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的。科學就是說非常現實的東西,你不要搞錯了。這個時候你不可能有定的。對不對?
那麼什麼叫定呢?定是第六意識境界,比如說,你或者一句佛號,念“南無……”,或者想一個佛的境相,第六意識,我們假定現在有個什麼人來,馬上把我一刀一刀慢慢地割,我曉得,我投降你了你也把我殺掉,我不投降你也把我殺掉,我反正不管了,念佛了!痛歸痛,這個意識是定的,這個意識叫定,意識的堅定。定在不給痛拉走,換句話相反地,我也不給舒服拉起走,不給清淨拉起走,意識一念堅定叫定。不然我們這個意識的思想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不斷地來,所以必須要找一個東西,意識上找一個東西,你修空,可以呀,要空的境界是切斷衆流,你說我現在空,現在一空,下一個思想不起來了,不來了、不准來了。過去這個思想過去了,中間就空,我永遠把心念保持這個空靈,不是昏迷,也可以呀!這不是道哦,是修空的一個方法。
我們拿一個人、學佛的人,照修空的方法,空不了,一上坐的時候,所以千萬注意呦!上坐、打坐你以爲自己在修定,實際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陰境界牽著在走,沒有得定的人。得定,我們再叁講,“系心一緣”,第六意識挂著一個東西,譬如一點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這一點亮光、這一個明點上,使我的意境假照著,可是我意境假照這一點亮光,不動了,什麼境界都不動。那麼你身體坐得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麼樣,這一點亮光是定的。定的,等于一個蠟燭點在那裏,沒有風,不搖擺了,而永遠這一點是亮著的。這個時候,沒得思想、沒得理解。有思想、有理解沒有呢?有!你這個亮光、第六意識的這個意境還是定的、不動搖。像蠟燭點在無風的地方,不動搖,也不跳動,永遠是亮的。我的雜念思想,像那個風一樣,這些都沒有了,永遠是定的。這個時候你自己曉得,我這個是淨的系心一緣;那個曉得的境界不是妄想,那個是慧與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滅心來的、分別來的。這個時候不起分別、不起生滅心,所謂我們引用儒家的成語:“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說不可思議,沒有思議它,知止了。這是慧的境界。這樣才是定。
那麼這個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歡樂等等牽引起走的,這是定,這是定境。那麼這種定境是切斷衆流的。初步哦,我是講最初步。實際上這個叫什麼?我們以習慣的文字、習慣的思想來講,叫它是定境,實際上佛學的這個名詞准確了:梵文的原音——“奢摩他”,那就是“止”,得止,停止在那裏,把念頭停止,身心的變化一概不管了,這個得止。那麼在這個境況之下,我們活著的人,這個生理變化很大,變化很大一概不理,變化都是過去的,只看心念止不止。
如果能夠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個字啊,注意呦!我們平常念佛,有一點相當嚴重的錯誤,也許在座有念佛的人,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六個音聲,是六個念頭湊攏來,對不對?我們研究自己心理,南、無、阿、彌、陀、佛,等于流水、同蠟燭一樣,我們一個蠟燭,拿個火柴給它點上,點上蠟燭亮了,我們粗看這個蠟燭它永遠在亮,但是你看那個蠟燭光“卟卟卟”這樣跳動的。實際上,當我們火柴一點上蠟燭,第一點亮光,那個蠟燭油上來,已經消散了,所以覺得跳動,因爲第二點蠟燭油又上來接著,又亮起來了,第叁點又接著……永遠不斷地接上來,我們看去是整個的亮光,實際上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那個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樣,乃至我們電能的光波也是一樣,所以電燈光波,假設用一支日光燈管,我們就看到有時候覺得燈光閃閃的,電力不夠,它因爲來的速度緩慢,我們才看到它的生滅、閃光。如果它速度來得很快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光沒有動。實際上它都在動、消散的。有一點物理常識都很清楚。你看我們的心念也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湊了一個念,這叫做念佛號。當我們在活著的時候,那六個念頭湊成一個佛號,配合上呼吸,一口氣一口氣念,有好處,心容易得止,身體也容易調得好。
當然不要那麼開口叫:“南無阿彌陀佛!”喉嚨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對、越散亂、身體也越來越壞;如果一口氣、一口氣,心很甯靜地念,身體越來越好,心念越來越甯靜,不能說得止。但是真到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佛的境界是念什麼?譬如你一天假設念個十萬聲佛,做不做得到?很難有人做得到哈。當然不一定拿這個十萬,不要給數目限製,我早晨起來一路念佛念到晚,要很專一的啊!念到中間,你念了自然氣力到某一個階段,不想念了,也沒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裏對于佛這個觀念存在著,這個叫念佛,這樣才叫做“念佛”。但是如果說,我念著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氣力沒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觀念也沒有了,那個不叫做念佛,那叫昏沈,因爲你第六意識上沒有佛境。意識有佛,所以念到這樣的練習呀,我們在死的時候,說念佛,就是這一念,第六意識不要靠身體的,身體盡管分散了,這一念在成佛境界,專一了,得止了。那麼中陰的變去不可能了,決定是蒙佛光接引。
其實我講這麼一個法門,其他的法門大致上也可以相通,這是非常初步的。換句話說,我們現生的這個打坐,坐在這裏,意識的念,其中沒有東西,(那麼)統統是白搞的。我們在座也有修道家入手的朋友,修道家的朋友,也要特別注意,正統的道家修法同這個沒有差別。要知道正統的道家,順便跟修道家的朋友講一下,譬如道家的《悟真篇》上說:“壺內若無真種子,猶如爐火煮空铛”(鼎中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铛。)就是說,你打坐坐在這裏、定的境界——你不要解釋錯了:“哦!這個“壺內”是講肚裏,所以要守住丹田,這個是“真種子”。”完全錯了!“猶如爐火煮空铛”,道家也明明告訴你,什麼是真的丹頭一點,就是這一念,就是這意思。你坐在那裏,盡管是定,你定四十九天也沒有用啊!其中沒有一點東西,其中無物,你坐得再好有什麼用?只看到你一身肥肉,呵,你自己覺得在那裏通氣脈,在外面人看到就是一堆肥肉,像我一樣瘦的嘛,就是看到一把瘦骨頭坐在那裏;肥的嘛就是一砣肥肉,這有什麼稀奇呀?你中間“其中無物”,不行啊!
所以,你們許多打坐的坐在那兒昏昏沈沈,哎呀!覺得我很舒服。有許多老朋友:老師講的我都懂——你就樣樣不懂!因爲你妄念沒有斷嘛,沒有東西在裏頭。沒有東西那就不能構成一個東西喽,修不成的。所以我看了幾十年,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最後,哎!那真是啊,就是“飄空而來,飄空而去。”所以我記得有個朋友有兩句好詩,順便說一下,大家人生境界都是如此:“飄空一葉沈沈墜”,人生啊,每位朋友都在世界上“飄空一葉”,像一個樹葉子一樣,在空中飄浮著,“沈沈墜”,一天一天只看到自己在墮落下去;“輾夢雙輪冉冉忙”,光陰啊,太陽與月亮像兩個輪子一樣,把人生的夢,年齡多活了一天那個夢就破碎了一天、短了一天,“輾夢雙輪冉冉忙”。我當年一個朋友寫了一首詩拿來,哎呀!我看到啊,我說我沒有辦法和你的詩。所謂和詩呀,和他的韻、和他的意,這兩句詩我說是千古名作了。太好了!文學境界又好,哲學境界、修道境界也好,“飄空一葉沈沈墜”,“輾夢雙輪”——雙輪就是太陽月亮,這個時間人生很快就過去,人生一大夢,這兩個輪子把你的夢就碾碎了,一點一點地碾;“冉冉忙”,很快的,光陰荏苒嘛,“冉冉忙”啊,這兩個輪子太陽下去、月亮上來,月亮下去、太陽上來。這個剛才講到修道家的朋友大家做功夫的,不要給自己過不去了!不要自欺了!實際上都在“飄空一葉沈沈墜”,啊,肥肉一堆、瘦骨頭一把坐在那旮旯,“輾夢雙輪冉冉忙”,就是那麼過去了。所謂自己平生修定,一點境界都沒有得到。
所以道家來講,金丹一粒吃了就不死,這個服食金丹就是意念專一,系心一緣。也就是拿淨土來講,完全通的啊!——“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就是這一念完全定住了。所以在中陰的時候,這個道理,先講這一步,下面很多,講修持境界。因此我們再回來說,我要大家爲什麼這一次要再講唯識呢?一般我們學佛修持,處處注意心念,沒有注意心念。譬如我們朋友中我也經常提起,有許多朋友注意哦,學問好、人品好、道德好,太方正,太方正是非善惡太分明,看著是正氣凜然,對不起——瞋念。真的噢!這瞋念一重啊,你以爲果報是好的呀?天人都難得哦,還是成阿修羅。不管你修的什麼功德,此念之難。除了念以外,所以小乘著中,《俱舍論》講心念中間的九十八個結使,這個心念的習慣不解開,譬如有許多人做人,你說他不學佛啊?既吃素又拜佛,哎呀,那真是在學佛!他做人,開口講話、起心動念,絕不是佛!比魔鬼還壞,地獄種子。那麼他自己知道不知道呢?絕對檢查不出來。你看到墮落下去。不是你這一件外衣、這一件糖衣把你保不住的。這個心念習氣沒有轉,到臨命終時,你一念沾住,(卷八終)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九)
要注意,譚子的《化書》,莊子是講變化的。其實輪回就是變化,變化就是輪回,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變化出來的。那麼所以佛法爲什麼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結使,這個心念裏頭習氣自己沒有轉過來,一生修持都沒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這個非常的重要。比如,我再舉例子,貪嗔癡慢疑,大家不要口頭上聽過哦,真正的修持,所謂修定,把清淨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這些貪嗔癡慢疑細節的習氣呀,統統要把一個定力挂在那裏,把那些習氣統統轉化了,這個叫做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轉過來,還沒有用哦,還要“見”的修持,見解這個見。
見思惑,我們要注意哦,思惑…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