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動心了。所謂不動心不是壓製、不是克製,自己第六意識的這個定境超越了,那麼能夠把自己過去生的、很多生的事,這一生都能夠明白,就是回憶的力強到這個程度,未來的事也能夠透過,知道了,那麼看定力的深淺的程度怎麼樣,隔陰、轉個胎就不會迷了。我們不要說隔陰之迷,普通現在醫學心理學都知道,一個人肉體受了重大的打擊,或者頭部受了震蕩、腦神經受了震蕩、身體受了傷害,這個人可以變了,過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變了,都會忘掉了過去,不知道現在。這是一念的定。
怎麼樣解釋一念定,差不多我們一般修道打坐學佛都沒有搞清楚的。所以這一次特別要講唯識的道理。我們一般的靜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裏玩感覺狀態。換句話說,你身體沒有死,活著的,坐在這裏心念比較清淨,覺得很舒服很清靜,心裏沒有事,以爲這個就是。靠不住的啊!這個東西就是的話,到達你要死的時候,重病、身體要分散、四大分離,你這個東西沒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麼?這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強烈的堅固,非常堅固。怎麼樣是個心意識的堅固?必須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于堅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堅固到把現有的肉體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嚴經》上提到十種仙有一種仙,就是修意念的堅固,可以使這個生命常在。理論講起就是這麼一句話,做起功夫就很難,如何使意念堅固?就是剛才我們在座的大家,都受過教育,都會讀書,但是我們自己都曉得,你讀了一頁書看下來,一個字沒有錯,不需要倒轉看,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清清楚楚,這個定力目前都沒有。還有些尤其學佛修道的人,書是懶得看了,書不是道、也看不進去,覺得很厭煩,你叫他記一點書的學問也不願意,實際上他都在昏沈中。把那個昏沈當成清淨,第六意識不清明、不堅固。假設定力堅固了的人,譬如說我們曆史上記載很多人,定力堅固的人讀書是一目十行。眼睛這樣一看,一頁就下來,一下就過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看到了。這沒有什麼特殊啊,這不是快讀的方法,就是定力堅固。心境像個鏡子一樣,一個鏡子這麼一頁書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間結果每一個字都出現了,每一個字都留住了、留痕,鏡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須要搞清楚。隔陰之迷就是這個道理。爲什麼?沒有爲什麼。因爲你散亂,人在散亂、昏沈。
第二個問題,說中陰身轉胎的時候,好像同夢境一樣;那麼既然一樣就是夢喽!爲什麼叫中陰身?不是的!是講夢境拿來作比方,中陰身到底不是夢境。我們夢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夢境。有一種,不過現在在病例上很少發生——夢遊症,還有,你看世界上還有人發夢遊症,就是說夜裏自己起來會做事,在我們鄉下很多。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某幾個人夢遊。我們那個時候不曉得叫夢遊症,就是會做怪夢,夜裏會起來,鄉下人,那都是很勤勞的人,夜裏起來穿好衣服,眼睛還閉著的,家裏水桶拿來,門開了去挑水,一水缸總挑了十幾挑,有好幾個鍾頭;一水缸挑滿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脫好,又去睡覺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這種夢遊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這個裏頭這種情形,同這個“意念堅固”,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才有這種事。
譬如,像我們讀書的,小的時候很多經驗,往往一篇書,像我有時候看書,或者想把它記住,很好的文章記不住。到了第二天起來就記住,因爲夜裏又讀過一道,一字不漏,都記住了。所以有時候一首詩啊、一個好文、題目白天作不出來,夜裏作出來比白天的好,有時都來不及記。像我是常常有,一醒來這一次一定把這個記住;我曉得是在做夢,這個好、這個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記了,趕快起來,因爲醒了容易忘記,趕快把它記住。自己還覺得拿筆已經記下來了,第二天起來也還是忘掉。這個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這樣清明的夢境已經很少了。夢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種修持的方法叫“夢成就”的修法,訓練修持自己的夢境,然後夢一來,自己還可以製造夢,今天要做一個夢,或者等于蔔卦一樣,要問明天的事、未來的事,自己在夢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轉變夢境,譬如夢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夢,因爲利用自己的意識——不醒哦,夢中還知道是夢——可是還能夠用意識把這個水轉成火,火可以把它轉成風,就是說很壞的夢境可以把它轉成很好。這個做到了,第叁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夢一樣,夢中像我們現在白天一樣,然後看一切世間如夢如幻,不是理論,硬要做到。這種修持的方法叫做幻夢成就、夢成就,那麼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總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強。定,這個不是解脫、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還不是道,還不是悟道了。但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夠,喜怒哀樂、碰到事情隨便就變化心境了。有些人學佛學道,打坐、吃素、平常清淨蠻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這就免談佛法。譬如,這兩天在我們這裏有一兩位同學,因爲把他調動去做事了,本來很愛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擔任一點事,覺得很痛苦,覺得打坐這才是修道。當然調去做事覺得很不舒服。慢慢練習到,他現在可以跟我講,他說我覺得沒有在做事呀,同那個(打坐)一樣啊。我說,好了,你行了。要在動亂中——但是,這樣就行了嗎?這是一個初步的獎勵,還是沒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來、大的刺激來,乃至身體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還是定、如夢如幻——差不多了。還能夠達不到中陰不迷。所以定的重要。
這兩個問題就這樣簡單地答複,這些問題還很多。現在我們趕緊轉到《成唯識論》,上次告訴諸位帶來的。如果沒有書的人,你們有書的朋友幫忙沒有帶書的人,調個位置,坐到旁邊去。
現在我們翻開《成唯識論》,手裏邊新趕印出來的這個本子。二百六十七頁,就是第七卷、卷七,二六七左邊的號碼,二六七頁,成唯識論。我們先念,這個不要打坐了啊,要看書。我們先看這個偈語: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這是今天要講的,正好同你所問的剛才這兩個問題有連帶關系。千萬要注意書啊,不要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 理認識清楚才好修持。
那麼這個偈語,就是上面一句,“已說六識心所相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六識心所相應”,心是根本,識是心的用。“雲何應知現起(的)分位”,現在他說我們怎麼了解怎麼叫意識?現,就是呈現;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別的各人的各部分,怎麼樣叫意識部分?怎麼樣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麼這個總偈頌,剛才念過。現在我們看偈頌,不要再解釋,多一道時間解釋麻煩。下面來簡單把它變爲白話,你看古人翻譯經典,玄奘法師很難用古文翻譯,用白話文翻譯更難。不過現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嚴大義》的辦法,一句一句用白話把它變過來。不過這樣一來,所有人將來的文學程度越來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兩個還在矛盾之中。
現在我們閑話不說,“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這個“那”念“諾”。就是說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賴耶識是根本,也有一個名稱叫做“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嘿,你看這個文章,寫得好得很,但是別扭得很。哈,所以學唯識學家多容易學了這種文章,包括歐陽竟無、熊十力先生,都走這種路線,所以後世人越看越不懂,學問越來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實際上啊,文字訓練都有問題。可是玄奘法師怎麼翻呢?他翻得很確實,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的染汙方面,心裏的染汙,一切惡的思想、惡的行爲,這是染法、染汙。我們修行呢,就是轉變自己心理,染汙的變成清淨,恢複本來清淨。所以經典上,只用染、淨兩個字,一正一反,也等于一陰一陽,淨面就是陽面,染汙這一面就是陰面。所以道家講修道的人得到純陽之體,就是說完全清淨。淨面就叫陽,染汙面就叫陰。所以我們心理上的染淨,一切的識,哪一切識?前面還有七個嘛,第七,我們生命以來的我執——第七識,前面六個識,諸識、一切識都從第八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生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切識的根本。
“依止者”,那麼,它這個東西根據什麼來的呢?怎麼動的呢?我們這個思想、感覺這個生命,“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爲共親依”。前面六個識,我們能夠思想、活著的時候這個思想意識,你要曉得要死的時候沒有意識了;剛剛投生也沒有意識哦,所以嬰兒生出來沒有意識的呦。投胎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來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識。所以嬰兒有前五識,有第七識、有我執,與生俱來就曉得有個我。因爲餓了曉得哭,我要吃,啊,他要動,我要動。但是這個時候的我,不是現在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成人有第六意識在思想,嬰兒沒有的。所以剛剛生下的嬰兒你給他藥吃,你說他苦藥給他吃他也吐出來呀,那不是第六意識的關系,那是舌識,他這個苦觸的感覺的反應本然。就是生理機能現在可以講神經天然的反感。等于我們這個喉嚨,所以西藥做的爲什麼外面都包成黃的、綠的、紅的都帶一點甜味,因爲我們喉嚨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這一節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節一節。所以西藥那個糖衣包的一層一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嬰兒那個不好吃的吐出來,那個不是意識哦,那是舌識的反應。你實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識的反應,沒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嬰兒到什麼時候?我們這個小孩頭頂我們大家都還在“嘣嘣嘣”跳的,這個地方還在跳的,第六意識沒有成長。所以這個地方一封了頂之後,小孩嬰兒就開始會講話了:“爸爸、媽媽、要、吃!”他就會講了,…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