界。禅定功夫證到了,這個肉體你不要練什麼武功、不要修什麼氣脈,它自然柔軟,越來越柔軟。

  那麼說“暖”一定存在。壽,凡是暖、沒有冷卻以前、沒有冷凍以前,它生命仍然存在的。所以真正入定的人,縱然一定八萬四千劫,乃至于說十二萬年,他只要體溫還存在,他並沒有離開;第八部分的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過身體。

  那麼這裏又有人要問了,道家所說的出陰神、出陽神,那是第幾識啊?這裏是個問題,你們去研究研究看。有沒有這回事?那是第幾識的作用?第幾…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