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72

  ..續本文上一頁啊!那個空的境界就是自心變出來的一個境界。你如果“妄執實法”,你如果在空的境界裏頭不了解這個空,使你的心清淨了,使你的知覺感覺認爲有一個空;假設你不能這樣反省到,你以爲有一個空的境界、清淨的境界這是道——它來空你的——你就錯了。所以“妄執實法,理不可得。”這個真理你搞錯了,並沒有個空的東西可得,因此“說爲法空”。

  “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爲法空。”實際上說,真證了道,得到了我空也法空,有沒有個東西證到呢?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呀,但是對普通人不能講。說有個東西啊,認爲有個道了。說有個心得了道,哎,你抓住一個心了。說明心見性,你就拼命找一個心、拼命找一個性了。那麼唯識呢?同樣地不講心性,它有個名詞,叫做“正智如如”。我們曉得唯識在《楞伽經》佛說過了,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普通呢,一切名,就是外境界觀念。實際上這些知識觀念、抽象的知識觀念,這都屬于名。相,一切的現象,都是第六意識、心意識的分別所生。證了道不起分別是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作用哦,並不是無知哦!所以大家都講“不起分別”,是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不是整個的心體沒有作用的哦!這個觀念那就錯了。所以心體這個時候産生正智,正智在別的經典就是般若、菩提了,是正智的另一個名稱而已,這個正智是如如不動的,一切都知,天上天下無所不知。可是他不是分別心的妄想,不是跳動——如如不動。

  所以說,破了法空啊,“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它還是有一個名稱的,這個叫做“正智”,所證到的境界。那麼證到的境界,這個時候心意識轉了,不是分別妄想了,轉成正智、轉成般若,其實也是心意識“唯識性故”,因此破除一般執著空相的人,“說爲法空”。

  “此識若無,便無俗谛。俗谛無故,真谛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這是講到觀待的道理、邏輯的道理。如果照你這樣認爲,雖然人也空、法也空,心也空嘛,沒得心了嘛。那沒得心等于普通斷見了,“便無俗谛”,世俗的理論都講不通了。既然斷絕了,我們不要學了嘛。“俗谛”世俗的道理,這個邏輯都建立不對了;“真谛亦無”,這真的道、第一義谛就根本沒有了。我們講形上,譬如現在哲學講的引用中國文化的話,那個本體叫形而上。“形而上”是相對“形而下”而言。形而上這個名詞代表了道的真谛,形而下代表了世俗一切萬有。實際上,真俗二谛這兩個道理相依而建立,沒有真谛也沒有俗谛了,沒有形而上當然沒有形而下了,這都是相對的道理。

  他說,“撥無二谛,是惡取空。諸佛說爲不可治者。”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認爲到了既然人也空、法也空,我用不著修嘛,本來空的嘛!本來空就算了。那麼因果也空啊,什麼因果報應、六道輪回都沒有,空嘛!這種觀念在佛學叫“惡取空”,搞錯了,抓住空——錯了。所以一切佛講,有這樣見解的人,“佛說爲不可治者”,就是沒有辦法救藥的人。

  最後告訴我們,所以佛法裏,“應知諸法,有空不空。”也有空與不空的道理呦!“由此慈尊說前二頌。”由于這個道理,由于彌勒菩薩前面說過兩個偈子,我們現在歸到前面兩個偈子,我們都念過了,這個講中道義的,這是彌勒菩薩說的。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個道理,所謂我空、人空,證到了人空,這還不是理論哦!證到了人空相當難哦!不是你觀念覺得“哎呀我本來不存在”,這個是理論、抽象的佛法、理念境界。所謂證到人空的時候,隨時覺得沒有這個身體的存在哦!分兩種:證到人空(我空)的人,一種是感覺沒有了,譬如假定打坐在這裏,大家你們坐在這裏,都有個氣脈在動啊、身體動啊,那談不到了,人空嘛,空都談不到了。所謂氣脈等等發動是怎麼?動到的結果啊,就是絕對的健康了可以說,四大各歸本位了;動到了結果身體感覺沒有了,身體就空了。這個是身體空了。身體空了當然沒有昏沈了,也沒有散亂了。我們大部分坐在那裏你看又點頭、又睡覺,這個都是身體的關系。你意識想它不睡做不到耶!他在那裏還是這個樣子——他在昏沈。身體關系,完全是身體關系。那麼四大氣脈通了後身體完全空了,這個時候你如何呢?大部分第六意識分別不大起了。如果第六意識分別完全不起,就是普通講妄想完全不生,一片真空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到我空了。是究竟道嗎?這樣嘛,初果的、初步的羅漢有一點希望了。還只能夠是這樣。這就是叫做——講明白一點把佛經的道理、把實際功夫告訴你們——這叫做預流向。預流,就是說你候補的,佛學講預流就是候補。“向”,有候補羅漢、初果羅漢的資格。預流向。還不是真的證到。

  真證到完全人空,進一步的人空有實際的功夫的話,換句話你坐在那裏,不但你自己感覺到沒有這個身,別人看你也沒有這個人在這裏,這個地方空的。那也還沒有成佛哦,不過是羅漢境界。這個羅漢裏頭是初果還是四果呢?那不在乎你這個功夫,這個功夫外道也可以做到,不是做不到的。你人坐在這裏,進來一看沒有這個人,外道也做得到啊!換句話修別的法門也可以到達這個境界。那麼你得道沒有得道,問題不在這裏,就看你第六意識、心意識裏貪嗔癡慢疑有沒有。雖然功夫到達了身體也空、我空的境界,但是你貪嗔癡慢疑照舊是有哦!所以道不道在心,不在外面。你功夫再高,入魔越深。道理不清楚、見地不清楚,可以說你功夫再高是入魔越深。所以道家學密的,不是我批駁,我自己也在學密修道的,都經驗過。爲什麼?我經曆了,結果曉得修道學密從這個入手的人,就是沒有辦法解脫身見、法見。因爲他始終在玩功夫。玩功夫的成果很好玩呐,那做生意一樣的,今天賺一塊、明天又多一塊、後天多一塊,那我就比你多十塊嘛,你硬是沒有錢嘛!無形中那個法見的我慢就起來了,所以這個道理,永遠不能證得菩提!很難,非常非常難!

  所以證到了空,現在講這個初步的、初果的羅漢的這個空,大的還不講。其實大菩薩的境界,空就大了,不一定打坐入定,念念隨時在空。隨時一切的作爲,他手在動、在講話,乃至也在生病、也在走路、也在說笑、也在做什麼,跟普通人一樣,他的境界念念在空中。不是這個有形的虛空,他是空的,“心無所著處”。那個不是說你打坐起來覺得空,他隨時心念提起來,可以把自己轉了的。就是菩薩境界的大空,更不同。

  話說回來,不管你菩薩境界的空、羅漢的空,這個空的東西這個境界就是有,不是世俗的有、不是世間的有,這就是道。所以叫做不空。空而不空。不空嘛?它是空的。所以不空而空。因此所以你看佛法,五方佛北方是不空如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法你看的五方佛的配置,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懂了,西方寂滅的這一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呢,出生的這一面、生生不已這一面——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但是佛、十方諸佛都告訴我們,東方世界藥師如來佛的世界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一模一樣的,不同而已——一個是青光,一個是白光。其實青紅黑白光都一樣的。所以南方是寶生如來,北方是不空如來,都是相對的。中央是《華嚴經》的主佛,十方叁世諸佛一切佛的佛,就是中央毗盧遮那如來。這是講到空、不空的道理。所以因此啊,他說彌勒菩薩怕一切衆生學佛法學偏差了,落空的抓住空,落有的抓住有,都不對了,所以慈尊說前面兩個偈頌。我們再翻過複習一下。兩個偈頌彌勒菩薩再叁吩咐: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這是彌勒菩薩兩個偈子,我們已經講過的,不重複。

  好了,現在碰到問題來了。“若諸色處,亦識爲體,何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這個話怎麼說?“若諸色處(色法)”,我們曉得大家都會背《心經》,“色受想行識”,色法就是五陰的第一個,所謂色法,要研究《百法名門論》就知道,叁種:有形的“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風、青黃長短,就是物質世界就是色法,就是可以表示的,有表色,可以表示,青黃藍白色都是色。有“無表色”,沒有辦法可以表示,譬如我們講這個世界什麼沒有辦法可以表示啊?能源電能這個“電”你看到過沒有?我們大家看到過沒有?沒有看到過。電燈,就是通過了電的能、這個功能,通過了這個機械發的光、作用,我們這個電的功能是通過了這個機械才有聲音聽見,這個聲音、這個光不是電,那個能不是這種東西。“能”沒有東西,是空的,所以我們兩個手摩擦就發電。所以那個東西像這一類也可以屬于無表色,沒有辦法表示,要通過別的才能表示出來。還有“法處所攝(的)色”,[引磬響]精神世界裏頭的色。精神世界譬如我們夢中、躺在床上做夢,我們夢到美麗的山川啊、美麗的對象啊,那些不是物質嗎,那怎麼來的

  是你意識境界裏頭生出來的法處所攝的物質。所以色法內涵有那麼多。不管這些內涵,總觀下來什麼是色呢?就是物質世界、物質的東西。

  好,先休息一下吧。因爲他已經敲了罄,“燒香不敲罄,菩薩不相信”,呵,敲了罄了,我們相信了。我們大陸上鄉下人講話,廟子裏:燒香不敲罄,菩薩不相信;燒香不放炮,菩薩不知道。呵!(師自語:好慢啊!這個東西那麼一厚本,不曉得哪一年把它啃完了!)

  所以,一切的色處、物質的世界,一切唯心造。物質世界,《楞嚴經》上也提到,整個的山河大地、整個的宇宙在我們心體裏頭、在我們心性之體上,等于虛空中一點的浮雲。所以虛空都不算大,這心之體性有那麼偉大。所以講一切唯心。

  那麼現在提出來的問題說,假設色處、一切物質世界,“亦識爲體”,也是這個心識心念一動變出來的。他說那麼“何緣乃似色相顯現”呢?剛才上面不是我們開始時候講到這個嗎,怎麼樣有物質世界、物理世界的物…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