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兩個腳啊像高麗參的兩個杈杈。所以人要死亡、人要衰老,先要從腳上開始,等于那個高麗參的植物啊,這個枝杈一萎縮了,整個就完了。比方,我們舉個例子啊,剛才講到“顛倒”這個觀念。
所以,修道家、修密宗的人,就曉得人的根根在哪裏,如何把這個根啊培養好。所以他做對了。好了,當然我是講理論啊,方法沒有說、沒有講。大家曉得這個**,就是引用這個例子說明衆生顛倒。究竟哪裏是正?哪裏又是反?所有問題搞不清楚的。所以他說“自應無倒智”,真正證得道了,自己本身無師啊自通,真叫做無師自通。悟道那一下,不是老師幫助你悟,也不是佛幫助你悟,佛就是老師,諸佛菩薩都是善知識,他教你走過的路、走路的方法,你照他走過的路、走過的方法去做,到了真正一旦證得菩提、悟道的時候,這個時候——無師智,不是靠老師那裏得來的,自己是豁然頓悟。這個時候呢,自己本身智慧爆發了。智慧何以爆發呢?我們不是聽了唯識嗎?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要注意呦!含藏了一切種子,善法、惡法,你識分的智慧,所有的種子它都有。所以修持到了最高處,那個智慧幹淨的、正確的、清淨的,這一念好的種子、種性都爆發了,連帶壞的種子、染汙的種子也變成了白淨了。因此證道、證得菩提、得道的時候自然得無師智通,自己本性裏頭所含藏的智慧的種性、功能統統爆發。這個時候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所觀察的智慧,不會再有顛倒了。這是第叁點,講“自應無倒智”。
這是講什麼?“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就是說,怎麼樣叫做“自應無倒智”?“謂”,拿成白話來翻譯,就是講愚夫,我們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聽,這個是佛學的名詞;我們講很簡單、最低級的話,就是說“笨蛋”,啊,一般人。假設得到“實境”,什麼叫實境呢?就是樸實講這個人悟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來是證到了。那麼,“彼應”他當時應該自然“成無顛倒”了。無師自通,自然證到了無顛倒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說我們現在有時候偶然得一點清淨的境界,心理偶然覺得安甯的境界,是想辦法內心上拼命搞修養來的,就是要用功而來。所以真正成道、證道的時候叫做“無功用道”,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達“無功用行”,不需要再下努力用功,此心隨時隨地自然就在那個境界,一點都不需要著意,一點也不要定,也不要慧、不要觀照,自然到了。所以這個叫做“無功用”。他說一般人能夠到達了境界,悟到了、得究竟實境的話,“不由功用,應得解脫”,應該是一切解脫了。
我們剛才講,把普通的佛學舉出來,這個顛倒,真的不顛倒就叫做“正見”,得正見了。得了正見有什麼好處呢?所謂見道、得正見,自然就得解脫了。解脫了身心的縛,不被生理、身體所困擾,不被心理的煩擾所困擾、煩惑所困到了。總而言之,不被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作用所困擾。解脫,而不受叁界內在的一切等等所拘束,都不困擾,就都得解脫了。學佛的根本——到達解脫。所以一般的佛學小乘來講是有五個步驟,大乘也離不開這五個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修戒,得定,得定以後得慧,得慧就解脫了,得到無顛倒智。那麼無功用道、無功用行,自然解脫了。得解脫以後呢?由解脫所成就了,成就什麼?成就了解脫。解脫以後所起的、所知的知見,所知道能知一切法、能見一切法,無所不通,這是“自應無(顛)倒智”,第叁個。
就是說,“菩薩(能夠)成就四智”,四種智慧。菩薩,大家都是菩薩啊!你不要把**大殿上那個銅的、木頭的,那個就是“表相”。譬如我們真的證到了,也就是自己的經驗會到了。第四種呢?“隨叁智轉智”。真正悟道的人,所以像禅宗、密宗、天臺,這個地方都嚴重地考察了。第四種叫做“隨叁智轉智”,跟到上面叁種,一、相違識相智;二、無所緣識智;叁、自應無倒智。下面還有叁種,都屬于叁智的範圍。隨叁智的成就,所以學佛……(雨辰校。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六)
要告訴大家,功夫不是畢竟的成就啊!也不是苦行的成就——大智慧的成就,那叫做成佛。要開發自己的大智慧的成就。所以說第四種就是“隨叁智轉智”。怎麼叫轉智?把八識統統轉了,平常的心意識轉成大智慧光明普耀的境界。那麼這“叁智轉智”是什麼“叁智轉智”呢?第一種,“隨自在者智轉智。”第四種“叁智轉智”所包含這叁種,叁種的第一種叫做“隨自在者智。”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我們都曉得念“觀自在菩薩”,得大自在,解脫以後才能得大自在呦!拿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來講,真自由只有成佛才能真叫做得了自由,那是真自由。一切不受物理、身心的拘束,生命的本來找到了,這是真正的自由。在佛學過去的名詞就是真正的自在,“自在”的名稱拿我們文字上來研究,比“自由”好多了:自在,自己本身都還在這裏。自在是大菩薩的境界。這個智慧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呢?“謂”就是說(師囑同學:看書哦!)“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就是說,得了解脫以後證得了心自在的境界,那一定得此心自在了。
我們這個心不自在哦!各位要注意啊!我們現在內在你看,開著眼、閉著眼,自己那個思想啊怎麼樣來的、怎麼樣去的一點把握不住,下個念頭想什麼你不知道,你控製都控製不牢。這個思想不是心的全體呦!這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都沒有辦法得自在。所以心自在,菩薩第六意識發而是都自在的。
而我們普通人,譬如有許多人心裏頭的所有的念頭都是分裂精神,在心理方面我們給它造一個名字,理性上覺得:“做人不應該這樣做,做得好一點啦!”“講話不應該這樣講,說得好聽一點啊!”可是自己莫名其妙,那個習慣上是養出來的,那個行爲不得已就做出來的,不得自在。
心完全得自在者,完全能夠作主,這個心才能夠作主。不但能做心的主,而且做身體的主。你說要死吧,我暫時不死,再留叁個月,他有本事給你留住;或者我不想留,早一點死吧、早一點走,生死來去也可以自在,這就叫做心得自在。
他說,“證得心自在者”這個境界,“隨欲轉變地等”,跟到他的心念轉的,要把這個地下水泥土變成虛空,這個實質性土地就變了、沒有了,就變成空的。要把手指一指把這個地下變成黃金,統統這個地就是變成黃金了,所謂神通了,這是真神通。神通如何做到?——心得自在。
所以得大自在菩薩,一切凡是地水火風、所有物質的東西,隨心所欲可以轉變的。所以說(再念一道啊):“隨自在者智轉智”,“謂”這就是講,已證得心自在者的菩薩們,“隨欲”跟到自己的希望轉變土地、物質等,都可以成功,隨時可以做到。修持到這一步,才叫悟道、證道。不要隨便瞎扯啊!*修禅宗什麼,你就悟了,你不要說把土地轉成黃金,那我們現在正缺黃金耶!直接把土地轉成黃金,好不好啊?你只要把茶杯轉成鋁的或者轉成銀的就好了,不要黃金,差一點都可以,轉成功也可以,你來轉吧?****成功。不能做到,你說悟了道,悟了什麼?是“誤”了,言旁一個口天“誤”的誤,耽誤了的誤。不要亂來啊!
所以說,“證得心自在,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好,他說有個問題:“境若實有,如何可變(呢)?”如果物理世界、一切的外境界真正是固定的,那怎麼樣說證到心自在者可以把物理東西隨時轉變**?換句話說,物理世界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一切,心物一元,心的本體所呈現一部分的相,*相,物理世界的東西它本身也是空的,隨時在變。山河、大地、風、水等等,它沒有一個永恒存在的不變的東西。**它都是在變去。所以我們科學上曉得能量互變、質量互變等等的道理。沒有不能夠變的。因爲它互變,所以它體空;因爲它是體空,所以隨心所欲可以轉變的。當然我們這個也有神通啊,可以轉變的,冷水把它拿來一倒,加工就變成開水;把它放一點酸的東西就可以製酒。這就是我們隨心所欲在變,這是凡夫境界裏的小智。證得大自在這個智,變化物質、轉變物質,就是心意識這個心念一動,就可以轉變了。
那麼就要再問了,怎麼樣能夠做到這樣?古來成就的祖師他就告訴一個秘訣,但是你不要執著哦:“心風得自在者”,要心風都得自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四大,風是其一,中國的習慣都講“氣(炁)”,中國的炁、最基本的炁,等于科學所講的“能”。所以心風得自在者,才能證到佛菩薩的大神通,大神通可以轉變物質世界。
但是轉變了,那個境界是假的了,偶然一用哦!不會長時間轉變的。爲什麼如此?佛菩薩也不肯變、你轉變不了。衆生定業處。定業沒有完,你不能逆轉它;逆轉以後,它可以用……所以講到這裏,我們順便另外講別家的一個故事,道家**呂真人、呂純陽,**公司這個老板就拜他的,拜呂純陽。呂純陽當年學道(道家的故事),碰到他的老師叫鍾離權。道家有一個條件,道家分幾種神仙,分五等,不管哪一等,那麼至少修道人這個“叁千功滿,八百行圓”,要叁千、八百個善事做了。什麼叫善事?救了人家,要死的人你救他活轉來,救一命就叫一件善事。還不是說我拿兩個錢投一下功德,然後啊端飯給人家吃,自己沾沾自喜以爲做了好事——那個小之又小,應該做的!那個小善慢慢累積起來變成大善。大善是這樣,比如拿一個生命做標准。等于說,大好事做叁千、八百件了,才可以學仙。那麼呂純陽跟這個鍾離權一拜了老師以後啊,什麼善事也沒有做啊!他是聯考沒有考取,正在那裏做夢的時候碰到這個老師鍾離權——黃粱一夢。那麼鍾離權要傳他一個點石成金,這個法術***。修道基本要做善事,做善事沒有錢,怎麼辦呢?他要傳一個點石成金,指頭一點這個東西就變成黃金了,拿這…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