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也同大家一样啊!结果学了以后我从来没有修过,我修不起!我修了财神法我晓得我已经早发财了!那天天要麻油、要酥油、要牛奶给那个菩萨洗澡,哎呀我的妈呀!还要这样香烛水也还要这种供养啊!我算算我一天啊,修了一坛财神法,拿现在的钱算啊,起码一天花两千块钱!(众笑)那么我修十天就两万呦!我修一个月就六万呦!我何必求财神菩萨呢?只求我多好呢!
财神菩萨有没有?绝对有。但是不是你这样修得来的,财神菩萨不会来的。有些人想修空行母啊,一辈子不结婚,准备要修个空行母来,空中成就的那些女性佛,已经成了佛的,她来帮忙你。修道修得好不好啊?你看又不用听经,又不用去公证结婚,然后这个佛母她还来帮忙你成就——天下有这样大的便宜的事?!这些学密宗人发了疯了的!空行母并不来。真成就的女性,这个女性就是佛啊!你这样的脑子一肚子的脏,脑子一肚子的脏,空行母——母的不说了,空行别的我也不来啊!(众笑)就是看你看不像啊!不去反省自己啊!乱学!
所以一切法门皆是方便,没有哪个是善法、恶法的。当然密宗的方法呢并不是真能够,自然没有法门的,一般人喜欢嘛,因为这个要研究它,你躺着、坐着,咕隆呱啦、叽里咕隆地你还搞不清楚,脑子**,然后一天研究这个姿势那么玩,完了以后这里还有个铃子“叮铃铃,叮铃铃”摇下来以后,这里这个鼓又“咚咚咚”,做完了以后又要来,脑子又要观想,手里要摇,嘴巴要“轰隆轰隆”,然后搞不完那个观想,这里出一个什么,那里来一个东西,是闹热啊!像我一般修密宗的时候,譬如修黄教大威德金刚,一天坐两座法,就是早晚做两座功课,一堂课坐下来五个钟头,连吃饭都没得时间!当然如此专心,你不得休息,那当然很好。
但是一般人想修密宗做不到哦!去求密法,***那么简单的都没有做到。结果嘛六字大明咒,然后“嗡嘛呢叭咪哄”啊,这就是密法的咒子了,你都没有念好。四臂观音你叫他看过,反正观想也观想不出来,你的观音是百臂观音吧?念一个“嗡嘛呢叭咪吽”,百臂观音也不来啊!就是你观出来,观出来成就,以密法来讲这个道理、唯识道理是什么呢?所以修密宗不懂唯识不能修的啊!一定是错入外道。修道家也一样,禅宗也一样。就是你观出来的境界,一念之间你要观的境界都呈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呈现在前面,这只属于“生起次第”。次第者,程序、过程。这就是说你意境上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给你了。训练自己生起了,无中生有起来,属于“生起次第”。生起次第在修密法不过是初步的成就。
要“无中生有”,意境上本来无的把它有了;“舍有还无”,再把这个观成功的境界,连身心及一切物理世界也归到“空”,这叫“圆满次第”。那么在修密宗这个名称叫做“生、圆二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简单地就叫“生圆二次第”,两个次第。次第者是程序,我们现在讲梯次。等于**梯子,像坐十二层电梯,一层一层上来。
真的给你观成功了,生起次第也好,圆满次第也好,念佛也好,你境界给你现前,不是究竟哦!由此现前的境界,然后连带着心性一起归于空,证到空性。也不是***,可以修持的。那么,现在就告诉你,如此观者,你就把观起来的这个境界,我要它转变就转变了。因为已经知道,这个境界是唯心所造的。但是你说我懂了这个理,不修这个过程,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你没有经过这个严格的训练,你看不见的、证不到的。虽然明这个理呢,你还要去做到。做到了以后,了解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实,(是)虚幻的。虽然如此,这个境界是虚幻的。你要这个境界怎么样现出来呢?用你心观想去造作出来,造出来的,所以它本空。(现在我们本空一下,休息一下。)
……看到这个“智”,就是说你修持的功夫到了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发出来的智慧成就,自然有许多作用。那么你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干什么?不能笼统。每一个作用同它智慧的范围、现象不同。不能笼统,笼统就错了。所以在观待道理上、在逻辑上要分析得清楚。刚才讲了两种这个境界,现在是第三: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就是说,我们都晓得叫无分别,尤其一般学佛的人培养无分别心。这个特别注意这个话:“无分别”差不多限制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它的习惯善于分别同计度,就是分别、计度。计就是估计,就是很精细地分析。这是第六意识的功能作用最强的部分。所以无分别心是普通佛学的一句名词。就是做到了无分别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静。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学或者佛经要注意,像我们前天晚上讲到《维摩经》,《维摩经》就提到“分别也不恶”,分别不错啊!那这个分别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别是观察的智,就是般若,那个名称不同了。所以我们普通学佛的人把修行、修证道理、理论没有搞清楚,以为“无分别”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设说你无分别,我们能不能把泥巴拿来当成酥油饼吃、把泥巴拿来当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这个要搞清楚啊!所以说,“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无分别智转智”,我们开始讲唯识《成唯识论》,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识规矩颂》,第六意识、第七识这个中间怎么讲呢?“六转呼为染净依”,对不对?好!第六意识不起分别,这是初步哦!譬如我们打钟知道,听到知道,没有起分别;结果听到“一、二、三、四”,在分别了。当我们意识专一地看书的时候,只听到“叮、叮”,不晓得它打几下,也没有管它几点;这个时候听到,耳识听见,第六意识没有起分别。当然你第六意识不分别你是看书哦,还在分别,这个意识看书在分别。要六根接触外境的六尘——五根,不是六根,这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初步到达这样才是学佛修道的开始。
当然一般人一到达这里,尤其现在的人,又是禅学流行了,以为自己“哎哟!悟道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见鬼不是鬼了!(众笑)呵,那完全错啦!这个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这里起始、开始修是对的。如果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悟了,那你真误了!就是那个误了,耽误的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千万不要这样!
一句话,学佛修道,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两句话,所以你千万注意:规规矩矩地做人,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玩聪明,不要你玩聪明。
现在讲到“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得到了——“转智”,转了,转识成智。那么无分别的清净现量的境界,转成妙观察智。这个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讲什么?“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书、书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像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机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那么,在这个无分别智方面,下面有同样两句话:“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让我们了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体以外的一切境相,这都是不实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这样归起来,叫做菩萨成就四智。这个四智里头第四个,***称“七智”,“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识啊,很难!理论上讲得来,不算懂得唯识。要修证到,要功夫做到那个境界,(叫)懂得唯识。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换句话,学禅宗的人到这个境界才是算开悟了。初悟,还是初步的悟哦,还是没有大成就的悟,还不是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说”,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心意识所缘”,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根本哦!八识的根本是心所具备,所以八识心之王、八识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们讲八识,唯识讲了八个识,实际上讲了什么?只讲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念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所以心意识……[断录,以下速度变快。]47:00
只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的东西。现在医学我们知道,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识所缘,缘就是攀援,“迟来的缘”、“一万年以后”,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学、东方哲学,那缘起来你真没有办法。碰到一个缘**,喜欢用缘来**。缘就是圆的这个东西,我们要**来,圆的这个*来*,***圆的***,***,连起来的作用,这叫做缘。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套把它连起来。一个力量牵着一个力量,每一个环都不能少。假设少了两个,这个铁链断了,它**…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