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這個道理,這種修持心理狀況,“違不恒行”,違一切的外緣,不常常起這個現行。現在我們活著心念就是經常不動,把它切斷了。所以禅宗有時候修持,我們講這個經常引用的話:“切斷衆流”。我們思想像一股流水在不斷地流,你能夠說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盤腿了,這個定中,這股流水兩面把它切斷了,這一面不讓它流過來,那一面流幹了,中間就空住了,實際上這個境界是無想定。但是我們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斷衆流,不用說無想定,空的境界你還做不到呢!但是這個境界完全是無想定嗎?不然!如果光守定,“切斷衆流”,認爲這個就是道、住在無想定;切斷思想之流、把你切斷了,這個裏頭有這個無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那不是無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達初步禅宗的“破初參”,這就是中觀的道理了。這是把禅宗的修持方法都嚴重地告訴大家了!你們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丟掉了、忘記了,慢慢定力夠了再聽。
所以“違不恒行”,這個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滅爲首”,五陰裏頭的色、受、想這個思想完全可以停掉,達到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天。“故六轉識,于彼皆斷”,所以到達無想天、無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識切斷了一樣。這句話注意哦,並不是真切斷了;切斷了一樣,都不起了,完全變成了無想定。這是定境界。
但是我告訴大家,岔一個話,你們在座的應該也有一些看儒家的書、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的一部書你們去查——《明儒學案》,明朝儒家的“指月錄”,根據《指月錄》、《五燈會元》做的,儒家叫做學案,禅宗叫公案。《宋明學案》。《宋元學案》是一種,《明儒學案》裏頭,講到王學,王陽明的弟子們,有個有名的儒家叫羅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學裏頭,明朝的那就是禅,雖然不出家,理學就是禅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個人戒律都很嚴謹,像王陽明啊這些人。羅近溪先生從年輕起就講究這個學問之道、養氣之道,拜了幾個老師,讀書啊、修道,養得隨時做人做事不動心,專門修養這個不動心。你像我們讀《論語》,孔子講“四十而不惑”,孔子報告自己十五歲開始做學問,“叁十而立”,十年做一個階段,“四十而不惑”,逐步變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歲起,做學問、做功夫修養到七十歲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講自己“四十而不動心”,到了四十歲覺得不動心了。這個不動心是不是無想定是個問題啊!可是羅近溪先生啊,就學這個不動心,才二叁十歲就做到了不動心,可是病了。得了什麼病呢?拿現在醫學,一身硬、身體硬了,都不能動,等于麻痹、風癱冰冷了,拿現在講是麻痹病症了;也不是麻痹,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全身動不了,頭腦清醒得很,就是不動心。
他的病怎麼好的呢?他自己記載,儒家很不願意談這個神秘異道,但是《明儒學案》上面記載得很清楚,不能不講哦。他病了幾個月躺在床上,發冷,一身硬;頭腦清楚的,就是不動心。有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了,夢到了一個老頭子,就問他:哎,你病好一點沒有?他說:“哦,最近好一點了,老先生,很有進步。”那個老頭子就罵他了:“哎,我不是問你身體的病,你心病好一點沒有?”他說我沒有心病呀!“你沒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動心不是心病嗎?”“切!這位老先生你這個是講什麼話?!我平生學問就要做到不動心呀,我做到了不動心,怎麼叫我是心病?”那個老先生就罵他一場,他說:“你要知道,我們此心是活潑潑的呀,非常活潑,你讀過《大學》沒有?“鸢飛戾天,魚躍於淵”,此心是活潑潑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動得很。啊,這個鸢飛魚躍、雲淡風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壓製下去,以爲是功夫,所以你心壓製得厲害了,因心影響到身,你的身體所以病了,變成死人了、僵硬,你還說自己有道呢!”他說被他一罵,他清醒了、才覺悟了。就問老先生,他說:“老師啊,您叫什麼名字啊?你貴姓呀?”他說你不要問,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訴他。他一嚇,醒了,醒了以後出一身大汗,身上蓋兩床被子都被汗濕透了,就站起來,身體就好了。所以不動心,亂修無想天到這一步就會這樣。所以你們做功夫有時候打坐定了,每一個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經過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爲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訴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後才百病皆除。本來沒有病,你裏頭潛伏的病都要把你發出來。爆發完了以後才可以。是這個東西。這是講無想天岔過來的話。
所以無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轉識,于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爲無心地故。”他說啊,上面講了,無想天、無想定是這樣的。“有義”,玄奘法師講,在印度當時佛的弟子、這些大師們,有一派的師傳,論師們講,“彼天常無六識”。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了。“聖教”是指佛經;“說”,聖教佛經來說,“彼無轉識故”,六識是有,就是說這個六識不轉動了,呆住了、定住了。“說彼唯有,有色支故”,說無想天的天人,假設我們修到無想定,死後生在無想天的話,只有有什麼?只有現有的生命存在,還有“色支”有光,這個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他十二因緣裏頭,無明緣行,這些愛、欲統統沒有。所以十二因緣裏頭、十二支裏頭只有“有”支同“色”支兩支、兩緣存在。
“又說”,另外有一說,無想定就是無心地,就是無心定的這個地位。這是當佛的弟子們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淺的境界,後世互相辯論的,這是一種理論。
“有義”,有一派的理論呢,“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還有一種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經驗,這些古代的大師們講,無想定得到了的生了無想天的天人,福報完了,無想天還是要墮落,不進修了嘛。他以爲無想定這個境界是道。所以那個福報享完了、壽命享完了,在六道裏頭還是要轉的。所以他命終的時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時候,光沒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頭上生來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樣、什麼一樣不知道啊!這花冠其實我們也有啊,我們的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們還青的,還可以,有些變黃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訴你快要死了!這也是我們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謝,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實我們也有色界,你看許多人生病了,臉上的氣色烏的,都烏的,面如菜色、發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沒有了。我們身上就有欲界、色界的天人的東西,都有啊!
所以呀,無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要動念的,他那個定境界也沒有了、定力不夠了,“要起轉識”,才能夠會死。他本來無想,到了最後,“彼必起下潤生愛故。”怎麼叫下潤?等于我們欲界一樣,欲界的人心念一動啊,尤其男女之間欲念一動,下沈了,身體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爾蒙起作用了、作怪了,興妖作怪了,生出愛欲的心來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天人來,所以提到《楞嚴經》:“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個相當的程度,爲什麼最難過的這一關是男女的愛欲,就是這一點性、荷爾蒙在作怪。因爲你到那個時候,“彼必起下潤”,下面這一地低級的潤濕生出來愛染、愛欲的心來。那麼色界天的天人下墮了,要到欲界來了,墮下來了,就墮到欲界,墮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獄?不一定。看他過去生的善惡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卷九終) 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
你們學佛法重要的偈子:“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什麼?“所作業不亡”。問你們都不幫我記得,所以要想修到中陰不迷怎麼做得到啊?“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告訴你哦,剛才給你講了,能夠記得、強記就是定,定力的一種。你們要注意哦!要想做到中陰不迷,這個定力都沒有還行麼?過目不忘,它是定力果報來的啊!“縱使經百劫,所作(的)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所以天人境界墮下來,受報一樣受的。
“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玄奘法師引證,唯識宗以《瑜伽師地論》爲主,《瑜伽師地論》裏頭講,無想天的天人到了臨命終時,這個思想、這個念頭怎麼樣生起的呢?就是無想天的衆生,“是諸有情”無想天的天人,“從彼沒故”從無想天裏墮落下來,自然要動念的,無想境界做不到了,那個定力破掉了,定力不夠了,他自然沈沒了、墮下來。但是呢,“說彼無轉識等者”,我們平常說無想天裏頭的人沒有六識互相在轉動,這是什麼意思呢?“依長時說”,就是以平常無想天經常的這個境界,“非謂全無”,並不是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第六意識完全絲毫紋風不動,沒有這個道理。修到無想定的人不是木頭、不是石頭啊,因爲他第七識、第八識的、第八識具備的什麼功能大家還記得嗎?第七識、第八識裏頭有一個東西——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還在的。所以學唯識是科學哦。心理學講到唯識,我看是人類的最高的智慧的結晶了!可惜西方沒有人懂,當然東方的人也“莫宰羊”,不知道。
這個五遍行,八識裏頭都有,所以你不要認爲無想定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做到第六意識的不去想作用,換句話不去波動了,這個要搞清楚。所以五遍行特別要注意,八個識裏頭都有它。所以你們要注意了,打起坐來有時候:哎呀,我定是很定,什麼都沒有,就是還“知道”。你“不知道”你爲什麼學佛啊?學死人多好呢!所以有許多同學問得我煩了,你(想要)“不知道”,你買二十片安眠藥一吃,…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