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75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起分別,“是啊,我沒有起分別啊!”——這個就是分別。那就不對了!所以呀,現量的境界上並不是覺得一切東西是外物哦!我們有內外的界限的差別是“後意分別,妄生外想”。當我們現量境界,六根六塵沒有內外的界限的啊!所以佛說的十八界是佛的方便的分析的教育法,沒有界限的。後來意識生起分別,這個是妄想生出來分生內外。

  “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所以我們曉得,現量的境界來講,拿我們心的體來講,第八阿賴耶識不算是心的體哦!八識都是歸于心王。現量的境界來講,山河大地同我們肉體都是我們呈現的相分,沒有錯。所以四大也不錯啊!四大皆空啊,這個四大你不要管——那是小乘方便說法。這個四大就是寶貝,也就是阿賴耶識功能所變現出來的啊!它有什麼錯啊!四大沒有罪過啊!

  啊,因爲我們自己心裏頭不懂道理、空不了、顛倒見,所以說:“哎呀,連老子都講了錯話,我所以拖累我的因爲有我的身體,沒有身體就好了嘛!”——那沒有出息的話。身體何嘗拖累我們呀?是我們拖累了身體。對不對?你想想看。身體對你沒有壞呀,它又不妨礙你。你說它要吃——這個肉體不一定要吃啊!(是)你要吃啊!

  四大,一切山河大地是相分,這些個都是心體所呈現。好了,到這裏我們曉得,換句話說,心物是一元的,物理世界整個是相分。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顯的相分,那麼美;我們娑婆世界也很美呀!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比比看!你不相信,請阿彌陀佛來參觀一下我們這裏。他那裏所謂地下都平的,玻璃爲地,過久了也沒得味道;你到這裏,有高山、有流水,他看看,恐怕阿彌陀佛算不定也留戀在這裏,這裏滿好玩的啊!這裏東西他那裏沒有啊!哈,對不對?一切的這個山河大地、一切東西都是相分,就是心的相分、現象這一部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身心兩部分:我們身體四大是我們的相分;我們的思想觀念是我們的見分,就是精神部分。所以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兩重合一的。

  “識所變故,亦說爲有。”說這一切自己本身的唯心所變的相分,上面剛才講過是唯識轉變,動則易亂所變出來的。那麼在我們世俗的觀念,叫這個世界這些實際的東西叫做真實,是有的。

  那麼等到唯識心識精神變成了物質以後啊,“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爲無。”現在我們先知先覺的諸佛菩薩、聖賢,曉得衆生顛倒見、搞錯了,你們把意識分別“意識所執”的搞錯了,外境界並不是真實的有,外境界“物”就是你,所以心物同體嘛。所以佛有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因此看來我們中國文化儒家的思想也對的:親親、仁民而愛物,物的也就是我的一部分。譬如我們身體是物,你說哪一個不是我們一部分?這個物都可以舍的。今天如果到醫院看,醫生告訴我:這個指頭必須明天來開刀切斷,不切斷就會死!你要不要命?那一定去切斷了。你說它是不是我一部分呢?當然是我一部分,我很愛惜;但是它也可以離體而獨立。它就是這麼一個東西。你說它有、說它空、說它是我、或者說它非我,都是顛倒見。所以佛爲了衆生破除你“意識所執”,認爲識、色境界外色物質的“外實色等”,認爲離開我心以外,另外有個物質存在,這是錯誤的。“妄計有故”,這是妄想分別有內外等等錯誤的發生。你認爲外物另外有存在,因此佛法來破除你觀念的錯誤,告訴你:空的。“說彼爲無”。這是一個答案。

  又一個答案,“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爲是實外色。”另外一個答案呢,必須要修證到,求證到的人,證成道理。他說一切外物的色境,“非色似色”,凡夫看起來山河大地、這個牆壁一切都是實在的,實際上得道的人的境界看這些都是空的。不是看空哦!真得道的人,他山河牆壁可以過去,人都可以過去了,他心物已經達到一元那個境界了。所以不是真有個色法的存在,是相似地看到好像有個物理世界。這個物理世界跟我們心的在外、在內?“非外”,並不是在我們心體以外;但是凡夫覺得它是在外,有內外之分。他說這個道理呀,“如夢(中)所緣”。我們做夢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人站在我前面嚇我。哎呀!外面碰到一個山了,夢中走不過去了。你說實際上都是個夢境,假的;山也沒有、我也沒有,夢境嘛,“如夢所緣”。所以這個物理世界真證到了以後,就是南泉祖師講的:如夢如幻。佛經上講的如夢如幻不是比喻啊!我們普通講經只好把它講成比喻。那是實際修證到的境界。

  所以修持法門裏頭有一種叫修“幻夢成就”,也有一種法門修“幻網成就”,不過這兩種法門後來都變成密教的修法。一變成密教的修法,糟糕了!法執就來了,又被法執困住了。所以修密教的人一提到法:“哎喲!要求一個法!這個法!”我說:哎呀!和尚頭上——莫發(沒法)了。你求我,人家很多來向我求法,我說“莫法”,我是個和尚,剃光了,有什麼法?一有個法,這法執很厲害了。所以啊,一切法的境界“如夢所緣”,“不可(以)執爲是實外色”,你不可以真正認爲有一個物理世界在我們心以外的。你如果這樣認爲,你就錯了。[此時引磬響]什麼?我這個表怎麼變成十二點鍾啦?奇怪!(衆笑)啊,夢幻境界、非量境界!那麼這個夢境界這一段還沒有完的,下一次了。

  二百八十六頁,上一次講到一切如夢幻的真實的情形,心物一元,一切如夢。那麼我們普通把一切如夢如幻當成形容詞,現在唯識道理說,這是一個實證的境界。實際上就是一切本來如夢,只是大家沒有證得白天這個夢境而已。包括物理世界,整個也是夢幻的。上次正講到這裏,現在就是由這個問題引出來一個問題。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這是問題。他說照上一次,就是上一次講夢幻的,說明了外面色法,色法就是唯識的術語,就是外面地水火風所形成的物質世界,外界的這一切境界,就根據唯識的道理說,實在是沒有的,一切還是唯心所造出來的,心物一元。(啊?沒有講啊?噢,是這樣啊!我以爲夢境界講過了。呵,我做了夢了,對不起啊!哦,文光,你去把陳教授那個觀音像拿過來,那個客廳桌上,整個拿來。)

  那現在正式講夢了、說夢話了。他說“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那麼就是說,照你這樣說、照佛法這樣說,我們清醒的時候,看這個現象世界、物理世界本來就是夢一樣,這一切都是不離識的,都是心意識所變幻的。這幾句話就是問題的開始。這一點我們看文字很容易了解。現在我們研究唯識不要光從文字上了解,尤其我們所講的主旨不是作推理的,不是觀待道理;要講證成道理、修證方面。

  我們提到過覺時,就是清醒(現在我們都很清醒,並沒有睡眠),目前的這一切環境、物理世界,他說就是夢,現在就是一個夢,唯識所變的,心識所變出來。現在我們要體會一個事,我們人在睡眠的時候做夢,夢的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的獨影境,有些夢是帶質境,那麼這一個夢當中啊,我們迷迷糊糊的,夢當中在夢的當時不會認爲那些是假哦,絕對是真的。我們醒過以後覺得這個是夢,一切把它:哦!這是做了一個夢!或者是好夢、壞夢,這些都是夢。實際上我們現在醒著就在夢中。

  那麼我們(怎麼)不覺得夢呢?因爲我們的習慣,把這一個白天當成自己是很清醒的,鄙視了、看不起那個夢境——那個是夢;其實現在醒著,就是我們會看書、會用思想,同那個夢境沒有兩樣。兩樣在哪裏呢?有兩樣,兩樣在什麼地方?我們夜裏睡著了的夢,是第六意識獨影境,那麼現在西洋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或者翻譯是“下意識”,就是翻譯名詞的不同。這個潛意識活動起來,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現象合起來,這個合起來呢,呈現的,那個時候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沒有幫忙的,前五識沒有,不起助伴、輔助作用。那麼那個境界呢,覺得模糊一點。我們現在這一個夢,也是第六意識在做,是明了意識在做,不是獨影意識。不過呢,前五識都在輔助、都在幫忙,所以把我們自己搞迷糊、搞顛倒了,認爲現在不是夢。現在就是夢。這也是唯識所變。

  就是上一次,我記起來了,我們講到最後的時候,比方我們現在當場在座的人,馬上把現場給——心意識不要管它——眼睛盯住看一下,這個現象看一下,意識不要跑到眼睛上來,多定一下、看一下,這個眼睛就迷糊起來,前面境界就迷幻起來,意識只要不幫忙;然後再把眼睛一閉,前面夢境馬上過了,覺得前面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切……這是消極的、還不是積極的修夢幻,積極的修夢幻還不是這樣。消極的可以體會進去。現在皆如夢境,不離這個心意識。他說假定是這樣的話,“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呢?那麼假定這樣講法,他說我們普通一個人,“如從夢覺”,要做夢的時候,夜裏夢醒了、覺悟了“知彼唯心”,曉得:哎呀我夜裏做了一個夢,沒有道理,自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己亂做的。很輕松,很談笑,“知彼唯心”。他說那麼,你現在就是夢,何以,“何故覺時”我們現在清醒的時候,與自己所造的外面整個物理世界同身體、同我們自己、各種色法的境界,現在爲什麼不知道?當場我們不知道現在是夢呢?這是什麼理由?

  這個問題,其實在別的經典上佛就笑都不笑就不答複了——太笨了!在唯識呢,他定要分析清楚。他提的,當然我們講的是個問題,現在是答話: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他說,等于我們做夢、沒有清醒的時候,自己在夢中不曉得自己在做夢。當然了,做夢的人如果覺得我現在做夢——不做了,馬上清醒了。所謂“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等醒了以後,“方能追覺”,回想剛才所經過的那個叫夢。“覺時境色,應知亦爾。”他說我們現在清醒著,覺到是夢,這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物理世…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