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混亂。我講腦子是借用的名詞哦。
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只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只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爲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爲四智,轉識成智。
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寫叁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味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味的參合攏來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裏經常有頌、偈,這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參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
那麼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禅宗裏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爲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那麼,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你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是你,我認爲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爲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不論用什麼方法,你必須要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絕對背不來。
現在我們提到前五識這個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現量通叁性”。我們先講這幾個名詞。我們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爲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象也有聽過也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
唯識學有叁量,這個“量”有叁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叁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叁量以外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麼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也可以說它內涵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麼一個意思。[斷錄]
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于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麼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叁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爲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麼都沒有,這一刹那一擺的時候,心裏頭什麼都不去分別,這一刹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裏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著了?——不是睡著,很清醒。那麼心裏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麼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這個念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家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著,呆住了,好像怎麼……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聽見啊!什麼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裏,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麼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于比量,沒得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麼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麼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爲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麼。不過有許多人因爲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爲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家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于比量。)[斷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于做人,我經常,因爲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系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于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那麼,我們加上——唯識學講到這裏,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家,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了告訴大家。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才因爲我講到這裏,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于比量,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爲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只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爲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著這個叁量的講解。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于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麼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爲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麼至于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裏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殺,乃至于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我們拿這個叁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叁量)。
所以這個叁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叁量很重要。
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呢?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這個叁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問題來了。
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麼樣飛、風怎麼樣吹、水怎麼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麼樣活著,這一切滿眼萬象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麼《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麼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裏頭,“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裏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裏頭,不過萬裏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麼(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汝心…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