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黃金可以去做善事。這個呂純陽就問:師父啊!這個法術這麼一點就變成黃金了,這個可見是神通變出來的。這個黃金啊,能夠流傳多少年?——物質上的黃金永遠是黃金啊,(但)這是神通變出來的。這個鍾離權告訴他:五百年。五百年以後這一塊黃金還會變,如果是泥巴變的,還是變成泥巴。呂純陽說:算了,這個我不學了!他說你爲什麼不學啊?他說:那不是善事,是做壞事啊!這塊黃金把它變了做了好事救了別人,五百年以後那會害了別人。這個不學了!
“好!”鍾離權一聽,“你行了!你就在這一念之間可以修道了。”
就是這一念。
所以,雖然是道家很有名的這麼一個公案、這一件故事,我們自己研究研究看?所以一切唯心。做人、處事、修道,都是這樣。任何一件事情的處置,自己智慧的檢查能到這樣精細。所以我們有時候所謂“愚夫”,普通人就是我們愚夫——沒有得道的人,自己認爲夠聰明,這一件事情、好事做成的結果,它的後果贻害另外一個空間的人、贻害另外一個時間的人,這個不可以。這個要注意!這是又順便附帶額外一個故事。
但是,回轉來就講,“境若實有,如何可變?”就是說你所以要知道,物質世界一切是外境,從表面上看是外境,並不是真實;是可以轉變的。所以心風得自在者,可以轉變這些境界。雖然如此,這是神通,神通也是幻境,不是真實。所以我們佛的弟子神通最大的目連尊者,目連尊者他要死的時候,他自己有神通嘛,馬上就逃到地獄裏頭去。不行,感覺到還是躲不掉;升天,還是躲不掉;躲到世界的邊緣處——二鐵圍山,鐵圍山就是世界邊緣的一個地區,非常艱苦,都是礦,礦藏的中間裏頭去了,還是跑不掉。躲得了生躲不了死,最後**。神通最大,無法躲開無常,一切法無常,要變去的,最後還是躲不掉。所以神通皆是幻化。但是有這個事沒有?有這個事,神通是有,叫做“心風自在”。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隨觀察者智轉智”,這個“觀察”不是我們現在國際上政治觀察員、經濟觀察員的觀察,就是講修持或修定的人。所以唯識學很少用“定”啊、“功夫”啊這些名詞,它多用觀待道理,用智慧、邏輯的,配合思想的觀念告訴你。什麼叫入定、得定?這一種不用心,你看,什麼都不用心,打坐以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定,這是錯誤的,不會有成就的,絕對不成就的。不過呢,可以活長一點,身體上病少一點,那還做得到。那是什麼道理呢?那麼假設你沒得什麼思想、坐著不用心,也可以長壽一點點、可以聰明一點點,那是什麼道理呢?那很簡單嘛!那是你在休息。一個人多休息總有好處的啊!不是定境界。
所以許多修道的朋友要搞清楚,你覺得身體好啊、我還得了一點利益呀。是啊!因爲你是在休息嘛。吃飽了飯沒有事情,你的福氣好,天下太平,或者上有父母養你,下有兒女養你,你坐在那裏號稱“修道”,這樣一天在那裏偷懶,那當然好一點了。不是道的進步。
所謂修持的用心,[斷錄]心的作用是“觀”,止觀是一個方法。止以後,止中自然有觀。這是什麼道理?我們的本心、心境界自然有這個功能。我們舉個例子,你們去看展覽會、去看畫,看到這個一幅畫,感到吸引你:嘿!好!真好看!這時候心很專一很*,你看看旁邊這個時候有兩個作用,還在觀呢:“好!真好!”“哎呀,嘿!這裏有個缺點!”馬上觀察出來。對不對?所以止定是你心理的作用,止中就有觀。要把普通這個心理狀況了解了,修持時應該用什麼功夫,如何叫做入定?所以觀的成就就是慧。所以,“隨觀察者”,就是講修定的人,在定中在觀察自己心行、心念的起動,明白了、觀察了得“智”,明白了心念、觀念(關鍵?)在哪裏,然後“轉智”,把妄想心念轉成大徹大悟的般若、菩提。
那麼這個智慧、這個能力是講什麼?“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就是說,“謂”是“講”,“得勝定者”,真正得到入定的人、得了定境界,定境界爲什麼又加一個字:“勝”定?勝過的,不是凡夫定。凡夫定,譬如我們傻裏傻氣地坐著,也叫做打坐、也叫做學佛,或者有些人守著這裏守竅啊,或者各種花樣念個咒子啊,花了幾千塊錢買一個咒子啊,在那裏“吽啊吽啊”練了半天叫做超覺冥想定,一個印度的方法;或者是有許多人弄一個什麼東西啊在那裏玩,非勝定的境界;這是修習、練習,如何把心內、心的變動的狀況走入止的狀況,那才是定。得了定、得到勝定、智慧的成就,修這一種方法的這種人,都會得勝定。“修法觀者”,修這一種方法而得到止觀成就的人,那他是什麼呢?“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定就不一定打坐哦!站在那裏還是睡著,只要心念一定,觀想一個境界,境界就出來。
譬如我們講,大家最熟悉的,講一個例子,你們很多都念過《阿彌陀經》,看過《彌陀經》,都討論那個《彌陀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不是那個樣子你不管了,暫時不管。我們就把《彌陀經》上所描寫的極樂世界什麼玻璃爲地、七寶行樹,樹上有些鳥啊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他總而言之,把極樂世界的那個環境音響的作用、色相的作用都描寫出來了,然後又什麼七功德樹、八功德水啊,管他七七八八的也好,很多很多,你念完了,這一本經都背來了、都了解了,你是不是這樣叫做一念之間,極樂世界的假想的構象,是不是一念之間呈現出來?做到沒有?做不到,念佛的人曉得。所以這個佛經上的境界就效果**,**。你不要在那裏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字啊,我們念的時候是六個,等于點頭一樣六點:南、無、阿、彌、陀、佛,有間歇性的,不是一念專一呦!所以《無量壽經》告訴你,一念之間要觀起來。你觀不觀得起來?
有些所謂修密宗的人,你比如假設像黃教,像達賴、班禅他們的祖師法門,大威德金剛文殊如來、文殊菩薩化身,叁個頭、叁只眼睛、兩個腳,十八只手,每個手上拿著東西,膀子上也挂著東西,多得很呐!叁十六只腳,每個腳下面都踏著兩個東西,亂七八糟那多了!一念之間,所以叫修法本、修密宗,這樣子一刹那之間你就能觀好,能做到吧?一般人學不來呀!這個也學密、那個也學密,你們不行耶!觀***十八只手,大概想了半天那個手啊,想了這裏就忘記了腳了,想他的鼻子忘記了耳朵了,呵!怎麼觀?所以沒有得正定的關系。
得正定境界是“隨觀一境”,他說一念得定境者,只要觀相**,“衆相現前”。真的一樣整個呈現了。假設觀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不是凡人境界,凡人自己還在念、修,自己在極樂世界那個環境裏。不要說這個,我們說這個**,大家都非常,現在諸位十一樓,尤其我們這裏老菩薩們、新的菩薩、舊的菩薩,常常就坐在這個位置,體會一下觀一下看,****,人還是坐在自己那個位置旁邊,有老王啊、老李啊、張居士啊、李居士啊,你觀得起來嗎?你現在眼睛閉上你看看,自己眼睛前後左右這個環境你觀得起來吧?觀不起來。你們老用功也不行。就坐在這裏,環境還擺在這裏,眼睛這樣一閉,前面這個袁老居士、什麼老居士、老師啊、老和尚、這個人、那個人,都在這個樓上境界,你看過的,你一念之間能觀得起來吧?就是說理想境界、幻想境界,整個地都把它呈現了,等于電視的那束光一照一樣,都反映出來,做不做得到?對不起啊!我相信不是看清楚了你們諸位,我也就是這個樣啊!(一笑)你們一定觀不起來。
假定你觀不起來,你說修得定力**,不是自欺嗎?不管你修淨土、禅宗、密宗、天臺宗哪一宗,隨便你哪一宗啊,你把祖宗、爺宗都可以,你學了哪一宗,真得到效果的人,**。佛學是一個科學性一樣的,重求證。拿證據來,自己得到,第一個自己心理上證據要拿出來。觀不觀得起來?觀不起來。觀不起來,初步的功夫都沒有到。不要認爲這就是悟了,悟不了的啊!錯誤了,耽誤了!要注意啊!
所以他說一個真修定的人,“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你注意這個“衆”字,只要觀一個境界成功了,隨你念頭的轉動,所有的一切相所謂頓悟、頓現,一念之間統統出來了(師彈一響指),這叫做頓現。不是一個一個來的。假設這一段我們修准提法門,****,不是說我畫畫一樣,先畫鼻子啊,畫出來;畫完鼻子畫眉毛,左邊、右邊,然後畫下來半邊,一邊都不邊了,都不邊了。要一念之間頓現,立刻就呈現,就證入,就在這個境界。這個就是說,得到正定修法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理由:
“境若是實,甯隨心轉。”觀起的境界,叫做方便法,所以注意了,所以學密宗的念咒子觀想,學佛的念淨土念“阿彌陀佛”來做觀想;修止觀的,天臺宗止觀什麼利用呼吸開始,或者利用白骨觀、利用不淨觀,各種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不是究竟。而且沒有哪一個法門叫好,沒有哪一個法門叫壞。什麼密宗好啦、淨土差啦,淨土好、密宗差啦,或者禅宗好啦、密宗差了——這些都是自己妄自分別。這些法門那麼多的投衆生業力需要之所愛好。尤其是密宗,它是方便般若。沒得辦法,一切衆生不夠吃,只好來許多方便。譬如你看有些人,又想成佛,又要發財,那麼他怎麼樣教育他呢?那麼好嘛,我教你一個財神法,財神法你好好去修哦!修了以後,哦!結什麼一個手印,這個手指頭啊,管你什麼**管發財的手印玩了!跟手印倆玩起來,哦怎麼****怎麼樣玩,有幾千個手印啊,然後隨便這樣一弄都是手印。這管什麼用,你們不知道吧?這就是電纜,或者一個電纜、電線,這邊、那一邊,那一邊接著就通了,所以叫電線。那麼這邊玩手印,然後嘛念咒子,哦!修財神法!修了以後可以成佛了!你看誰不愛呀?又發財,學了財神法又不要勞動,坐在那裏錢、鈔票就掉下來了!結果我大概也去學了…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