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学唯识要注意呦!这不是讲能缘的功能哦!讲所缘的境界。能、所两个一定要分清楚,这个我们讲过了的。“能”,比方这个电、电源、电能,我们电灯、扩音机,由现在这个电能所发出来的作用,它的所用的电叫所用、所起的现象。一个能、一个所,一定要分清楚啊!“心意识所缘”的境界不是能缘,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而起(依他起性)、遍计所执。这个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学唯识的常常来讲这个三自性、三无性。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学唯识的根本。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加了一个“性”字不相干,不加也可以,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第一个,我们先来现在解释这个三自性(三无性)的范围。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依他起性,我们知道普通一个道理,譬如说假设一个外国的小孩或者中国小孩,小小孩,七八岁,带了来,有一点影响,外国的境界或者洋文一句都不懂,你把他弄到外国去,他慢慢那个思想意识上染了,听到那个外语熏染,他就起了受教育那个思想,这就是“依他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多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由此你要知道现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尤其是唯物哲学,它认为这些心理作用一切都是唯物的,就是心理上的一切都是物变的。他们唯物哲学者了解了“依他起性”,后面不晓得了。可以说了解了依他起性到遍计所执,后面不知道了。所以给他产生个观念,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支配,所谓心理状况都是外物、生理、物质的所构成的一个现象,****,从唯物哲学来看。因为这些东西没有的话,他心理上、意识上就构不成这么一个形态,都不会有。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了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譬如我们****,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佛学的观念,什么佛啊、那个佛同这个心啊**差不多啦,一点影子都没有。慢慢接触了以后啊,又念佛了呀,佛的以外还有一个唯识啊,结果又唯什么的唯什么的,又八识啊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很多的东西,都是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后满口的佛话、一脸的佛相、一身的佛气,看到人都是**马上跪下来,他都来了!遍计所执,抓得很牢,构成一个形态。其实依他起性是**的。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这个道理***懂,很严重一个道理。所以,唯物的哲学是错了。
最后是“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所以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他这个文字比较颠倒来说的,倒装的文字***。都离不开依他起这个作用,“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佛说:所以我说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唯心、唯物等等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除了唯识以外,唯心唯识的以外,没有另外的一个东西存在。拿西方哲学的观念来说,叫做彻底唯心主义、彻底唯心的思想、绝对的唯心思想。所以真讲唯心哲学,就不懂唯识的讲不太清楚这个,那个唯心哲学**,那碰到唯物哲学,**既不是,那个拳王打擂台一样,唯心的拳王被唯物的拳王已经打得**快要下去了。**唯识哲学,**唯心哲学,**,要想晓得心物一元啊,**“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道理要把唯识研究完了就了解了,不是那么简单啊!
现在再说这个原文:“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现在,玄奘法师引用,引用***佛经上说的,释迦牟尼***,就引用了佛说的话:“此等”,像这一类佛说的,我们大圣人佛说的“圣教”,“教”是教训,“诚证”,很诚恳地验证下来,所有的经典上多得不得了**。***,心意识所缘的境界,“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56:07以下速度太快,无法正常听录,故约有18分钟的录音未整理成文字。]
01:13:35……开始啊。最后两行的原文:“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等,应释此疑。”这个是连带下面起来一大串的问题。如果说根据佛学、佛法的道理,一切内外境界只有心识的作用,绝对唯心。这个“内”不是指身体以内的内,如果只把它当身体以内的内,就会搞错了的。就是内心。这个“内”我们可以借用庄子的话来解释:“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到无边无际,其实讲一声“无边无际”,已经有了边际了;在逻辑上,我们说无量、无边、无际,就是有量、有边、有际了。一落名言就有限度了。所以大到没得边际可讲了,没得边际可讲有多大呢?就是最小。那么小到没有内部可讲了,所谓中心,中心都没有了;小到最小,中心都没有。所以“小而无内”,小而无内就是大,无大无小;换句话是非内非外。假设说一切都是内心心意识所造的,一切外物世界、物质世界也就是这个内识、心识唯心所造,那么,我们所谓山河大地、地球同宇宙万物也是心造的,一切众生的共业的心所造。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东西起来。
我们讲到这里顺便岔一个话,非常有趣的,别的宗教譬如说天主教、基督教《圣经》(《新旧约全书》):所谓上帝照他的形状造了这个世界。这一解释,完了!实际上呢,如果把那个教义不是这样讲,所谓“内识”,这个内识你叫他上帝也可以、佛也可以、什么东西都可以,“似外境起”,相似的自己的形状、心意识的形状起来,构成了外物的世界,那么,这个宗教哲学就不同了。当然,《新旧约全书》原始的原始究竟是不是那个样子,很难讲了。西方人、外国人有一句话:耶稣如果重生复活了,他看了这个《圣经》啊,一定气得半死!他不晓得把它改成一遢糊涂改成这个样子。你看,各种翻译改来改去。这是顺便我们岔进来一个宗教哲学的话来讲。
现在我们又回进自己的本身说:一切的外境界,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象,就是内心的影相而起来的。
他说,假定,这是佛经上的观念,尤其是唯识的道理,现在就提出问题来:“宁见世间,情非情物,”他说,那么这个世间归纳起来两样东西: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的,我们人就是有情众生之一种,乃至于其他的生物,乃至于最小的蚂蚁,最小的这些生物,甚至可以说,现在我们在科学上(讲的)细菌,究竟有没有生命,算有情、无情?还是个问题。不一定说细菌绝对确定它是机械性的,说没有一分的感觉、或者没有一分的东西,很难讲!现在还不敢确定。这就是说有情的是指世间有生命的生物、动物,我们人当然是有情之一,人是最完备的,其他的生物比较思想差一点,它这个意识力量差一点。
非情,就是无情的东西,譬如矿物质啊、泥巴、石头,这些东西,无情的东西,没得灵性、没得知觉。它是有机械性的,可是它有它——有生而无命。譬如我们吃菜,吃的青菜也有生啊!而无命而已。它不会说话,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是它有没有感受的成分?很难讲!很难讲!绝对很难讲!所以严格地讲不杀生,几乎很困难!非常困难!我们一呼吸就在杀生,空气里头很多细菌来,就死亡了。所以绝对地不杀生,除非到了三禅定以上,气住(呼吸也停止)脉停了,可以做到;否则做不到的。任何东西,一个花、一个什么,都是有情的生物。
所以,他说“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宁见”是古文,翻成白话“宁见”两个字很难翻。那么,就是说我们看到、所见到的这个世间里头,有情的同无情的这些东西,它的“处”(空间、位置)、“时”(时间),两个观念了:处是空间,一;第二个呢,时间;第三个,它的身体。譬如石头有石头的身体,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体。它的作用,“定不定转”,有时候一定,有时候不一定。“如梦境等”,像我们做梦的境界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应释此疑”,他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怎么讲法呢?
譬如我们做梦,尤其我们假设是一个人梦到回到故乡家乡去,家乡那一条河流、那个山,你尽管做梦,觉得转来转去,已经由山南转到山北了,由山上走到山下了。我们心理观念上、梦境中意识观念在转动,实际上南山还是南山,那一条河流还是那一条河流,这个东西固定的,它变不了,没有变。你说,那我意识你说既然一切唯心造,心的功能为什么变不了它?第二,时间。譬如我们人的做梦,最长的一个梦不会超过五秒钟,现在以科学的研究,人最长的梦,梦了几十年的大事,在梦境中不过几秒钟而已,这个时间是这样相对的。乃至我们梦境觉得一下下,可是已经好几秒钟了,不会是一下下。那么我们梦到自己由少年,假设老年人做梦可以恢复到少年去,或者我们在中午睡觉、做梦,觉得自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可是醒来那个时间还是那个时间。
不但梦如此,入定的时候也如此啊!你入定的时候,南山还是南山、北山还是北山,你转不了;不是因为你定了,这个地球不转了。这个时间,你入定,说罗汉、大阿罗汉入八万四千劫的大定,好像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分、一秒、一个钟头、或者是二十四点钟,它并没有变,这个作用不变。
身,这个身体,譬如梦中的身,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梦中飞起来(会梦着啊),到底我们还是躺在床上,没有飞起来。譬如在许…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