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76

  ..續本文上一頁界各種現象同那個夢是一樣的,只是不知道。比如我們普通人有一點可以體會到的,現在回想前幾年的事,你覺得像夢一樣,像夢一樣過去了。(第十七集完。妙音緣錄入,雨辰校,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八)

  

  唯識與中觀(卷十八)一九八二年一月十八日南懷瑾先生講演(共四十卷)

  假定當下現在體會到這個境界,這個人就可以進入夢幻叁昧、大乘菩薩的境界裏頭。在夢幻叁昧修久了,那一切的物理東西、物質東西,沒有什麼障礙了,一切都沒有障礙;乃至定力更深的時候,所謂山河牆壁無礙而過去,一切自在了。這是補充的說明。

  所以因此,本論《成唯識論》上,“未真覺位,不能自知”。現在我們理論上知道白天也是夢,但是這個理論知道了,你會講佛經、說佛法,也是說夢話,沒有真清醒;真清醒就成佛了。所以沒有到達真覺之位啊,因此自己不知道。

  “至真覺時”,所謂真覺就是成佛,悟了、大徹大悟了。“亦能追覺”,也同夜裏做夢醒了一樣的,想到幾十年的人生一切所作所爲,這也是個夢。

  所以啊,我們一切衆生,“未得真覺,恒處夢中。”因爲沒有得到真正清醒境界,永遠白天在做夢。夜裏不過是夢中的夢;白天正在做夢。所以法相唯識呢,直截了當就翻譯成“真覺”,別的經典翻譯成菩提、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等等,就是真覺。真正的覺悟了,才曉得現在還是在大夢中。

  那麼他引用佛經,“故佛說爲生死長夜”,所以佛經上感歎:一切衆生在生死長夜中。這個夜很長啊!如果叁大阿僧祇劫不悟,就是這一夢夢了叁大阿僧祇劫。這個叁大阿僧祇劫都是長夜漫漫。那麼人呢?就是流浪在生死中。

  “由斯未了,色境唯識。”什麼原因呢?就是不能真正徹底證悟到,一切的外色境界就是心意識所生的。沒有證到,所以永遠不能。理論上講了,偶然心裏頭有感覺的:“哦!這是一夢!”那不相幹的。那是文學境界、偶然的感歎,偶然的感覺、感觸而已,不是真的。

  由這個問題引出來下面的問題:“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好,他說由醒、夢這個道理,外面色法、外境同這一個物理世界這些東西,那麼以唯識的道理來講,本來是沒有、空的,也是心意識的共業所生的。

  “可非內識境。”當然外境界在我們凡夫看起來,是我們的外面;這個茶杯、這個牆、這個山、這個天,是在我們的外面,不在裏面。在真正證到了心識、心性道理,一切唯心識所生,這個山河大地大千世界,沒得內外,就是我們一體的,意識所生的。所以提出來假定的問題,外面如果是真的沒有,“可”——姑且許可你,還不完全承認,並非是內識的境界;那麼,“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哪?哎,一切衆生都是同一個心識啊!我有思想,你也有思想,他也有思想嘛!他心(別人心)實有,那真是有作用哦!我在這裏想喝茶,你正想喝酒呢!實實在在地有啊!“甯非自所緣”,他說那麼講起來,當我想喝茶,你也有識、我也有識,我們識、唯識是相同的,他說那麼你就是我喽!我也是你喽!

  換句話說,那麼我想這個人要來看我,我天天想、天天想,這個人應該有感應了,這就會來喽!有時候你想死了也沒有感應。可是有一種邪法、外道的邪法,或者密法裏頭也有這一種法門,他可以把人的心勾動,都是邪法。那就是承認說,他心雖然實有,也可以作自所緣,我也可以使你受影響。這裏有個問題哦!

  譬如說世界上很多了,有些畫符的,重符箓,中國有,道家畫符念咒,有些重咒語的,會把別人弄得瘋了。你像密宗裏頭的增誅法也可以做得到。那麼由此看來他心實有,正是我之所緣,我可以影響他。不過這裏頭問題很多,你們學佛、搞唯識,學佛、真正的佛法要用思想的啊!不用頭腦那是永遠不會發智慧的。

  我現在幫助大家提問題,譬如催眠術,我坐著,你說要我催眠:“你睡了、睡了、睡了,你現在睡了,睡著了、睡著了……”哎,你慢慢真的睡了!催眠術,稍稍練得高一點,這個境界的人,就可以做到哦!大家你跟我倆對坐著,然後:“你現在飛起來了啊,坐在虛空中,噢!離開了叁寸了!差不多了。五寸了、八寸了!”哎,你慢慢懸起來了!那就是證明他心實有哦!是我們自所緣喽!對不對?——不對!

  催眠術那個境界同這個都是問題,不同的。這裏頭還有,因此說,“他心實有”,諸佛菩薩都成就了,那我們念佛、念佛,當然根據佛經說,念念念,佛就會受我們的感應,對不對?但是啊,佛天天要度盡衆生,我們受不了他的感應啊!對不對?即使一個完全有成就的菩薩,他也沒有辦法幫助每一個人,說他的心一動,使你悟道了——我們還是不能悟道哦!佛也做不到。假定是一體,那佛要度盡一切衆生,他一念動就度盡一切衆生,我們得度了,我們修都不要修了!還要盤腿打坐、燒香磕頭,多麻煩!做得到嗎?做不到。

  所以“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甯”就是白話“難道說”,難道說這個不是我們自己所緣的境界嗎?

  現在答複,“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奇怪,一切衆生同體。我們不用佛法的話,換一句話,也就是用我們原有的這個道理啊:“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誰說他心,非自識境”啊?任何人一個心都有心識的作用,是同樣的心識作用。注意啊!是“任何一個衆生,都有同樣的心識作用。”——注意邏輯!我沒有說“任何一個衆生,都是同樣的一個心識作用”,不是那麼講。注意哦!這就叫做學因明了,邏輯的問題,不要把話聽錯了。我說:“任何一個衆生,都同樣的是心識的作用。”

  所以那麼因此他也說,“誰說他心,非自(己的)識境”呢?這個“自”,各人單獨一個自。他說“自識,不說彼是親所緣。”你的心理意識作用跟我的心理意識作用,各有各的親因緣的所緣。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這個中間有差別。我的親所緣、思想只是在我這個範圍起了作用,沒有辦法在你那個範圍起作用。不是我經常說到哲學的時候說一個笑話,並不是笑話,因爲普通上課就不興講了;看人家自己智慧高就懂進去了,智慧不高就算了。我常說,中國人有句話,罵兩夫妻感情不好是“同床異夢”,對不對?實際上世界上哪一個夫妻是同床同夢的呀?不可能的啊!一定異夢嘛!各做各的夢啊!哪有同夢的啊?既然偶然撞撞,哎呀你夢到什麼,我昨天夜裏也夢到什麼!差不多?差得很遠哪!本來同床就異夢啊!異夢得很厲害呀!各做各的夢。爲什麼呢?他每一個人的心識啊,自己有親因緣所生。所以是疏所緣,不是沒有關聯;“疏”,親、疏要分開,一個近親、一個疏遠。

  那麼下面理由說:“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所以就是我們這個識生出來的時候,譬如我們現在曉得心意識,我們什麼東西才看得到?大家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人,在座我們大家自己體會,有一樣東西,沒有看到,這叫做“無色有對”。沒有現象,但是有相對的作用,在唯識學叫“無色有對”,你將來看佛經就懂了。還有個名詞“有色有對”,以前有個道友問過。譬如我們意識、第六意識這個思想無色,看不見。這個思想是什麼?“有對”,可以有相對作用。我們知道自己在思想,只有第六意識這個思想我們知道;眼識、耳識、鼻識、身識,你定力功夫不夠已經體會不出來了;意識是很清楚。但是意識境界我們心理思想,現在譬如說,這位劉教授坐在那裏,大家是在家裏,我不要拿起電話打,我心裏打坐一想:嗯,劉司令,你來吧!——他那裏並不能接得到啊!有沒有感應呢?你定力很高了以後啊,他那裏有感應;可是感應得不是像電話那麼清楚,我們打電話有時候還聽錯了呢!他有一種感應,他忽然或者念頭剛剛會想到,譬如說:哎呀,好像老師那兒好久沒有去了,我要去看看老師了吧!唉,現在沒有空。其實在想嘛。它有勾動的作用、有這個線路作用;但是不是親所緣。爲什麼呢?“謂識生(起的)時(候),無實作用。”無實在的,起不了作用。

  “非如手等,親執外物。”譬如不像我們手拿茶杯,這個茶杯就端起來,我們拿這個就端起來。這一段要特別注意哦!尤其是作功夫的人。“日等舒光,親照外境。”譬如像太陽一出來,整個的山河大地,這光明出來統統照見了。可是我們意識起來,我們心裏也想起一個光明照見大家。譬如說,功夫很好、定力很高的人,在這裏打坐修道,哎呀我要放一個光啊,照見大地衆生,無病無痛,沒有衣服穿的不要涼著噢!等等,我現在給你們修火觀啊,你們身上都自己帶電啊!——你在那裏發瘋空想了一陣可以啊,願力是可以呀!別人冷的還是牙齒發抖耶!感冒的還是“啊嘁、啊嘁”啊!就是說,你識所生的不像那個樣子。

  “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所以你意識一動啊,像鏡子一樣,鏡子裏頭有別人的現象進來;我們鏡子一照,一照人有我們人的影像,所以“但如鏡等”。“似外境現”,注意這個“似”,鏡子一照,譬如我們去照鏡子,鏡子裏頭有個我,你說那個我是什麼樣子啊?真的我嗎?當然不是哦,大家都知道那是我的影子,而且那個影子還不真的,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看鏡子,我們的光線角度是這樣照進來的。照相機還顛倒的。普通的鏡子是左右這樣來的;焦點不同,上下這樣照的。所以我們看鏡子裏的世界並不是我們真的面孔。所以我們人活了一輩子,自己面孔什麼樣子沒有看到過。你不要以爲鏡子裏頭看過,沒有啊!這個焦點不同的,是這樣來的。所以鏡子裏頭的這一些外相,“似”好像,古文就要注意,好像外面境界呈現了。那麼你呈現了,“哎呀,我懂了!”鏡子一照,“哎喲,我看到你是這個樣子啊!”鏡子裏看到,還不是真的原樣子,真的樣子沒有看到過。所以“名了他心”,名稱上說,我了解了,你的心理我了解了。“非…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