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時候意識開始成長。那麼我們家庭父母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一切語言、一切等等這些後天的增上緣,給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識越來越頑固,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你要罵我啊老奸巨滑、老頑固,我一定承認。因爲人老了,那個意識越來越頑固,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了。老了不是奸,也不是滑,他事情經過多了嘛,“哎呀,這個東西,經驗不可以這樣處理。”你看起來就奸、就滑了。實際上也不奸、也不滑。這是意識這個經驗。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現在是今天我能夠講話,諸位能夠聽,因爲第六意識很明顯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爲前面六個識,都靠第八阿賴耶識是它共同最親切的根據,等于樹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講:“謂前六轉識”,爲什麼叫六轉識?前面六個識隨時像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我們第六識剛剛想了這個事,馬上想別的事情去了。一邊在聽經、一邊想到:糟糕!沒有帶雨傘,衣服帶少了。那個意識在轉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轉識以第八識爲根本識。第八識是前面六識的共同所親因緣、所依靠的。什麼叫五識呢?“謂前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體。“種類相似”,它的種類,它的根本的根根、種子、同類,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總說之”,那麼總說什麼?就是第一句這個偈語——“依止根本識”。
第二句話“五識隨緣現”。所以隨緣現這一句話呢,“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這句話,“五識隨緣現”,是怎麼個意思?就是說,它的“顯起”,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常常起作用。譬如我們眼睛看,有時候眼睛眼識不起作用哦。有時我們人,大家都知道,有時愣住了、眼睛瞪著前面,你說你看什麼?實在沒有看,這個時候眼識不起作用。有時候耳朵、耳識呀,第六意識不叫它注意,它耳識有時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聽見;“你講什麼,聽見沒有?”“沒有。”那個時候,耳識,但是聽……[斷錄]所以這是講它“顯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經常起作用。
“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那麼前五識起作用,都是靠它後面那個指揮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壞人——第六識。它也做善事,要指揮前五識,都是他的羅蔔頭、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聽!”它所緣的作意的根,根——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根,就是現在講生理的機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聽聲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緣、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識,“非常起”。那麼我們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現在講究證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來,你眼睛你說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許多人在打坐,眼睛還是在看,在看什麼?看前面看不見的黑洞洞的,眼識並沒有休息,所以這個都在自欺。耳識也沒有休息;身體的感覺狀況——哎,說我氣脈通了;嗯,任督二脈通了,其實神經通了,呵,半神經狀態。身識也不得休息,對不對?那麼,前五識都沒有休息。實際上都是意志這個意、心意識在裏頭在搗鬼:“哦,現在有些氣脈通了!哎喲,走到夾脊一關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個意識都在裏頭搗鬼。你說這一幫人跑去打坐,我說何苦呢?我經常講,到外面做工一個鍾頭還有八十塊呢,你坐在那裏幹嘛呢?在那裏自己搗鬼,還以爲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學這一套啊!要學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學,對不對?唯識是科學的啊,這是佛法,玄奘法師帶著孫悟空去求經求來的啊,哈!當然這句話是笑話,孫悟空是假造的,孫悟空《西遊記》上是代表什麼?第六意識。孫悟空就是第六意識,那個沙和尚是什麼呢?第七識。沙和尚沒有主意的,所以孫悟空叫他挑東西,他就挑,豬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豬八戒是什麼東西呀?這個家夥是情感、人的情緒,他最壞了,專門鬧事,又貪吃、又貪財、又貪色,他什麼都不管。所以《西遊記》這個小說呀,根據唯識寫的,你要知道啊。
現在我們不講《西遊記》,講《成唯識論》。所以呀,前五識是“顯”,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來的,你注意哦,所以,讀這種書注意了,你如果認爲,“非常起”把這兩個字當一個名詞,搞完了!又錯了!不是常常起來。“緣”呢?前五識的攀緣,它的依傍它的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這個意識動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機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爲緣”,是它在攀緣,是它要抓的,攀緣就是要抓,等于猴子一樣,猴子在那裏,吊在那裏,它永遠不老實,總想抓一個東西。當然你們諸位沒有看過,我常常表演這個,因爲我很得意,在山上閉關,看到那個猴子來偷東西,真好玩,猴子(師演示)就放在這裏夾著,然後抓一個,到處看,有人沒有人?沒有人,然後偷得快去抓到,然後我們“唔”,它兩手一動就跑掉了,一個都沒有拿走(衆笑)!啊,這是猴子偷苞谷。嗨,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們。父母生下來,呵,到處偷,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貴樣樣抓,《成唯識論》也抓《莊子》也抓,總想抓,抓了結果到了殡儀館民權東路的時候,就是猴子那麼跑掉一樣,什麼都沒有夾到。啊,所以這個緣就是攀緣,就是抓。佛經所謂講攀緣,緣就是抓。
這個東西啊,“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這個五識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識你注意,五識下面有個“身”字,這個五識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實意識跟它倆分開的呦。你們注意啊,大家自己好好體會,要經常研究佛學。譬如我們意識在想,我們在讀書,大家都有經驗,或者你在看電影看電視看得很得意的時候,瞪起眼睛,那個意識在:“好!打!”旁邊有人罵:“嗨,討厭!你看什麼!”你聽見沒有?你聽見的。但是意識還在看前面,眼識還在看。所以耳識有耳識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體,你比如說夏天你看電視,“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幾年那個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個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們喜歡打拳的:“打得好!再來!”這個樣子,結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還是知道,不過說來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趕掉就是了——身識還在。意識、身識、眼識它都有獨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識叫“身”。
“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它內在靠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第八阿賴耶識它根本的功能起來。“外隨作意”,外面起用了,跟著第六意識,這個心指揮它叫它做什麼——作意,這個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衆緣和合,方得現前。”五識呢,在我們生命上,它也要有個靠的,靠什麼?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這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呢?他的眼識不起作用。眼識功能在哪裏?還在阿賴耶識根上,因爲他的眼識沒有工具可以發出來,等于我們有電,可是這個機器壞了,這個電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沒有外境呢?看不見。所以眼睛要有空間等九個因素才能看,要空間、要光線,如果把眼睛這樣蒙住,看不見,它沒有空間嘛。九個緣裏頭缺一個緣它就看不見。所以它根據根、境等一切緣湊合攏來,“方得現前”,五識才完全。
我們講五識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過來一句話,六祖我們以前講過,在《六祖壇經》說的,我們學禅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轉”——第六識第七識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說我們現在修修把念頭空了、把第六識空了並不難,但是不要認爲得道了,這是因。“五八果上緣”——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你想把它轉了,那得證果了,那證道了;或者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證到佛果才能轉。換句話說,所以我們修道,這個身體你修了幾十年,身體的障礙,這個身體你始終轉不了在那裏,因爲你根本沒有證果啊!證果談何容易啊!不要認爲打坐坐得好,坐在那裏,坐在那裏幹什麼?坐在那裏浪費幾十年,造的什麼業呢?幾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無記業。叫你作善人,不敢!沒有本事做;叫你做壞人,樹葉子掉下來又怕打破了頭。善惡兩頭都做不了,坐在那裏一天浪費米糧,如此者叫做修行,這有什麼用!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識“衆緣和合,方得現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識的起作用,有時候同時起作用,譬如現在我們,像我個人現在在跟大家講話,這個前五識同時在用,耳朵還要聽到、要注意到,也許你有問題來呢;眼睛要看著,身還在動,嘴巴還在講,坐在這裏,覺得冷呀熱的都要知道嘛,意識還要思想,這個或“俱動”一起動;“或不倶”有時候不一起動。譬如我們躺在那裏看電視看著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時候我們閉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識,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識同第六識等等,有時候要看不想聽、要聽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時起用,“或不俱起”。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前五識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身體有感覺等等,有一下統統知道,有慢慢才看見、慢慢才聽見,有頓、有漸。總而言之,前五識、我們心理這個狀態,等于水上的波濤,“如水(上的)濤波,隨緣多少”,風大波浪起得大,風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亂,你譬如說幾千萬人跑過來,走馬燈一樣跑,你眼識也忙得很,要這樣看,連頭腦都要這樣轉動;假設只有一個人,或者我們去照相館的看那個修眼睛眉毛,那個照相館的筆呀,只有一根毛,修那個人照片的眉毛,這個眼識只有一點點注意力,這個外緣很少,他用的就少,“隨緣多少”。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他說這些道理,“法”就是這些現象、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經裏頭大小乘各種經典講得很多了。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籍衆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他說你要了解,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這個容易了解,我…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