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时候意识开始成长。那么我们家庭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一切语言、一切等等这些后天的增上缘,给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识越来越顽固,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骂我啊老奸巨滑、老顽固,我一定承认。因为人老了,那个意识越来越顽固,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了。老了不是奸,也不是滑,他事情经过多了嘛,“哎呀,这个东西,经验不可以这样处理。”你看起来就奸、就滑了。实际上也不奸、也不滑。这是意识这个经验。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我们现在是今天我能够讲话,诸位能够听,因为第六意识很明显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为前面六个识,都靠第八阿赖耶识是它共同最亲切的根据,等于树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讲:“谓前六转识”,为什么叫六转识?前面六个识随时像一个轮子一样在转动的。我们第六识刚刚想了这个事,马上想别的事情去了。一边在听经、一边想到:糟糕!没有带雨伞,衣服带少了。那个意识在转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转识以第八识为根本识。第八识是前面六识的共同所亲因缘、所依靠的。什么叫五识呢?“谓前五转识”:眼、耳、鼻、舌、身体。“种类相似”,它的种类,它的根本的根根、种子、同类,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总说之”,那么总说什么?就是第一句这个偈语——“依止根本识”。
第二句话“五识随缘现”。所以随缘现这一句话呢,“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这句话,“五识随缘现”,是怎么个意思?就是说,它的“显起”,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常常起作用。譬如我们眼睛看,有时候眼睛眼识不起作用哦。有时我们人,大家都知道,有时愣住了、眼睛瞪着前面,你说你看什么?实在没有看,这个时候眼识不起作用。有时候耳朵、耳识呀,第六意识不叫它注意,它耳识有时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听见;“你讲什么,听见没有?”“没有。”那个时候,耳识,但是听……[断录]所以这是讲它“显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经常起作用。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那么前五识起作用,都是靠它后面那个指挥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坏人——第六识。它也做善事,要指挥前五识,都是他的罗卜头、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听!”它所缘的作意的根,根——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根,就是现在讲生理的机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听声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缘、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识,“非常起”。那么我们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现在讲究证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来,你眼睛你说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许多人在打坐,眼睛还是在看,在看什么?看前面看不见的黑洞洞的,眼识并没有休息,所以这个都在自欺。耳识也没有休息;身体的感觉状况——哎,说我气脉通了;嗯,任督二脉通了,其实神经通了,呵,半神经状态。身识也不得休息,对不对?那么,前五识都没有休息。实际上都是意志这个意、心意识在里头在捣鬼:“哦,现在有些气脉通了!哎哟,走到夹脊一关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个意识都在里头捣鬼。你说这一帮人跑去打坐,我说何苦呢?我经常讲,到外面做工一个钟头还有八十块呢,你坐在那里干嘛呢?在那里自己捣鬼,还以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学这一套啊!要学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学,对不对?唯识是科学的啊,这是佛法,玄奘法师带着孙悟空去求经求来的啊,哈!当然这句话是笑话,孙悟空是假造的,孙悟空《西游记》上是代表什么?第六意识。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那个沙和尚是什么呢?第七识。沙和尚没有主意的,所以孙悟空叫他挑东西,他就挑,猪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猪八戒是什么东西呀?这个家伙是情感、人的情绪,他最坏了,专门闹事,又贪吃、又贪财、又贪色,他什么都不管。所以《西游记》这个小说呀,根据唯识写的,你要知道啊。
现在我们不讲《西游记》,讲《成唯识论》。所以呀,前五识是“显”,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来的,你注意哦,所以,读这种书注意了,你如果认为,“非常起”把这两个字当一个名词,搞完了!又错了!不是常常起来。“缘”呢?前五识的攀缘,它的依傍它的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这个意识动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机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为缘”,是它在攀缘,是它要抓的,攀缘就是要抓,等于猴子一样,猴子在那里,吊在那里,它永远不老实,总想抓一个东西。当然你们诸位没有看过,我常常表演这个,因为我很得意,在山上闭关,看到那个猴子来偷东西,真好玩,猴子(师演示)就放在这里夹着,然后抓一个,到处看,有人没有人?没有人,然后偷得快去抓到,然后我们“唔”,它两手一动就跑掉了,一个都没有拿走(众笑)!啊,这是猴子偷苞谷。嗨,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们。父母生下来,呵,到处偷,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贵样样抓,《成唯识论》也抓《庄子》也抓,总想抓,抓了结果到了殡仪馆民权东路的时候,就是猴子那么跑掉一样,什么都没有夹到。啊,所以这个缘就是攀缘,就是抓。佛经所谓讲攀缘,缘就是抓。
这个东西啊,“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这个五识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识你注意,五识下面有个“身”字,这个五识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实意识跟它俩分开的呦。你们注意啊,大家自己好好体会,要经常研究佛学。譬如我们意识在想,我们在读书,大家都有经验,或者你在看电影看电视看得很得意的时候,瞪起眼睛,那个意识在:“好!打!”旁边有人骂:“嗨,讨厌!你看什么!”你听见没有?你听见的。但是意识还在看前面,眼识还在看。所以耳识有耳识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体,你比如说夏天你看电视,“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几年那个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个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们喜欢打拳的:“打得好!再来!”这个样子,结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还是知道,不过说来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赶掉就是了——身识还在。意识、身识、眼识它都有独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识叫“身”。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它内在靠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它根本的功能起来。“外随作意”,外面起用了,跟着第六意识,这个心指挥它叫它做什么——作意,这个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五识呢,在我们生命上,它也要有个靠的,靠什么?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这个人生来就是个瞎子呢?他的眼识不起作用。眼识功能在哪里?还在阿赖耶识根上,因为他的眼识没有工具可以发出来,等于我们有电,可是这个机器坏了,这个电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没有外境呢?看不见。所以眼睛要有空间等九个因素才能看,要空间、要光线,如果把眼睛这样蒙住,看不见,它没有空间嘛。九个缘里头缺一个缘它就看不见。所以它根据根、境等一切缘凑合拢来,“方得现前”,五识才完全。
我们讲五识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过来一句话,六祖我们以前讲过,在《六祖坛经》说的,我们学禅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说我们现在修修把念头空了、把第六识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缘”——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你想把它转了,那得证果了,那证道了;或者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证到佛果才能转。换句话说,所以我们修道,这个身体你修了几十年,身体的障碍,这个身体你始终转不了在那里,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啊!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坐在那里干什么?坐在那里浪费几十年,造的什么业呢?几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无记业。叫你作善人,不敢!没有本事做;叫你做坏人,树叶子掉下来又怕打破了头。善恶两头都做不了,坐在那里一天浪费米粮,如此者叫做修行,这有什么用!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识“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识的起作用,有时候同时起作用,譬如现在我们,像我个人现在在跟大家讲话,这个前五识同时在用,耳朵还要听到、要注意到,也许你有问题来呢;眼睛要看着,身还在动,嘴巴还在讲,坐在这里,觉得冷呀热的都要知道嘛,意识还要思想,这个或“俱动”一起动;“或不倶”有时候不一起动。譬如我们躺在那里看电视看着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识,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识同第六识等等,有时候要看不想听、要听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时起用,“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前五识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身体有感觉等等,有一下统统知道,有慢慢才看见、慢慢才听见,有顿、有渐。总而言之,前五识、我们心理这个状态,等于水上的波涛,“如水(上的)涛波,随缘多少”,风大波浪起得大,风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乱,你譬如说几千万人跑过来,走马灯一样跑,你眼识也忙得很,要这样看,连头脑都要这样转动;假设只有一个人,或者我们去照相馆的看那个修眼睛眉毛,那个照相馆的笔呀,只有一根毛,修那个人照片的眉毛,这个眼识只有一点点注意力,这个外缘很少,他用的就少,“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他说这些道理,“法”就是这些现象、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经里头大小乘各种经典讲得很多了。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他说你要了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五转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这个容易了解,我…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