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天以上(夜摩天還是屬于六欲天哦)貧富沒有哪個窮一點、哪個好一點,平等。夜摩天以下不平等,連貧富都不平等,享受都不平等。忉利天以下,果報更有厚薄的不同;也有衣服,也要穿衣服、天人的衣服;也有七寶的宮殿。但是忉利天以下同我們人類一樣經常會鬧饑荒啊!有時候吃不飽。所以,這個是什麼道理呢?因爲這個天人,以這個爲階段劃一個階段,就是前生修戒、講道德、修戒律,所謂修戒守戒,就是道德行爲嘛,有道德的善報;但是沒有利他之心、布施不夠,所以有饑餓的果報、有貧窮的果報。就是所謂講道德、守戒律的人,善于潔身自好,其他對于利世利人的行爲是——樹葉子落下來都怕打破頭的呀!尤其一般修道學佛的人,十個有五雙都犯了這個毛病,絕不肯利人利世。因爲妨礙我的定嘛,妨礙我的修持。即使肯做一點布施幫忙人,都要計算有沒有價值、劃不劃得來。菩薩道布施,花錢也好或者什麼也好,沒有計算、傻裏瓜唧,你要——拿去就是了,我還問有沒有價值!你要?我有,你拿!你看他傻人,做的事是菩薩道哦!你說:哎呀!這件你劃不來呀!那個劃不來——我一聽,像我做事有許多朋友勸我,我一聽我都替他嚇!嚇什麼?這個心性怎麼修行的啊?菩薩行道還要利害計算的呀?頭目腦髓都是屬于人家的啊!那叫大乘,大乘不談,小乘都做不到哦!修行,大家檢查自己行爲。
那麼,簡單的講一講了,多得很哦!你們好好去研究。
過了六欲天以上——初禅天了,那就注意哦,你看這個表,沒有欲了;不是沒有——淡了,欲淡了才能得初禅哦!你們打坐能不能得到初禅?初禅我們告訴你,經常講的,再提啊: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佛經上就是那麼簡單的告訴你。這八個字包括了多少東西!心、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這個意念就在一個境界上不動。我們在座很多作功夫修道打坐的人,你自己問問看,你第六意識的意念能夠擺在一個境界上麼?沒有。雖然你坐了幾十年,坐起來坐得很舒服什麼的,你都在鬧感覺啊!你那個第六意識思想搖擺沒有停過啊!對不對呀?沒有講錯吧?講錯了馬上糾正哦。這是牽涉到大家自己本身哦。你盡管看你眼睛閉著坐得很好,坐叁天叁夜也沒有用啊。你那個意識在裏頭在轉啊!意識在行陰,“色受想行”,行者就是動態。一下覺得:“哎喲氣已經到頭上來了!哎呀我的腳通了!哎喲我海底通了!”你還海底通了,通了海底呢!那個意識都在玩這一套哇,在玩弄自己啊!意識沒有專一、心一境性啊!
心,就是意識,剛才講啊,當然不是無想,是有想哦!不是滅盡、也不是睡眠、也不是悶絕,意識是清明的。所以爲什麼淨土叫你念佛呢?一句佛號。當然你一句佛號自己念的聽得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不是心一境性哦。一句佛號有六個字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了;如果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念頭了。況且你在念的時候,這裏想、那裏想,中間都在岔亂、散亂啊,沒有心一境性啊!就是你們守竅、打坐、守個定境界空,你能夠心一境性嗎?身體都沒有感覺,做到了?做不到的啊!這是非常實在的事哦。
那麼所以真正念佛是“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念到佛的那個境、意境,等于我們心裏挂念一件事情。我常常給你們講,你們沒有注意,什麼叫念佛?譬如我們出來做事,心裏想著:哎呀有一件事。譬如你們當學生的,一邊出去街上玩,一邊想著:“那個南老師!回去給他曉得一定挨罵,那個老師啊!”害怕得很!這一念挂著,玩還是玩、電影還在看哪,不過“怕南老師知道”那一念始終挂著,這叫“念”。淨念相繼,淨土那一念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專一了、心一境性,其他沒有雜念,這樣是專一。那麼這個定定久了以後,慢慢定,定久了以後——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出離什麼?第一個覺得身體拘束我不住了,或者超出身體以外了。所以你們現在打坐都在身體裏頭搞,禅宗祖師所以罵你:黑漆桶一團!眼睛閉著,裏面黑洞洞的,就在裏頭瞎摸。摸了半天,幹什麼呢!好像變蟑螂一樣,這麼在裏頭瞎摸!有什麼用?!
到這個時候,“離”,有出離之感;“喜”,無比的喜悅、高興。到這一步已經是“煩惱無由更上心”了,普通的煩惱不會動念了,沒有什麼。“樂”,這個色身身體上發生快感,每一個毛孔、連著頭發、到腳趾頭、手指頭,那不是男女之間的快感,那不能比呦!那是喜樂。你們打坐兩個腿都沒有走通。我告訴你,打坐坐到了兩個腿氣走通了,從足趾頭開始起,兩個腿在發快感,等于男女性關系的快感不能比,那就一看性關系的快感覺得不值錢、太粗了。這個是細的。一天到黑是樂的哦!而頭腦的境界,連頭腦頭發都在快樂。不是說:“哎我悶悶的,這裏發漲,老師呀,這裏怎麼樣?”我說用灸筒啊。噢!灸一下才舒服。再不然紮針啊,再不然跳“生八式”啊,“哎喲!好舒服!”那個舒服能夠比的呀?不能比啊!
那當然氣脈通了。所以氣脈通了,什麼奇經八脈、什麼脈、什麼脈,那個氣脈是肉體方面的事嘛,普通的氣脈;高一層的又是一層,氣脈很多層次。要注意。
那麼,離生喜樂是初禅的境界。哪個人(做到了)?你看我們大家做功夫自己問問看,做到沒有?“離生喜”,得喜沒有?隨時都在歡喜,隨時臉上都有笑容。不是一個死相,再不然就是仇恨相,越看那些修道人每一個面有菜色、臉帶仇恨相,啊。那就看到人——(師示相),因爲怕人家打擾嘛,都是一股仇恨相,對不對?初禅都沒有到。
那麼,什麼是到達初禅呢?初禅的果報超過了六欲天了,你看看表——梵衆天。“梵”這個梵字,所以我們唱念叫梵音,“梵”代表清淨,意境上已經非常清淨了。梵輔天,高一層的。再高一層“大梵天”,心念清淨了、意識清淨了。但是有層次不同。清淨再進一步“少光天”,一片光明,同無色界的光又不同哦,又不同,光也分很多種。然後再進一步啊,到二禅去了。初禅叫少光天。哎,你們打坐坐起來有沒有少光啊?有啊!黑光一團!
真得到定境的人,夜裏,所以像密宗的修法,有一種閉關叫閉
唯識與中觀(十四)
唯識與中觀(卷十四)
南懷瑾先生講演
妙音緣錄入
要能夠認清楚自己的現象,比如我們心理的現狀的話,我們心裏一邊在思想,一邊有一個意識曉得自己在想些什麼,我這個想得對不對。譬如說,我想黃金的股票了,該不該買呀?這兩天黃金會不會跌價啊?石油會不會漲價啊?想去看個電影,選哪個好啊?心裏頭有另外一個意識又看到自己:哎呀,怎麼昨天剛看了電影今天又想去看!爲什麼要去買黃金的股票?這個見分馬上看到這個相分。那麼這個見分等于心理學現在所講有監察的作用,有監察、督查自己的作用。心相、這個心態的變化有時候不一定,情緒的變化、思想隨便出來,這個見分隨時可以見到,這是普通的。
所以我們修持的人,心理到達某一種禅定的境界,我們的見地就是我們的見分,知道自己已經到達這裏了:“噢,這是空了。哎,這一下我空了。啊,這個我證清淨了。”——這個是見分的作用,這兩個還是粗淺的。
還有一個功能——證分,自己曉得我證果了、到達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證明。但是,你證果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個中間五見裏頭是不是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身見,這要證自己——證分;證自己證分——般若智慧。心意識的作用同相分業力習慣的心態轉成了真正般若智慧,才算悟道、才算明心,才算見性;或者證自證分才算見性。所以此中,因此學教理唯識的人,看禅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對淨土不大批評),看密宗,認爲即身成佛、頓悟成就——胡鬧!不可能!含糊籠統。
事實上,所謂禅宗達摩祖師當時傳佛心印,他叫你印證不是用《金剛經》,那是五祖、六祖改的;所謂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是唯識大經、重鎮。
那麼我們剛才提到四禅中間,初禅“離生喜樂”,我上次提到,大家應該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狀況;樂是生理的狀況,身體上發樂。所以,那麼二禅是“定生喜樂”,也得喜樂。叁禅呢?心理狀況的“喜”甯靜了,“離喜得樂”,這個快感在。這都要身安和哦!這個身要安、要和。身安和,這個氣脈,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所謂氣脈通了,證得初禅就應該通了,氣脈不通不會證得初禅。因爲你身的感受還很嚴重嘛。你說打坐坐在這裏,還覺得背上——哎呀叁關啦、前叁關啦、後叁關啦,左脈、右脈,那裏通、這裏通,通了半天通個什麼?你身的感覺還在、這個肉體的感覺還在、色法的感覺肉體還在,你初禅都沒有到。你只是坐在那裏,“內守幽閑,尤爲法塵分別影事”,就是在玩那個意識狀態,在玩、玩弄。所以真得禅定,色法一定跟到轉。因爲色法四大是心意識的相分,你心真轉了,相、現象一定轉了。所以我們看普通一個人,爲什麼人要看相呢?看這個人的相,這個人心好、心壞,人好、人壞,事業、功名、富貴、前途、窮通、壽夭,看得出來,因爲這個面相、身體這個相,這個相分就是他業力所發生的相分,呈現這個現象;由這個、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知道他的業力的見分,他的妄見所生的、叁世的因果所得的,就是這個“相”。
所以我們知道身體——心意識的相分,身不得安、和,這個安、和,唯識在偏重于心意識的修法,因此不談身體,因爲談身體的修法多容易走入五見裏頭的邪見、邊見,身見忘不掉的,很嚴重。所以修密宗、修道家的,我幾十年所看到的,幾乎越走越被身見困得厲害,沒有辦法解脫。其原因呢?很難講了。他認爲一天修持有功夫啊!這個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個觀念,現在幾十年了還沒有變動過。
我過去曾經有一次在雲南大學一個研究會上講到這個問題,佛家跟道家的比較入手就有個大的差別:佛家的法門入手,不管如何,反正以“空”入手。假定一個人思想功夫真…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