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39

  ..续本文上一页不动心了。所谓不动心不是压制、不是克制,自己第六意识的这个定境超越了,那么能够把自己过去生的、很多生的事,这一生都能够明白,就是回忆的力强到这个程度,未来的事也能够透过,知道了,那么看定力的深浅的程度怎么样,隔阴、转个胎就不会迷了。我们不要说隔阴之迷,普通现在医学心理学都知道,一个人肉体受了重大的打击,或者头部受了震荡、脑神经受了震荡、身体受了伤害,这个人可以变了,过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变了,都会忘掉了过去,不知道现在。这是一念的定。

  怎么样解释一念定,差不多我们一般修道打坐学佛都没有搞清楚的。所以这一次特别要讲唯识的道理。我们一般的静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里玩感觉状态。换句话说,你身体没有死,活着的,坐在这里心念比较清净,觉得很舒服很清静,心里没有事,以为这个就是。靠不住的啊!这个东西就是的话,到达你要死的时候,重病、身体要分散、四大分离,你这个东西没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么?这是第六意识、心意识强烈的坚固,非常坚固。怎么样是个心意识的坚固?必须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于坚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坚固到把现有的肉体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严经》上提到十种仙有一种仙,就是修意念的坚固,可以使这个生命常在。理论讲起就是这么一句话,做起功夫就很难,如何使意念坚固?就是刚才我们在座的大家,都受过教育,都会读书,但是我们自己都晓得,你读了一页书看下来,一个字没有错,不需要倒转看,而且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清清楚楚,这个定力目前都没有。还有些尤其学佛修道的人,书是懒得看了,书不是道、也看不进去,觉得很厌烦,你叫他记一点书的学问也不愿意,实际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个昏沉当成清净,第六意识不清明、不坚固。假设定力坚固了的人,譬如说我们历史上记载很多人,定力坚固的人读书是一目十行。眼睛这样一看,一页就下来,一下就过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看到了。这没有什么特殊啊,这不是快读的方法,就是定力坚固。心境像个镜子一样,一个镜子这么一页书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间结果每一个字都出现了,每一个字都留住了、留痕,镜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须要搞清楚。隔阴之迷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散乱,人在散乱、昏沉。

  第二个问题,说中阴身转胎的时候,好像同梦境一样;那么既然一样就是梦喽!为什么叫中阴身?不是的!是讲梦境拿来作比方,中阴身到底不是梦境。我们梦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梦境。有一种,不过现在在病例上很少发生——梦游症,还有,你看世界上还有人发梦游症,就是说夜里自己起来会做事,在我们乡下很多。我们小的时候都知道,某几个人梦游。我们那个时候不晓得叫梦游症,就是会做怪梦,夜里会起来,乡下人,那都是很勤劳的人,夜里起来穿好衣服,眼睛还闭着的,家里水桶拿来,门开了去挑水,一水缸总挑了十几挑,有好几个钟头;一水缸挑满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脱好,又去睡觉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这种梦游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这个里头这种情形,同这个“意念坚固”,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才有这种事。

  譬如,像我们读书的,小的时候很多经验,往往一篇书,像我有时候看书,或者想把它记住,很好的文章记不住。到了第二天起来就记住,因为夜里又读过一道,一字不漏,都记住了。所以有时候一首诗啊、一个好文、题目白天作不出来,夜里作出来比白天的好,有时都来不及记。像我是常常有,一醒来这一次一定把这个记住;我晓得是在做梦,这个好、这个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记了,赶快起来,因为醒了容易忘记,赶快把它记住。自己还觉得拿笔已经记下来了,第二天起来也还是忘掉。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这样清明的梦境已经很少了。梦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种修持的方法叫“梦成就”的修法,训练修持自己的梦境,然后梦一来,自己还可以制造梦,今天要做一个梦,或者等于卜卦一样,要问明天的事、未来的事,自己在梦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转变梦境,譬如梦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梦,因为利用自己的意识——不醒哦,梦中还知道是梦——可是还能够用意识把这个水转成火,火可以把它转成风,就是说很坏的梦境可以把它转成很好。这个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梦一样,梦中像我们现在白天一样,然后看一切世间如梦如幻,不是理论,硬要做到。这种修持的方法叫做幻梦成就、梦成就,那么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总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强。定,这个不是解脱、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还不是道,还不是悟道了。但是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够,喜怒哀乐、碰到事情随便就变化心境了。有些人学佛学道,打坐、吃素、平常清净蛮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这就免谈佛法。譬如,这两天在我们这里有一两位同学,因为把他调动去做事了,本来很爱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担任一点事,觉得很痛苦,觉得打坐这才是修道。当然调去做事觉得很不舒服。慢慢练习到,他现在可以跟我讲,他说我觉得没有在做事呀,同那个(打坐)一样啊。我说,好了,你行了。要在动乱中——但是,这样就行了吗?这是一个初步的奖励,还是没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来、大的刺激来,乃至身体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还是定、如梦如幻——差不多了。还能够达不到中阴不迷。所以定的重要。

  这两个问题就这样简单地答复,这些问题还很多。现在我们赶紧转到《成唯识论》,上次告诉诸位带来的。如果没有书的人,你们有书的朋友帮忙没有带书的人,调个位置,坐到旁边去。

  现在我们翻开《成唯识论》,手里边新赶印出来的这个本子。二百六十七页,就是第七卷、卷七,二六七左边的号码,二六七页,成唯识论。我们先念,这个不要打坐了啊,要看书。我们先看这个偈语: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是今天要讲的,正好同你所问的刚才这两个问题有连带关系。千万要注意书啊,不要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 理认识清楚才好修持。

  那么这个偈语,就是上面一句,“已说六识心所相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心,“六识心所相应”,心是根本,识是心的用。“云何应知现起(的)分位”,现在他说我们怎么了解怎么叫意识?现,就是呈现;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别的各人的各部分,怎么样叫意识部分?怎么样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么这个总偈颂,刚才念过。现在我们看偈颂,不要再解释,多一道时间解释麻烦。下面来简单把它变为白话,你看古人翻译经典,玄奘法师很难用古文翻译,用白话文翻译更难。不过现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严大义》的办法,一句一句用白话把它变过来。不过这样一来,所有人将来的文学程度越来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两个还在矛盾之中。

  现在我们闲话不说,“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这个“那”念“诺”。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这个心分成八个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赖耶识是根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嘿,你看这个文章,写得好得很,但是别扭得很。哈,所以学唯识学家多容易学了这种文章,包括欧阳竟无、熊十力先生,都走这种路线,所以后世人越看越不懂,学问越来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实际上啊,文字训练都有问题。可是玄奘法师怎么翻呢?他翻得很确实,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染污方面,心里的染污,一切恶的思想、恶的行为,这是染法、染污。我们修行呢,就是转变自己心理,染污的变成清净,恢复本来清净。所以经典上,只用染、净两个字,一正一反,也等于一阴一阳,净面就是阳面,染污这一面就是阴面。所以道家讲修道的人得到纯阳之体,就是说完全清净。净面就叫阳,染污面就叫阴。所以我们心理上的染净,一切的识,哪一切识?前面还有七个嘛,第七,我们生命以来的我执——第七识,前面六个识,诸识、一切识都从第八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出来的,所以它是一切识的根本。

  “依止者”,那么,它这个东西根据什么来的呢?怎么动的呢?我们这个思想、感觉这个生命,“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前面六个识,我们能够思想、活着的时候这个思想意识,你要晓得要死的时候没有意识了;刚刚投生也没有意识哦,所以婴儿生出来没有意识的呦。投胎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来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识。所以婴儿有前五识,有第七识、有我执,与生俱来就晓得有个我。因为饿了晓得哭,我要吃,啊,他要动,我要动。但是这个时候的我,不是现在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成人有第六意识在思想,婴儿没有的。所以刚刚生下的婴儿你给他药吃,你说他苦药给他吃他也吐出来呀,那不是第六意识的关系,那是舌识,他这个苦触的感觉的反应本然。就是生理机能现在可以讲神经天然的反感。等于我们这个喉咙,所以西药做的为什么外面都包成黄的、绿的、红的都带一点甜味,因为我们喉咙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这一节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节一节。所以西药那个糖衣包的一层一层不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婴儿那个不好吃的吐出来,那个不是意识哦,那是舌识的反应。你实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识的反应,没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婴儿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个小孩头顶我们大家都还在“嘣嘣嘣”跳的,这个地方还在跳的,第六意识没有成长。所以这个地方一封了顶之后,小孩婴儿就开始会讲话了:“爸爸、妈妈、要、吃!”他就会讲了,…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