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71

  ..续本文上一页多学静坐的人、学佛修道的人,在静坐或者梦中觉得自己飞了,觉得自己悬空坐着了,尤其是现在你常常听说这些学什么功夫的、学密宗的,哦哟人练到某一种功夫会飞了,不过是凌空跳了一下,两三寸高,没有什么希奇。所以你们年轻人稍稍练一下都做得到的,没有什么稀奇,到底身体还是坐在这里。作用——由于“定”。所以这个作用啊,它究竟什么道理?一切唯识所转。那么我们现在讲是固定的,你变不了。

  可是说你梦中变不了吗?有时候不一定啊!梦中是意识的独影境界。譬如,我们所以研究唯识,因为我们不从头上讲起,中间岔过来,头上讲起就先要了解《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里头就是说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是指本体、不是指八识心王这个心,这个心是专指第六意识的心,我们现在思想这个心。这二十四种我们变不了,跟心两个不相应,跟意识思想不相应。譬如时间、譬如空间,譬如一个能量、物质世界的能量,这许多等等,都是你意识变不了的。所以有二十四种属于心、第六意识、心意识的不相应,跟你俩不相干,它的因缘跟你俩不亲,你没有力量变动它。这里要注意呦!佛学唯识只讲到这里。

  我们要晓得,科学的昌明对佛学、对修道有大帮助的,所以学佛修道的人今天不了解科学,是很可惜也很笨的事情。这个科学要严谨的科学,不要在报纸后面看报屁股上那些科学,那靠不住的,有许多讲的都是幻想科学,不行的。我们要了解了科学,譬如时间、空间,我们站在现在自然科学立场,它硬可以左右你,这个环境影响了你的生理与心理,那究竟是唯心唯物?这里头有个大问题。现在我是站在这个科学立场来说话,假定你们说打坐修道修得很好,身体气脉通了,所以得定了,气色也好了,精神好了,那讲了半天是唯物的喽?必须要你这个生理、四大、身体整个的气脉练好了,才能得定——那是唯物的呀!不是唯心的呀!对不对?那你现在是活着,假设你死了以后你究竟成功没有成功?你拿兑现来给我看啊!依科学来讲。说那个时候我兑现你看不到,那再说。科学精神保留这个问题——我没有求证到嘛,我不知道嘛!所以严谨的科学,所谓科学,什么叫做迷信不迷信啊?科学家绝不轻易说你这个迷信,就已经不科学了,因为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啊!不晓得你这是迷信或者不迷信,我不知道撒!不像我们普通人随便开口:“迷信!”自己对那一行也不懂。换句话你是知识上的逃避。你不懂这一行,只好拿“迷信”两个字来做挡箭牌,那不行!不科学。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你问他他不知道的东西,迷信不迷信啊?他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嘛!他没有求证到。所以刚才讲到,“处时身用”等等,你看,我们现在假设研究唯识研究佛学时岔进来的,因为现在知识是这样发达的时代,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参话头……(第16集完。玉树临风录,二校完。妙音三校、雨辰四校完。)

  唯识与中观(十七)

  参“念佛是谁”。人家一提话头说参“念佛是谁”,我早在年轻的时候就说:念佛是我啊!很简单嘛,你还问个什么!念佛是我在念。哎你是谁?我还找不到我的时候,你问我是谁,我怎么答?这个在古代可以,现在不行了。时代不同,话头不同啊。现在话头多得很耶!这就是个大问题。你说我因为得到禅定,当然你这样禅定靠你肉体还在,你肉体而且很健康,健康到了(所谓修道人气脉通了)绝对的健康,所以坐下来心境一定,这个不算是什么稀奇啊!可以说,这是因为你很健康的状态。所谓得定,我们也可以站在科学立场,你这个人算是很正常、很健康的状态,而把修持的时间可以用心理的控制把它拉长了,那么如此叫做入定。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呀?没有错哦,一点也没有错。那么好了,我现在来一个哲学的论辩,这还是唯物的吧?哎,生理就是唯物的啊!尤其你们大家做功夫的人,经常半天练气功,哎哟这个功夫好,练了半天,不管念咒子、念声音,你讲了半天还是靠有这个身体来的呀!这个机能发动了,“嗡嗡嗡”,或者意识想、耳朵来听,你还是靠这个生命。假设你这个生命死亡了,请问谁来念咒子啊?谁又听到呢?你说那我还不知道,那好了,你还是在唯物境界。非常严重哦!所以一般学佛修道都在那里“嘟噜噜”跟着乱滚,自己没用脑筋去参这些话头。这都是大问题。所以唯识所提的问题,很多的问题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来“情与非情”,“处时身用定”,刚才我们讲“定”的一面,空间、时间、身体硬是“定”,决定性的,不管你心意识怎么变,它是个决定性、不变的东西。外物你转不了,它有一定的。换句话这个定拿现在话讲,它有它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你不可以违背。它早晨就是早晨、晚上就是晚上、中午就是中午,它一分一秒你不能违背它——这是定,有它的规律的。

  但是也有不定啊!譬如说我们心理状况,譬如说我们做梦梦到去哭,是梦境中哭啊,结果啊我们醒来枕头上眼泪还湿啊!那么可见心理意识啊,这个梦中一哭啊,这个身体就带着起作用了,眼泪还是流出来了——意识一动。譬如我们爬到高山的时候,一个危险的地方,心里头一害怕,足心就酸了、站不住了,一溜就倒下来——心的作用。想好吃的东西,嘴里口水就来了。梦中也如此呀!想吃东西,醒了口水还流了一枕头呢!再说梦中,我们梦中有时候梦到譬如男女性行为,还有人真的遗精了;可是他没有性的行为、没有实际的动作啊!可是梦中的境界为什么身体尤其遗精这个感应得非常快!可见“不定”,心也不定。那么我现在不照佛经、老的说法,老的说法大家不容易相信。譬如一个河流,天人看到是一个普通的河流,我们人看到也是水;饿鬼来看到水,变成火了。所以鬼神所看的物质世界的境相与我们所看的两样、不同。怎么会如此啊?譬如一个灯光点在那里,每一个人测验一个光、一个东西看法,如果照科学的测验——不定,没有呆定的。有人色盲、有人近视、有人散光、有人眼睛有其他的毛病,它看起来这个东西是这个样子,都是这个样子,影像绝对不同。这就是不定。

  他说总而言之啊,这些不定的境界,我们先讲一个结论,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变。详细的道理、一连串的问题它就来了,慢慢研究下去,所以“应释此疑”。现在主要是讲梦境这个道理。梦境一直到后面,在解释梦境的道理。

  第二,它又提出问题了,“何缘世尊说十二处”,这是问题。“何缘”就是什么原因,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到六根六识——眼耳鼻色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他为什么要说这个十二处呢?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他说,这个十二处,把人这个分析,生理上:眼耳鼻色身意;外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十二处都是心意识所变、变识,所变出来、所演变出来,“非别实有”,并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就是我们生理上的五官等等、身体的神经等等,他说都是唯识所变,不是别的东西。

  “为入我空。”他说,为什么佛把它分析成十二处(十二个部分)呢?眼耳鼻色身意这是属于身体部分。相对外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他使我们分析,换句话说拿我们现在观念,佛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使我们了解“人空”,我毕竟是空的,没有东西。所以“说六二法”,因此佛说六二法,六二就是十二。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为了遮止、防止一般人的断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死了就没有;活着就有生命,死了没有。尤其偏向于唯物观点的,人死了如灯一样熄了,熄了就没有了嘛,没有什么来生、他生、前生,没有这回事;人死如灯灭——这是断见。因此啊佛说“续有情”,有中阴身。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因缘里头有识。就是在十二根尘里头有第六“意”、有“法”,这个识。那么,“为入法空。”最后他就告诉我们,不但人空、我空,这个身体不是属于我的,只有一个识、心意识在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但是呢,很多人听到说一个空是佛法的究竟,抓住了一个空,这个空也是一个东西啊!所以你抓住一个空的境界死死不放,我已经得到空了,什么都不能……空了。这所谓叫小乘境界。小乘为什么佛说他为外道呢?因为他死死抓住一个空。佛所以不得已告诉你:法也空。你所得的这个空的境界还要放弃,所以法也空。

  因此告诉我们:“复说唯识”,一切都是心意识所造的。所以十二根尘里头老实讲只有两个:意、法。意就是识,就是这个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所谓十二根尘啊、十八界呀给你分析完了,知道一切是不存在的,外物同内心一切都不存在的。只有个什么呢?唯识,心意识而已。

  那么说,“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不尔,如何?”他说照你这样一讲,那么现在这个唯识本身、意识本身,当然也是空的啊!岂不也空啊!难道不是空的吗?我们这个能够思想、能够意念,这一点东西都没有嘛,就是空的嘛。“不尔”如果你说不是这个样子,“如何”你说怎么讲呢?这是问案。

  好,他现在讲:“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他说,我们讲,空的境界也是空的。那刚才前面讲了,我们修行先证到人空——我空了。我空了,最后叫我们空的境界不要留恋。你抓住空的境界,这也是一个“我”,所以“法”也空。佛说的人空、法空。学佛随便什么法门,到了最后的成就,所谓成就二空了——我空、法空。

  那么好了,他说,你说一切都是唯识,法也空,那么唯识本身也空哦,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呀,心就没有一个心嘛。他说你搞错了,你的逻辑观念搞错了。法空这个话,是破除你见解上、知识上不清楚,你硬把那个道,所谓“我得道了!我得道了!”你认为自己得道了,这个就是神经了。道也空。是为了这个道理,破除你的“所执故”。因为你认为我得道了,我得到空了,这个当然是心意识变出来的…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