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41

  ..續本文上一頁們自己容易體會。這個“行相”,行動的它這個情況、現狀比較粗,動態。“所籍衆緣,時多不俱”。譬如眼睛看東西,假設到夜裏燈統統關掉,你自己房間裏很習慣的東西都看不見,因爲它缺了一個緣嘛,“光”的緣沒有。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譬如我們的嘴巴,一天吃叁餐,就是愛吃零嘴吧,不會一天八個鍾頭都在吃,沒有多少時間在吃,因爲它靠許多因緣湊合,“所籍衆緣,時多不俱”,平常時時不具備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隨時起作用。“故起時少”,所以五識起的作用,平常起來作用的時間比較少;“不起時多”,它在休息狀態的時候比較多。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六意識的思想心理狀態,我們普通認爲這個就是心了,這個就是思想、知覺、感覺等等。第六意識,雖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思想隨時在用。“而所籍緣,無時不具”,它隨時要想,外面沒有看見還要回憶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鈔票啊,沒有事有時候閉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這個就是意識這個東西,壞,對不對?“雖亦粗動,而所籍緣(所靠的這個因緣),無時不具(隨時具備的)”。但是意識有時候不動,因爲什麼?“由違緣故,有時不起。”有時候譬如說我們想煩了,有時也覺得:“格老子懶得想了!算了,睡覺!”呵,自己罵自己。違緣,就是相反。可是你那個要睡覺也是意識狀態哦,不過“違緣”,同外面這個情況不同。所以有時這個第六意識、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現在的西方的心理學只講到第六意識,那個下意識也是第六意識部分,什麼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新名詞都是亂造的。唯識都給你講的很清楚了,還是第六意識部分。第七識、第八識很難懂,所以我先選這一段給大家開始,慢慢懂進去。不然研究唯識太痛苦了,它這個(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無所不包的。

  “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衆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第七識叫“末那識”,勉強地翻譯也叫做“異熟識”,也叫做“俱生我執”,只要你有生命,它那個“我”就來的。譬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有沒有“我”?睡眠還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個“我”就來了,“哎!討厭!”就起來了,意識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執”,也叫“異熟”,它怎麼異熟?因果報應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緣而熟,所以因果報應並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許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許來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幹地,忽然走路會把我碰到會跌倒被車子撞傷了,都是因果報應,異緣而熟、異時而熟,叫“異熟識”。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細,我們自己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只曉得、只看到第六意識心的作用,第七識、第八識沒辦法了解。所以現在你們隨便講禅宗開悟了,開悟了第七識第八識統統轉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點說開悟了,“寒潭清皎潔”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正是第六意識在那裏玩呢,那不叫做開悟,千萬注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裏打妄想,雖然面壁,裏頭還是在看。都不是的,這不是禅,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識,行相微細”。它第七第八識“所籍”靠外緣而發生作用。“一切時有”任何時間它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我”任何時間都存在的。“故無緣礙”它沒有阻礙的,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呀,它這個東西隨時都在動態,“令總不行”,他說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這個所想的、這個命令要到達這個意識,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識可以指揮的;但是第六意識可以轉它。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在我們沒有了解自己,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的本身它不會思想,它不會分別,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們坐在這裏,假設來一個錄影機給我們一照相,這個鎂光燈一閃,我們眼睛眼識跟著跑,看了一下。外緣一起,我們眼識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緣而起來,所以斷緣的時候多,等于它沒有糧食、沒有吃的時候多。所以“現行時少”,現在馬上起作用的時間比較少。

  “第六意識,自能思慮”,我們現在心裏頭能夠思想的,這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內外門轉”,外境界引動你而轉,自己在那裏睡覺,越想煩惱越多、思想越多、內在也轉,“不籍多緣”,不靠外緣它都會想。

  “唯除五位,常能現起”,除了五個時候第六意識不起,哪五個時候啊?那麼上面的偈子。“無心二定”,人修道得到無心定,這是一位,第六意識沒有、空了,那真空了;還有證得涅槃得道的時候、證得道果的時候,這兩位,這個第六意識當然清淨了。睡眠時候,清明第六意識不起;悶同絕、悶絕位,這個時候不起,悶絕實際上是一位。等等這五位,這個意識不起。其他常常這個意識會發生。

  所以,“斷時少,現起時(間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識,“由此不說此隨緣現”,它隨時會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觀念講錯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無想天、五位,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講到無想天了,等一下再補充。

  我們求道修道,正在求“轉識”,不過你要加兩個字“轉識成智”,正在求“轉識成智”,而剛剛他說我講的禅定在于堅固第六意識,這是什麼道理?他說,那你的意思說這樣就不是轉識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醫生啊?剛才我跟你講,修定、禅定、修道、求道,你所謂參禅,不管你走什麼路,都是靠意識起修,意識要把它堅固定住,正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識是亂跑的,堅固都堅固不住你怎麼樣轉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識第一步能夠堅固,我要你不動就不動,譬如一個陀螺一樣,我要你不動,站在這裏,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麼轉得了?沒有的!那是理論啊,“轉識成智”,實際上我們天天跟識在轉呀。等于像我講自己一樣,“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啊,轉識成智談何容易啊!第一步,你先把識、意識能夠定住了,定住了以後,剛才不是跟你講過啦,夢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轉它。你定都定不住,怎麼轉呢!轉個什麼?那就是禅宗祖師罵人,鼻子牽在人家手裏;鼻子牽在人家手裏是什麼?牛啊!那個牛不是鼻子牽在人家手裏,跟著外境在轉。我們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識堅定,這是第一步,這個做到再談下文,才能談“轉識”,不然你轉得了什麼?自己的情緒都轉不了、自己思想轉不了在那裏。所以,一般動辄講大乘的經典,那是形而上道,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現在我們不耽誤。

  所謂“五位”,這個中間意識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無想天,無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別注意,我們這裏發過好多次講義,大家都隨便丟掉,一個學佛修道的人,叁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談哦,就不要談了。

  所謂無想天,屬于第四禅的境界、四禅天了,超過欲界了,色界了。無想天的最高天,有頂天。無想天裏頭有四禅天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們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學佛、學禅、學淨土、學密、學天臺宗,大家首先一個觀念,以爲入定就是什麼思想都沒有了、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定”,那個就是“無想定”,無想是外道定,很嚴重哦,不對的啊。

  雖然不對,可是無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無想定,再翻過來批評人家的不對,有一個人做的——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後,第一個先學無想定叁年,學成就了。叁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無想定,他丟掉了,“知非即舍”,認爲這個不是道,丟掉了。況且我們無想定還做不到。你說打坐坐在那裏第六意識完全停止了思想,誰能夠做到?如果到達無想定境界,這個人的資格已經(可以在)這個身體一壞的時候、一死的時候生無想天,位置很高哦。無想天此中無痛苦、也無煩惱,一天沒有思想,這個裏頭有詳細的解釋,所以要認識清楚。

  “五位者何,生無想(天)等”,無想天裏頭也有五位,無想天第四禅境界,四禅天。我們在學院的同學,都應該拿到《叁界天人表》的,這個“無想天等”,所謂無想天呢,“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爲首,名無想天。”所謂怎麼叫無想天呢?就是說我們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紀大一點,心裏的煩惱太多,沒有辦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裏頭很多都犯失眠症。尤其年齡大,擔當在身上的任務多、事情多,晚上睡不著。所以求到無想做不到,就靠鎮定劑、靠安眠藥,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無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喽,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裏;這麼一笑,心中一個念頭都沒有、沒有想,這談何容易呀!佛法盡管叫做外道定,佛並沒有看不起它哦,很嚴重!無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講無想天應該是到達銀河系統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會到達那一邊相連——無想天。01:18:00二校完

  所謂無想定是一種定的境界,這是因爲我們平常討厭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們自己討厭自己的思想。有許多人說,我只要做到修到這一輩子死了以後再也不來了,這個世界好煩哦!你還有資格說不來就不來?呵,不聽你的呀!要做到聽你自己愛來就來、不來就不來,那他會容易定。所以,無想天是“厭粗想力”,厭煩這個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厭煩了,這個心理慢慢培養,“生彼天中”。修這個無想定,這個定、所謂定力,我們普通講這個人有沒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講剛才這位道友、這位同學問的,爲什麼要堅固意識?你譬如說意識不堅固,你太太跟你倆吵架的時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來,你定力就沒有了嘛。你那個時候轉識看!只有轉碗轉茶杯,嘿,沒有辦法轉識了。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夠。

  那麼定力特別重要。所以定力夠了,可以死後生無想天中。那…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