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學靜坐的人、學佛修道的人,在靜坐或者夢中覺得自己飛了,覺得自己懸空坐著了,尤其是現在你常常聽說這些學什麼功夫的、學密宗的,哦喲人練到某一種功夫會飛了,不過是淩空跳了一下,兩叁寸高,沒有什麼希奇。所以你們年輕人稍稍練一下都做得到的,沒有什麼稀奇,到底身體還是坐在這裏。作用——由于“定”。所以這個作用啊,它究竟什麼道理?一切唯識所轉。那麼我們現在講是固定的,你變不了。
可是說你夢中變不了嗎?有時候不一定啊!夢中是意識的獨影境界。譬如,我們所以研究唯識,因爲我們不從頭上講起,中間岔過來,頭上講起就先要了解《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裏頭就是說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不是指本體、不是指八識心王這個心,這個心是專指第六意識的心,我們現在思想這個心。這二十四種我們變不了,跟心兩個不相應,跟意識思想不相應。譬如時間、譬如空間,譬如一個能量、物質世界的能量,這許多等等,都是你意識變不了的。所以有二十四種屬于心、第六意識、心意識的不相應,跟你倆不相幹,它的因緣跟你倆不親,你沒有力量變動它。這裏要注意呦!佛學唯識只講到這裏。
我們要曉得,科學的昌明對佛學、對修道有大幫助的,所以學佛修道的人今天不了解科學,是很可惜也很笨的事情。這個科學要嚴謹的科學,不要在報紙後面看報屁股上那些科學,那靠不住的,有許多講的都是幻想科學,不行的。我們要了解了科學,譬如時間、空間,我們站在現在自然科學立場,它硬可以左右你,這個環境影響了你的生理與心理,那究竟是唯心唯物?這裏頭有個大問題。現在我是站在這個科學立場來說話,假定你們說打坐修道修得很好,身體氣脈通了,所以得定了,氣色也好了,精神好了,那講了半天是唯物的喽?必須要你這個生理、四大、身體整個的氣脈練好了,才能得定——那是唯物的呀!不是唯心的呀!對不對?那你現在是活著,假設你死了以後你究竟成功沒有成功?你拿兌現來給我看啊!依科學來講。說那個時候我兌現你看不到,那再說。科學精神保留這個問題——我沒有求證到嘛,我不知道嘛!所以嚴謹的科學,所謂科學,什麼叫做迷信不迷信啊?科學家絕不輕易說你這個迷信,就已經不科學了,因爲這個東西我不知道啊!不曉得你這是迷信或者不迷信,我不知道撒!不像我們普通人隨便開口:“迷信!”自己對那一行也不懂。換句話你是知識上的逃避。你不懂這一行,只好拿“迷信”兩個字來做擋箭牌,那不行!不科學。一個嚴謹的科學家,你問他他不知道的東西,迷信不迷信啊?他說“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嘛!他沒有求證到。所以剛才講到,“處時身用”等等,你看,我們現在假設研究唯識研究佛學時岔進來的,因爲現在知識是這樣發達的時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參話頭……(第16集完。玉樹臨風錄,二校完。妙音叁校、雨辰四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七)
參“念佛是誰”。人家一提話頭說參“念佛是誰”,我早在年輕的時候就說:念佛是我啊!很簡單嘛,你還問個什麼!念佛是我在念。哎你是誰?我還找不到我的時候,你問我是誰,我怎麼答?這個在古代可以,現在不行了。時代不同,話頭不同啊。現在話頭多得很耶!這就是個大問題。你說我因爲得到禅定,當然你這樣禅定靠你肉體還在,你肉體而且很健康,健康到了(所謂修道人氣脈通了)絕對的健康,所以坐下來心境一定,這個不算是什麼稀奇啊!可以說,這是因爲你很健康的狀態。所謂得定,我們也可以站在科學立場,你這個人算是很正常、很健康的狀態,而把修持的時間可以用心理的控製把它拉長了,那麼如此叫做入定。可不可以這樣解釋呀?沒有錯哦,一點也沒有錯。那麼好了,我現在來一個哲學的論辯,這還是唯物的吧?哎,生理就是唯物的啊!尤其你們大家做功夫的人,經常半天練氣功,哎喲這個功夫好,練了半天,不管念咒子、念聲音,你講了半天還是靠有這個身體來的呀!這個機能發動了,“嗡嗡嗡”,或者意識想、耳朵來聽,你還是靠這個生命。假設你這個生命死亡了,請問誰來念咒子啊?誰又聽到呢?你說那我還不知道,那好了,你還是在唯物境界。非常嚴重哦!所以一般學佛修道都在那裏“嘟噜噜”跟著亂滾,自己沒用腦筋去參這些話頭。這都是大問題。所以唯識所提的問題,很多的問題的問題。
因此他提出來“情與非情”,“處時身用定”,剛才我們講“定”的一面,空間、時間、身體硬是“定”,決定性的,不管你心意識怎麼變,它是個決定性、不變的東西。外物你轉不了,它有一定的。換句話這個定拿現在話講,它有它自然的規律、自然的法則,你不可以違背。它早晨就是早晨、晚上就是晚上、中午就是中午,它一分一秒你不能違背它——這是定,有它的規律的。
但是也有不定啊!譬如說我們心理狀況,譬如說我們做夢夢到去哭,是夢境中哭啊,結果啊我們醒來枕頭上眼淚還濕啊!那麼可見心理意識啊,這個夢中一哭啊,這個身體就帶著起作用了,眼淚還是流出來了——意識一動。譬如我們爬到高山的時候,一個危險的地方,心裏頭一害怕,足心就酸了、站不住了,一溜就倒下來——心的作用。想好吃的東西,嘴裏口水就來了。夢中也如此呀!想吃東西,醒了口水還流了一枕頭呢!再說夢中,我們夢中有時候夢到譬如男女性行爲,還有人真的遺精了;可是他沒有性的行爲、沒有實際的動作啊!可是夢中的境界爲什麼身體尤其遺精這個感應得非常快!可見“不定”,心也不定。那麼我現在不照佛經、老的說法,老的說法大家不容易相信。譬如一個河流,天人看到是一個普通的河流,我們人看到也是水;餓鬼來看到水,變成火了。所以鬼神所看的物質世界的境相與我們所看的兩樣、不同。怎麼會如此啊?譬如一個燈光點在那裏,每一個人測驗一個光、一個東西看法,如果照科學的測驗——不定,沒有呆定的。有人色盲、有人近視、有人散光、有人眼睛有其他的毛病,它看起來這個東西是這個樣子,都是這個樣子,影像絕對不同。這就是不定。
他說總而言之啊,這些不定的境界,我們先講一個結論,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變。詳細的道理、一連串的問題它就來了,慢慢研究下去,所以“應釋此疑”。現在主要是講夢境這個道理。夢境一直到後面,在解釋夢境的道理。
第二,它又提出問題了,“何緣世尊說十二處”,這是問題。“何緣”就是什麼原因,佛(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說到六根六識——眼耳鼻色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他爲什麼要說這個十二處呢?
“依識所變,非別實有。”他說,這個十二處,把人這個分析,生理上:眼耳鼻色身意;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十二處都是心意識所變、變識,所變出來、所演變出來,“非別實有”,並不是另外有個東西。就是我們生理上的五官等等、身體的神經等等,他說都是唯識所變,不是別的東西。
“爲入我空。”他說,爲什麼佛把它分析成十二處(十二個部分)呢?眼耳鼻色身意這是屬于身體部分。相對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他使我們分析,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觀念,佛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使我們了解“人空”,我畢竟是空的,沒有東西。所以“說六二法”,因此佛說六二法,六二就是十二。
“如遮斷見,說續有情。”爲了遮止、防止一般人的斷見,斷見就是認爲人死了,死了就沒有;活著就有生命,死了沒有。尤其偏向于唯物觀點的,人死了如燈一樣熄了,熄了就沒有了嘛,沒有什麼來生、他生、前生,沒有這回事;人死如燈滅——這是斷見。因此啊佛說“續有情”,有中陰身。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裏頭有識。就是在十二根塵裏頭有第六“意”、有“法”,這個識。那麼,“爲入法空。”最後他就告訴我們,不但人空、我空,這個身體不是屬于我的,只有一個識、心意識在輪回裏頭轉來轉去。但是呢,很多人聽到說一個空是佛法的究竟,抓住了一個空,這個空也是一個東西啊!所以你抓住一個空的境界死死不放,我已經得到空了,什麼都不能……空了。這所謂叫小乘境界。小乘爲什麼佛說他爲外道呢?因爲他死死抓住一個空。佛所以不得已告訴你:法也空。你所得的這個空的境界還要放棄,所以法也空。
因此告訴我們:“複說唯識”,一切都是心意識所造的。所以十二根塵裏頭老實講只有兩個:意、法。意就是識,就是這個識。“令知外法,亦非有故。”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所謂十二根塵啊、十八界呀給你分析完了,知道一切是不存在的,外物同內心一切都不存在的。只有個什麼呢?唯識,心意識而已。
那麼說,“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他說照你這樣一講,那麼現在這個唯識本身、意識本身,當然也是空的啊!豈不也空啊!難道不是空的嗎?我們這個能夠思想、能夠意念,這一點東西都沒有嘛,就是空的嘛。“不爾”如果你說不是這個樣子,“如何”你說怎麼講呢?這是問案。
好,他現在講:“非所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爲法空。”他說,我們講,空的境界也是空的。那剛才前面講了,我們修行先證到人空——我空了。我空了,最後叫我們空的境界不要留戀。你抓住空的境界,這也是一個“我”,所以“法”也空。佛說的人空、法空。學佛隨便什麼法門,到了最後的成就,所謂成就二空了——我空、法空。
那麼好了,他說,你說一切都是唯識,法也空,那麼唯識本身也空哦,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呀,心就沒有一個心嘛。他說你搞錯了,你的邏輯觀念搞錯了。法空這個話,是破除你見解上、知識上不清楚,你硬把那個道,所謂“我得道了!我得道了!”你認爲自己得道了,這個就是神經了。道也空。是爲了這個道理,破除你的“所執故”。因爲你認爲我得道了,我得到空了,這個當然是心意識變出來的…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