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69

  ..續本文上一頁,我也同大家一樣啊!結果學了以後我從來沒有修過,我修不起!我修了財神法我曉得我已經早發財了!那天天要麻油、要酥油、要牛奶給那個菩薩洗澡,哎呀我的媽呀!還要這樣香燭水也還要這種供養啊!我算算我一天啊,修了一壇財神法,拿現在的錢算啊,起碼一天花兩千塊錢!(衆笑)那麼我修十天就兩萬呦!我修一個月就六萬呦!我何必求財神菩薩呢?只求我多好呢!

  財神菩薩有沒有?絕對有。但是不是你這樣修得來的,財神菩薩不會來的。有些人想修空行母啊,一輩子不結婚,准備要修個空行母來,空中成就的那些女性佛,已經成了佛的,她來幫忙你。修道修得好不好啊?你看又不用聽經,又不用去公證結婚,然後這個佛母她還來幫忙你成就——天下有這樣大的便宜的事?!這些學密宗人發了瘋了的!空行母並不來。真成就的女性,這個女性就是佛啊!你這樣的腦子一肚子的髒,腦子一肚子的髒,空行母——母的不說了,空行別的我也不來啊!(衆笑)就是看你看不像啊!不去反省自己啊!亂學!

  所以一切法門皆是方便,沒有哪個是善法、惡法的。當然密宗的方法呢並不是真能夠,自然沒有法門的,一般人喜歡嘛,因爲這個要研究它,你躺著、坐著,咕隆呱啦、叽裏咕隆地你還搞不清楚,腦子**,然後一天研究這個姿勢那麼玩,完了以後這裏還有個鈴子“叮鈴鈴,叮鈴鈴”搖下來以後,這裏這個鼓又“咚咚咚”,做完了以後又要來,腦子又要觀想,手裏要搖,嘴巴要“轟隆轟隆”,然後搞不完那個觀想,這裏出一個什麼,那裏來一個東西,是鬧熱啊!像我一般修密宗的時候,譬如修黃教大威德金剛,一天坐兩座法,就是早晚做兩座功課,一堂課坐下來五個鍾頭,連吃飯都沒得時間!當然如此專心,你不得休息,那當然很好。

  但是一般人想修密宗做不到哦!去求密法,***那麼簡單的都沒有做到。結果嘛六字大明咒,然後“嗡嘛呢叭咪哄”啊,這就是密法的咒子了,你都沒有念好。四臂觀音你叫他看過,反正觀想也觀想不出來,你的觀音是百臂觀音吧?念一個“嗡嘛呢叭咪吽”,百臂觀音也不來啊!就是你觀出來,觀出來成就,以密法來講這個道理、唯識道理是什麼呢?所以修密宗不懂唯識不能修的啊!一定是錯入外道。修道家也一樣,禅宗也一樣。就是你觀出來的境界,一念之間你要觀的境界都呈現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呈現在前面,這只屬于“生起次第”。次第者,程序、過程。這就是說你意境上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給你了。訓練自己生起了,無中生有起來,屬于“生起次第”。生起次第在修密法不過是初步的成就。

  要“無中生有”,意境上本來無的把它有了;“舍有還無”,再把這個觀成功的境界,連身心及一切物理世界也歸到“空”,這叫“圓滿次第”。那麼在修密宗這個名稱叫做“生、圓二次第”,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簡單地就叫“生圓二次第”,兩個次第。次第者是程序,我們現在講梯次。等于**梯子,像坐十二層電梯,一層一層上來。

  真的給你觀成功了,生起次第也好,圓滿次第也好,念佛也好,你境界給你現前,不是究竟哦!由此現前的境界,然後連帶著心性一起歸于空,證到空性。也不是***,可以修持的。那麼,現在就告訴你,如此觀者,你就把觀起來的這個境界,我要它轉變就轉變了。因爲已經知道,這個境界是唯心所造的。但是你說我懂了這個理,不修這個過程,可不可以?不可以。爲什麼?你沒有經過這個嚴格的訓練,你看不見的、證不到的。雖然明這個理呢,你還要去做到。做到了以後,了解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實,(是)虛幻的。雖然如此,這個境界是虛幻的。你要這個境界怎麼樣現出來呢?用你心觀想去造作出來,造出來的,所以它本空。(現在我們本空一下,休息一下。)

  ……看到這個“智”,就是說你修持的功夫到了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發出來的智慧成就,自然有許多作用。那麼你說爲什麼有那麼多名稱幹什麼?不能籠統。每一個作用同它智慧的範圍、現象不同。不能籠統,籠統就錯了。所以在觀待道理上、在邏輯上要分析得清楚。剛才講了兩種這個境界,現在是第叁:

  “叁,隨無分別智轉智。”就是說,我們都曉得叫無分別,尤其一般學佛的人培養無分別心。這個特別注意這個話:“無分別”差不多限製于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的作用、它的習慣善于分別同計度,就是分別、計度。計就是估計,就是很精細地分析。這是第六意識的功能作用最強的部分。所以無分別心是普通佛學的一句名詞。就是做到了無分別心,不過是第六意識的清靜。所以你們大家研究佛學或者佛經要注意,像我們前天晚上講到《維摩經》,《維摩經》就提到“分別也不惡”,分別不錯啊!那這個分別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別是觀察的智,就是般若,那個名稱不同了。所以我們普通學佛的人把修行、修證道理、理論沒有搞清楚,以爲“無分別”是“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設說你無分別,我們能不能把泥巴拿來當成酥油餅吃、把泥巴拿來當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這個要搞清楚啊!所以說,“隨無分別智”,意識清明不起妄念了,永遠清明,內外空空洞洞這個現象境界,不起分別,意識不動用。“轉智”,然後轉了。

  “無分別智轉智”,我們開始講唯識《成唯識論》,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識規矩頌》,第六意識、第七識這個中間怎麼講呢?“六轉呼爲染淨依”,對不對?好!第六意識不起分別,這是初步哦!譬如我們打鍾知道,聽到知道,沒有起分別;結果聽到“一、二、叁、四”,在分別了。當我們意識專一地看書的時候,只聽到“叮、叮”,不曉得它打幾下,也沒有管它幾點;這個時候聽到,耳識聽見,第六意識沒有起分別。當然你第六意識不分別你是看書哦,還在分別,這個意識看書在分別。要六根接觸外境的六塵——五根,不是六根,這第六意識不起分別。初步到達這樣才是學佛修道的開始。

  當然一般人一到達這裏,尤其現在的人,又是禅學流行了,以爲自己“哎喲!悟道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見鬼不是鬼了!(衆笑)呵,那完全錯啦!這個是第六意識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這裏起始、開始修是對的。如果認爲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悟了,那你真誤了!就是那個誤了,耽誤的誤,“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誤。千萬不要這樣!

  一句話,學佛修道,我經常給同學們講兩句話,所以你千萬注意:規規矩矩地做人,老老實實地修行。不要玩聰明,不要你玩聰明。

  現在講到“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得到了——“轉智”,轉了,轉識成智。那麼無分別的清淨現量的境界,轉成妙觀察智。這個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講什麼?“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他說一個人修持到了真正無分別智,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觀想都靠第六意識在起用。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作用,這個時候;或者第六意識起分別作用在專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別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別,專一在某一點上;或者是專一在清淨上。那麼這個時候,譬如念書、書也沒有,念佛、佛也沒有,得清淨現量。“起證”就是開始生起次第的道理,開始證到“實無分別”,第六意識真實面、這個清淨的一面本來無分別,這是觀察智慧起用。那麼如果在這個境界上的話,“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現前;像茶杯還是擺在這裏呦!擴音機還是在這裏呦!——對境無心,不起分別。眼睛看見沒有?眼識看見了,沒有去計度、分別。這個叫做無分別智的轉智。在這個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識、意之根慢慢轉了,然後慢慢轉到第八阿賴耶識。所以這是第叁種。

  那麼,在這個無分別智方面,下面有同樣兩句話:“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讓我們了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體以外的一切境相,這都是不實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實在的,爲什麼得了無分別智的時候,面對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幹、不應現,在意識狀態上不反映出來呢?

  這樣歸起來,叫做菩薩成就四智。這個四智裏頭第四個,***稱“七智”,“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決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識啊,很難!理論上講得來,不算懂得唯識。要修證到,要功夫做到那個境界,(叫)懂得唯識。所以菩薩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對于唯識的真正道理才有決定性的悟進去,才開悟了。換句話,學禅宗的人到這個境界才是算開悟了。初悟,還是初步的悟哦,還是沒有大成就的悟,還不是禅宗所講的大徹大悟、直透叁關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說”,這是偈子,引證佛所說的、在佛經上引證下來的偈子:“心意識所緣”,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個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是根本哦!八識的根本是心所具備,所以八識心之王、八識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們講八識,唯識講了八個識,實際上講了什麼?只講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間代表最嚴重的第六意識,一切萬念這個花朵啊,這個反應的作用是“識”,識就有識別、認識外面、了解外面、認識的識一樣的作用。所以心意識……[斷錄,以下速度變快。]47:00

  只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的東西。現在醫學我們知道,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識所緣,緣就是攀援,“遲來的緣”、“一萬年以後”,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學、東方哲學,那緣起來你真沒有辦法。碰到一個緣**,喜歡用緣來**。緣就是圓的這個東西,我們要**來,圓的這個*來*,***圓的***,***,連起來的作用,這叫做緣。緣就是連鎖的關系,就像是鐵鏈,像那個圓圈子套起來的一條鐵鏈,一個環歸一環,這一環又歸那一環,這一些很多的環節互相連鎖,把它整個地全體的一套把它連起來。一個力量牽著一個力量,每一個環都不能少。假設少了兩個,這個鐵鏈斷了,它**…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