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的。科学就是说非常现实的东西,你不要搞错了。这个时候你不可能有定的。对不对?
那么什么叫定呢?定是第六意识境界,比如说,你或者一句佛号,念“南无……”,或者想一个佛的境相,第六意识,我们假定现在有个什么人来,马上把我一刀一刀慢慢地割,我晓得,我投降你了你也把我杀掉,我不投降你也把我杀掉,我反正不管了,念佛了!痛归痛,这个意识是定的,这个意识叫定,意识的坚定。定在不给痛拉走,换句话相反地,我也不给舒服拉起走,不给清净拉起走,意识一念坚定叫定。不然我们这个意识的思想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不断地来,所以必须要找一个东西,意识上找一个东西,你修空,可以呀,要空的境界是切断众流,你说我现在空,现在一空,下一个思想不起来了,不来了、不准来了。过去这个思想过去了,中间就空,我永远把心念保持这个空灵,不是昏迷,也可以呀!这不是道哦,是修空的一个方法。
我们拿一个人、学佛的人,照修空的方法,空不了,一上坐的时候,所以千万注意呦!上坐、打坐你以为自己在修定,实际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阴境界牵着在走,没有得定的人。得定,我们再三讲,“系心一缘”,第六意识挂着一个东西,譬如一点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这一点亮光、这一个明点上,使我的意境假照着,可是我意境假照这一点亮光,不动了,什么境界都不动。那么你身体坐得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么样,这一点亮光是定的。定的,等于一个蜡烛点在那里,没有风,不摇摆了,而永远这一点是亮着的。这个时候,没得思想、没得理解。有思想、有理解没有呢?有!你这个亮光、第六意识的这个意境还是定的、不动摇。像蜡烛点在无风的地方,不动摇,也不跳动,永远是亮的。我的杂念思想,像那个风一样,这些都没有了,永远是定的。这个时候你自己晓得,我这个是净的系心一缘;那个晓得的境界不是妄想,那个是慧与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灭心来的、分别来的。这个时候不起分别、不起生灭心,所谓我们引用儒家的成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说不可思议,没有思议它,知止了。这是慧的境界。这样才是定。
那么这个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欢乐等等牵引起走的,这是定,这是定境。那么这种定境是切断众流的。初步哦,我是讲最初步。实际上这个叫什么?我们以习惯的文字、习惯的思想来讲,叫它是定境,实际上佛学的这个名词准确了:梵文的原音——“奢摩他”,那就是“止”,得止,停止在那里,把念头停止,身心的变化一概不管了,这个得止。那么在这个境况之下,我们活着的人,这个生理变化很大,变化很大一概不理,变化都是过去的,只看心念止不止。
如果能够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个字啊,注意呦!我们平常念佛,有一点相当严重的错误,也许在座有念佛的人,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六个音声,是六个念头凑拢来,对不对?我们研究自己心理,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流水、同蜡烛一样,我们一个蜡烛,拿个火柴给它点上,点上蜡烛亮了,我们粗看这个蜡烛它永远在亮,但是你看那个蜡烛光“卟卟卟”这样跳动的。实际上,当我们火柴一点上蜡烛,第一点亮光,那个蜡烛油上来,已经消散了,所以觉得跳动,因为第二点蜡烛油又上来接着,又亮起来了,第三点又接着……永远不断地接上来,我们看去是整个的亮光,实际上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那个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样,乃至我们电能的光波也是一样,所以电灯光波,假设用一支日光灯管,我们就看到有时候觉得灯光闪闪的,电力不够,它因为来的速度缓慢,我们才看到它的生灭、闪光。如果它速度来得很快的话,我们就觉得这个光没有动。实际上它都在动、消散的。有一点物理常识都很清楚。你看我们的心念也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念头凑了一个念,这叫做念佛号。当我们在活着的时候,那六个念头凑成一个佛号,配合上呼吸,一口气一口气念,有好处,心容易得止,身体也容易调得好。
当然不要那么开口叫:“南无阿弥陀佛!”喉咙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对、越散乱、身体也越来越坏;如果一口气、一口气,心很宁静地念,身体越来越好,心念越来越宁静,不能说得止。但是真到了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佛的境界是念什么?譬如你一天假设念个十万声佛,做不做得到?很难有人做得到哈。当然不一定拿这个十万,不要给数目限制,我早晨起来一路念佛念到晚,要很专一的啊!念到中间,你念了自然气力到某一个阶段,不想念了,也没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对于佛这个观念存在着,这个叫念佛,这样才叫做“念佛”。但是如果说,我念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气力没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观念也没有了,那个不叫做念佛,那叫昏沉,因为你第六意识上没有佛境。意识有佛,所以念到这样的练习呀,我们在死的时候,说念佛,就是这一念,第六意识不要靠身体的,身体尽管分散了,这一念在成佛境界,专一了,得止了。那么中阴的变去不可能了,决定是蒙佛光接引。
其实我讲这么一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大致上也可以相通,这是非常初步的。换句话说,我们现生的这个打坐,坐在这里,意识的念,其中没有东西,(那么)统统是白搞的。我们在座也有修道家入手的朋友,修道家的朋友,也要特别注意,正统的道家修法同这个没有差别。要知道正统的道家,顺便跟修道家的朋友讲一下,譬如道家的《悟真篇》上说:“壶内若无真种子,犹如炉火煮空铛”(鼎中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就是说,你打坐坐在这里、定的境界——你不要解释错了:“哦!这个“壶内”是讲肚里,所以要守住丹田,这个是“真种子”。”完全错了!“犹如炉火煮空铛”,道家也明明告诉你,什么是真的丹头一点,就是这一念,就是这意思。你坐在那里,尽管是定,你定四十九天也没有用啊!其中没有一点东西,其中无物,你坐得再好有什么用?只看到你一身肥肉,呵,你自己觉得在那里通气脉,在外面人看到就是一堆肥肉,像我一样瘦的嘛,就是看到一把瘦骨头坐在那里;肥的嘛就是一砣肥肉,这有什么稀奇呀?你中间“其中无物”,不行啊!
所以,你们许多打坐的坐在那儿昏昏沉沉,哎呀!觉得我很舒服。有许多老朋友:老师讲的我都懂——你就样样不懂!因为你妄念没有断嘛,没有东西在里头。没有东西那就不能构成一个东西喽,修不成的。所以我看了几十年,很多修道学佛的人,最后,哎!那真是啊,就是“飘空而来,飘空而去。”所以我记得有个朋友有两句好诗,顺便说一下,大家人生境界都是如此:“飘空一叶沉沉坠”,人生啊,每位朋友都在世界上“飘空一叶”,像一个树叶子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沉沉坠”,一天一天只看到自己在堕落下去;“辗梦双轮冉冉忙”,光阴啊,太阳与月亮像两个轮子一样,把人生的梦,年龄多活了一天那个梦就破碎了一天、短了一天,“辗梦双轮冉冉忙”。我当年一个朋友写了一首诗拿来,哎呀!我看到啊,我说我没有办法和你的诗。所谓和诗呀,和他的韵、和他的意,这两句诗我说是千古名作了。太好了!文学境界又好,哲学境界、修道境界也好,“飘空一叶沉沉坠”,“辗梦双轮”——双轮就是太阳月亮,这个时间人生很快就过去,人生一大梦,这两个轮子把你的梦就碾碎了,一点一点地碾;“冉冉忙”,很快的,光阴荏苒嘛,“冉冉忙”啊,这两个轮子太阳下去、月亮上来,月亮下去、太阳上来。这个刚才讲到修道家的朋友大家做功夫的,不要给自己过不去了!不要自欺了!实际上都在“飘空一叶沉沉坠”,啊,肥肉一堆、瘦骨头一把坐在那旮旯,“辗梦双轮冉冉忙”,就是那么过去了。所谓自己平生修定,一点境界都没有得到。
所以道家来讲,金丹一粒吃了就不死,这个服食金丹就是意念专一,系心一缘。也就是拿净土来讲,完全通的啊!——“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念佛,就是这一念完全定住了。所以在中阴的时候,这个道理,先讲这一步,下面很多,讲修持境界。因此我们再回来说,我要大家为什么这一次要再讲唯识呢?一般我们学佛修持,处处注意心念,没有注意心念。譬如我们朋友中我也经常提起,有许多朋友注意哦,学问好、人品好、道德好,太方正,太方正是非善恶太分明,看着是正气凛然,对不起——瞋念。真的噢!这瞋念一重啊,你以为果报是好的呀?天人都难得哦,还是成阿修罗。不管你修的什么功德,此念之难。除了念以外,所以小乘著中,《俱舍论》讲心念中间的九十八个结使,这个心念的习惯不解开,譬如有许多人做人,你说他不学佛啊?既吃素又拜佛,哎呀,那真是在学佛!他做人,开口讲话、起心动念,绝不是佛!比魔鬼还坏,地狱种子。那么他自己知道不知道呢?绝对检查不出来。你看到堕落下去。不是你这一件外衣、这一件糖衣把你保不住的。这个心念习气没有转,到临命终时,你一念沾住,(卷八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九)
要注意,谭子的《化书》,庄子是讲变化的。其实轮回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轮回,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变化出来的。那么所以佛法为什么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结使,这个心念里头习气自己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这个非常的重要。比如,我再举例子,贪嗔痴慢疑,大家不要口头上听过哦,真正的修持,所谓修定,把清净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这些贪嗔痴慢疑细节的习气呀,统统要把一个定力挂在那里,把那些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叫做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转过来,还没有用哦,还要“见”的修持,见解这个见。
见思惑,我们要注意哦,思惑…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