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38

  ..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東西呢?貪嗔癡慢疑,個性。我們這個個性的貪嗔癡慢疑,等等。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所以造成你心理狀況,就是這個人的個性。你看有些人天生的個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許多人,人長得蠻好,你等他沒有事的時候,你在旁邊偷偷一看,他一臉哪仇恨相,對于這個世界是怨恨。你要看人啊,沒有事的時候,人家不留意的時候觀察他。嗯,有許多人他就是瞋念的習氣,前生種性帶來的,在臉上的橫肉都出來了。等于我們現在想一個人可恨的時候,越想越氣,越氣那個樣子氣相都變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學佛先要學慈悲相。我經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啊,學個笑容啊。有些人勉強這麼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兩秒鍾,一臉瞋相來了,注意呦!真的呦,是大問題哦,不是跟你說笑話,就是孟子一句話:“城府重者心無歡”。修道首先是慈悲喜舍,這都與是心念有關的。這種貪嗔癡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麼時候斷掉呢?“修所斷”的,要修到,四禅八定行爲上修,所謂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間斷。你不修行,累積起來,越來越嚴重。見惑呢?思想觀念問題了,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譬如一個人得了道的,認爲我這個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見取見。禁戒取見——認爲修道的人,一定要這個樣子才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頭,不行;或者你不穿長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鴨蛋,不對;或者說你點香不對,只能點蠟燭;比方了。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種的規定——這是禁戒取見,這是觀念問題。禁戒取見這個見惑,結使哦,打得很厲害哦。

  所以貪嗔癡慢疑是五個根本煩惱,這個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帶來的習氣,修所斷的,要修才能斷,要修正自己心念。見惑呢?那不是修能夠斷的,那要“慧所斷”的,你見到慧了自己曉得觀念錯誤了,要智慧才能斷的。所以許多聰明有學問的人修道,老實講見惑上非常嚴重,最後嚴重是外道哦,這叫做外道哦,這叫做魔道。你看有許多學佛的說,乃至于宗派的觀念,密宗啊、禅宗啊、什麼宗啊,這個見惑觀念。還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給一個修道的朋友講,我說你這一生啊,沒有辦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爲是冰清玉潔,沒有話講、做人沒有話講。以修道來講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個小乘之果。因爲什麼?這一種人,潔身自好之士,潔身自好,一輩子行爲幹幹淨淨的,一點汙點不敢沾染,自己以潔身自好爲標榜,差不多宗教徒學佛修道的人,實際上都是潔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這四個字。夠得上成道嗎?不會!因爲他沒有辦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羅漢都是潔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潔,所謂死水,沒有辦法,“死水不藏龍”,活不起來。

  真正的修道的行爲,不但把見思惑,修所斷掉的、慧所斷掉的斷了,清清淨淨一念孤零零的,所謂就是到達了百丈禅師所講的境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禅師籠統講了這一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那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初步的這個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達到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在這個生死之間,譬如說,我們假設一個人潔身自好之士,你說了了生死沒有?沒有。到了中陰身要再受業報生死的時候呢?怎麼樣投胎的?我們上次報告的是看到淫欲這個地方投胎,不一定,貪嗔癡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陰的時候,如果貪財的欲念重了的時候,你來投胎之後,那個中陰看到這個地方都是錢、都是黃金,嘿,一親近一拿,入胎了!當然入胎不一定變富翁,也許變個很窮的,一輩子賺到錢放在口袋裏,都會口袋破掉溜走的,那是看你個人的業報了。所以中陰啊,第八阿賴耶識偈頌所講的,“去後來先作主公”,這一段非常重要。必須把九十八個結使統統研究清楚了,才了解中陰,才了解投胎。

  今天我們把上次未講完的,大概扼要地給大家報告。如果專講這個問題,對于中陰怎麼樣投胎,所謂一念無明緣行,那十二因緣就不是普通教理這麼講法,這個行、就是這股力量怎麼樣被吸引、吸住了,會變成另外一個生命;這個行就是動,就是輪回。一個無明緣行。說行緣識,這個中間講法每一點都不同了,純粹科學性的。希望青年同學們研究這個佛學啊,不要專搞空洞的理論,要在實際修行的功夫、個性上的轉變、氣質的變化特別注意!自己這個氣質動搖不了的話,你佛經倒背如流,生死來的時候抵不住的噢!一點用都沒有,保險你沒有用。不過呢,種下了這一點種子啊,他生來世碰到佛學、或者做學問啊,聰明一點、容易一點,是會有的。可是說做功夫了道,沒有!不可能!那麼對于有修持的朋友們,說如果要研究,進一步如何呢?再說。哈,再說。你有功夫要時間,等我也要有功夫,等我也要高興的時候、功夫有的時候,我們再仔細研究。你先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這樣下去,哼!“飄空一葉沈沈墜”呀,照樣去了,如此在輪回裏滾去了,絕無希望。我嚴重地給大家講一下,也許我也叫被輪回滾走了啊!不過有滾走輪回的經驗,所以特別向諸位提出注意。

  現在我們再回頭,把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這四句偈子再念一道:“浩浩叁藏不可窮”,這個“叁藏”——能藏、所藏、執藏,抓得很牢的(不是經律論叁藏)。“淵深七浪境爲風”,心識變成波浪,心波飄動。前面七識——心波的七浪,那麼外境界是風,這一切境與風皆是一體之所變,這個“體”字是我們拿現在觀念來講的,並不是真有其體。“受熏”,所謂對第八阿賴耶識接受、自然地在感受、忍受,善、惡、無記叁業的熏習,“受熏”,構成了現在的行爲,變成未來的種子、持種子,現行變種子。我們這一生生命的遭遇,是前一生種子變現在的現行,所謂“受熏持種”。“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身體;器世界。這個身,你說六根裏頭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爲什麼還加一個“身”?這是“薩迦耶見”的身,中陰身那個也是身,就是我們這個“身見”,生命這個身見同我見最難破除的。所以真正初步得果,能夠空掉了身見、我見,注意哦,這是初步,所謂空“身見”、“我見”,最後是空“法見”。身執、我執,談到這個大家更要注意,一般修道的、一般修密宗的、專門講究修氣脈的,你在教理上想一想,氣脈是不是靠身體才有啊?對不對?好,一天到黑在玩氣脈,身見越來越重,所以破不掉。學道修密的人,最後這個習氣是越來越重,“受熏持種”,越堅固了,千萬注意呦!那麼你說爲什麼自己平常沒有想到呢?慧力的不足。所以被見惑所惑所迷亂了,不是思惑。“受熏持種”,所謂“根”,身見很嚴重。所以我們色身四大死亡以後,中陰身那個就叫身,身見,還是覺得有我這個身體。所以身見很難破除。你看禅宗的大師黃檗禅師(臨濟祖師的師父),他講了一句切實的話,在黃檗語錄上有,“身見最難忘”,這個身見最難破掉,身見最難忘。

  這個身見在唯識的翻譯經的一切的經論裏頭的梵文翻譯的名詞,就是“補特伽羅”——有我的身見,那麼也就是“薩迦耶見”。一切薩迦耶見就是身見。所以說這裏“受熏持種根身器”,阿賴耶識整個的物質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阿賴耶識所變的,是一切衆生共業所熏的。“根身”是別業,阿賴耶識的別業;“器”是阿賴耶識的共業。這些在理上必須要了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證入升華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脫,理由都是理沒有透。“去後來先做主公”,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死的時候最後走,離開身體、離開肉體;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入胎的。那麼入胎先來,叁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確是天人中來的呦,他的阿賴耶識仍還在天人的壽命還沒有完,假設他是變人的話,先已經入胎了,等到臨産的最後一刹那他再來,那一邊的壽命阿賴耶識整個完了,一下就到這裏。所以中間的這個講起來非常有趣的哦,等于我們看外國的幻想的科學小說一樣的有趣。當然坐下來把佛學的這一部分寫出來,要重新寫過,要花很大的時間,各種經論把它累積起來、集合起來寫出來,是個非常重要的書。所以我們一般學佛動辄就從《阿彌陀經》、《金剛經》入手的,不從這個基本上的概論入手,不行。生死輪回的概論,要注意。

  我們下面第二首,[引磬響]哦?到了,那只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識論》已經有了的一定要帶到了。下一次就是禮拜天,《成唯識論》要帶上了。

  《成唯識論》唯識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爲什麼有隔陰之迷?一個人爲什麼轉生了的時候就忘記了前生的事?我想這個不是問題,不要說我們轉生啊,做人幾十年、前幾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們大家就在現在生可以體會到,剛剛說的話、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讀過的書記不下來。道理在哪裏?就是定力不夠。一念的散亂心多,這個散亂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亂。所謂修定做功夫就是一個定。我們曉得我們的心意識有具備叁世的功能,能知過去能知未來並不稀奇。那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定的關系。所以定力夠了自然能夠了解過去、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比如一個有強記憶力的人,記憶力非常好的人,從小到現在一點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從小自己當嬰兒,怎麼樣抱在媽媽懷裏頭、怎麼長大,自己都很清楚,會記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記不住,從小的事情很迷亂了。譬如讀書,一個人能博聞強記,知識非常淵博、書讀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讀過,一看就記住,沒有什麼嚴重——定的關系,定力的關系。心散亂的就記不住了,心能夠定就記住了,這完全是定力的關系。定力到達了,我們現在生、乃至身體上的變化,生病、乃至要死,這個四大的分開,這一切的最強烈的痛苦、強烈的快樂,苦與樂一切的感受,到達了…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